專家學者探討世界史視域中的各國現代化曆史與經驗
【信息與(yu) 動態】
作者:周曉菲
近日,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世界史研究高端論壇暨世界史視域中的各國現代化曆史與(yu) 經驗研討會(hui) 在京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參會(hui) 。與(yu) 會(hui) 者圍繞不同國別和區域的現代化曆程、類型及其經驗教訓,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社會(hui) 問題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的曆史演變與(yu) 比較分析等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與(yu) 會(hui) 學者認為(wei) ,現代化研究並不是一個(ge) 新話題,采用世界曆史的研究視角,即從(cong) 縱的方麵考察現代化的曆史過程,橫的方麵研究各國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以及實際效果,將不斷豐(feng) 富和完善我國的現代化研究,為(wei) 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史學智慧。決(jue) 定一國現代化路徑選擇的基本因素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一個(ge) 為(wei) 主觀因素,即指一個(ge) 國家或民族所尊奉的核心理念和價(jia) 值觀,這些理念和價(jia) 值觀在長期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逐漸凝結為(wei) 一種傳(chuan) 統,表現在行為(wei) 模式上則往往呈現出一種曆史的慣性;另一個(ge) 為(wei) 客觀因素,主要指行為(wei) 主體(ti) 所處的外部環境和時代背景。一個(ge) 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應尊重並立足於(yu) 本國文明傳(chuan) 統,同時吸納全人類的優(you) 秀成果前行。
在“現代化理論”方麵,有學者從(cong) 概念史的角度對“現代化”這一概念進行梳理,指出該詞是19世紀中葉受日語影響逐漸興(xing) 起,20世紀初使用越來越廣泛。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具體(ti) 表現,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同資本主義(yi) 現代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還有學者解析了二戰後拉美國家挑戰西方現代化理論的結構主義(yi) 發展理論。這種理論是在批判西方古典貿易理論,吸收凱恩斯主義(yi) 、結構功能主義(yi) 等理論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核心內(nei) 容包括“中心—外圍”理論、貿易條件惡化理論和進口替代工業(ye) 化理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wei) 影響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理論。
在“現代化道路和曆程”方麵,有學者分析了德國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曆程,指出德國現代化具有典型的外源、後起和追趕等特征。德國現代化在科學技術、教育和經濟發展方麵表現突出,與(yu) 此同時也存在封建殘餘(yu) 積重難返、民主政治屢遭挫折、社會(hui) 解放半途而廢等問題。還有學者以印度國家整合曆程中的語言政策為(wei) 切入點,分析了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央與(yu) 地方關(guan) 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強中央的聯邦製逐漸轉變為(wei) 合作聯邦製。聯邦與(yu) 邦關(guan) 係的性質和進程也發生了變化,邦成為(wei) 政治活動的核心。
在“現代化比較”方麵,有學者從(cong) 工業(ye) 化道路、農(nong) 業(ye) 發展、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等視角對20世紀後半葉拉美與(yu) 東(dong) 亞(ya) 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較。在工業(ye) 化道路上,拉美長期堅持內(nei) 向型進口替代戰略,沒有克服進口替代工業(ye) 化的內(nei) 在局限,走上負債(zhai) 增長之路,而韓國等東(dong) 亞(ya) 國家及時轉型,成功實現工業(ye) 化升級;在農(nong) 業(ye) 發展模式上,日本、韓國等東(dong) 亞(ya) 國家形成小農(nong) 製農(nong) 村土地結構,拉美一直以來的大地產(chan) 製影響了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農(nong) 業(ye) 的發展,進而造成了社會(hui) 不平等的擴大;在文化背景上,東(dong) 亞(ya) 的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地區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而拉美地區的基督教文化則對競爭(zheng) 型的現代化文化造成了一些阻礙;在政治發展方麵,以巴西與(yu) 韓國為(wei) 例,兩(liang) 國的官僚威權主義(yi) 體(ti) 製在處理國有資本、外國資本和民間資本的關(guan) 係時存在差異,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實效。
還有學者從(cong) 經濟現代化原動力的角度出發,分析歸納了當前54個(ge) 非洲大陸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可以分為(wei) 幾大類型,即以開采和出口國內(nei) 某種重要礦產(chan) 為(wei) 契機,獲得一定資本原始積累後逐步走向工業(ye) 化和現代化的礦產(chan) 資源促動型;利用發展農(nong) 業(ye) 的優(you) 越條件,大力發展高科技農(nong) 業(ye) 並逐步實現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資源促動型;通過發展出口加工企業(ye) 促進經濟發展並進而帶動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出口加工促動型;以及作為(wei) 區域性大國,通過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現代化發展的綜合發展型等類型。
在“現代化中的國家治理”方麵,學者們(men) 通過分析英國公共衛生健康體(ti) 係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街道衛生與(yu) 垃圾處理、美國反貧困問題、18世紀末法國的金融與(yu) 公共財政體(ti) 製等問題,指出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國家職能得到進一步擴張,以解決(jue) 單靠社會(hui) 力量所無法處理的衛生、環境、貧困等問題。然而,該變化並不等同於(yu) 國家對社會(hui) 作用的簡單替代,其間充滿了國家與(yu) 社會(hui) 力量間的互動及博弈。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