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傳承創新中讓經典曆久彌新、永葆光彩

發布時間:2023-12-12 10:04: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李鬆睿

  核心閱讀

  今天對傳(chuan) 統經典的改編,要圍繞著藝術形象下功夫,藝術形象能不能立起來,能不能既蘊含傳(chuan) 統精髓又體(ti) 現當代審美旨趣,成為(wei) 改編成功與(yu) 否的關(guan) 鍵

  傳(chuan) 統經典的當代改編,關(guan) 係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把新時代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理解、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思考熔鑄到傳(chuan) 統中去,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的生命力

  前不久,“吳承恩作品票房59億(yi) 元”衝(chong) 上網絡話題熱搜榜,引發關(guan) 注。據不完全統計,僅(jin) 在有關(guan) 應用程序上,明代小說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國產(chan) 電影票房上的貢獻已達59億(yi) 元之多,共“參與(yu) ”135部影視作品。緊隨其後,蒲鬆齡“參與(yu) ”作品120部,施耐庵100部,羅貫中67部,曹雪芹41部,相關(guan) 作品深受觀眾(zhong) 歡迎。

  古代文學經典一向靜水流深,以“票房”為(wei) 視角,人們(men) 發現傳(chuan) 統經典竟如此強有力地參與(yu) 到當代文藝創作和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中來。正如有的網友感慨:“《西遊記》簡直承包了我的童年。”不隻《西遊記》,動畫片《大鬧天宮》(1961)、電視劇《西遊記》(1986)、《紅樓夢》(1987)、《三國演義(yi) 》(1994)和《水滸傳(chuan) 》(1998)等作品,都是源自傳(chuan) 統經典的影視再創作,經過時間的檢驗,已經成為(wei) 公認的時代精品,構成一代代觀眾(zhong) 的文化記憶。這是經典綿延傳(chuan) 承的力量,也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力量。

  為(wei) 何近些年中國電影特別熱衷於(yu) 改編傳(chuan) 統經典?一方麵,是由於(yu) 觀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古典文學的熟悉和熱愛,另一方麵,源於(yu) 經典作品中藝術形象所具有的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對於(yu) 絕大多數讀者來說,藝術形象在他們(men) 的閱讀經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為(wei) 人物獨特的性格魅力傾(qing) 倒,伴隨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或驚、或喜、或怒、或嗔,是閱讀的樂(le) 趣之一。在很多人眼中,《水滸傳(chuan) 》比較吸引人的是武鬆、林衝(chong) 、李逵、魯智深和宋江的故事,《三國演義(yi) 》的聚光燈則更多照在劉備、關(guan) 羽、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身上,《西遊記》雖然講述的是師徒四人的冒險,但讀者尤為(wei) 感興(xing) 趣的還是孫悟空和豬八戒。有時候,由於(yu) 人物的吸引力過於(yu) 強烈,讀者不得不跳過古典作品中頗為(wei) 常見的“有詩為(wei) 證”,徑直去探知人物的命運走向。

  必須注意到,這些藝術形象在曆史上其實一直處在變化的過程中。除了《紅樓夢》這樣由文人獨立完成的作品外,絕大多數古代敘事作品都有著漫長的流變史。在今天通行的吳承恩一百回本《西遊記》之前,石猴鬧天宮、西天取經等故事,就已經比較完備地出現在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以及楊致和四十一回本《西遊記傳(chuan) 》中。在羅貫中《三國演義(yi) 》問世前,劉備、關(guan) 羽和張飛的故事至少在晚唐時期就已經廣為(wei) 流傳(chuan) ,經過宋元時期以話本、元雜劇等形式的各類改編,更是變得家喻戶曉。因此,吳承恩、羅貫中既是創作者,也是將民間喜聞樂(le) 見的傳(chuan) 奇故事發揚光大的集大成者。不斷流傳(chuan) ,不斷吸納時代性,其實是傳(chuan) 統文化和經典藝術形象在曆史上的常態。

  正因為(wei) 讀者總是願意對文學中的人物予以特別關(guan) 注,使得孫悟空、林衝(chong) 、諸葛亮、林黛玉這類經典藝術形象對中國人來說尤為(wei) 熟悉。每一次對傳(chuan) 統文學作品的影視劇改編,圍繞著藝術形象的話題都會(hui) 引發關(guan) 注。從(cong) 演員選擇到劇情增刪修改再到服裝化妝道具設計,人們(men) 廣泛議論的焦點,都是希望藝術形象既能保持傳(chuan) 統的味道,又能有新穎的創意。這就意味著今天對傳(chuan) 統經典的改編,要圍繞著藝術形象下功夫,藝術形象能不能立起來,能不能既蘊含傳(chuan) 統精髓又體(ti) 現當代審美旨趣,成為(wei) 改編成功與(yu) 否的關(guan) 鍵。

  古代文學經典及其藝術形象無疑是當之無愧的“超級IP”,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有時甚至會(hui) 超越文藝作品本身,輻射到人們(men) 的生活。例如,《三國演義(yi) 》就在整個(ge) 東(dong) 亞(ya) 地區深入人心,是中國文化擁有世界影響力的標誌之一;1987年版《紅樓夢》的拍攝和熱播與(yu) 地方文旅聯動,把文藝經典搬到現實生活中來,豐(feng) 富人們(men) 感受經典、體(ti) 驗經典的方式。正是這些“超級IP”所具有的故事感染力和市場號召力,使得各類影視劇製作方瞄準經典資源,不斷將傳(chuan) 統經典搬上銀幕熒屏。

  傳(chuan) 統經典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藝術結晶,我們(men) 對其必須保持足夠的敬意並加以精心嗬護。尊重與(yu) 保護並不意味著在經典麵前亦步亦趨。傳(chuan) 統文化隻有與(yu) 時俱進,不斷與(yu) 時代相呼應,才能成為(wei) 滋養(yang) 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源泉。

  傳(chuan) 統經典的當代改編,關(guan) 係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把新時代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理解、對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思考熔鑄到傳(chuan) 統中去,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的生命力。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men) 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出發進行藝術探索。

  一是紮根於(yu) 時代和我們(men) 腳下的土地。文藝作品對傳(chuan) 統經典的再現與(yu) 改編,要始終立足時代的發展變化,以經典藝術形象的再造來積極回應時代要求。比如,20世紀60年代中國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一係列《西遊記》題材動畫片、戲曲作品,正是重新激活了孫悟空這一傳(chuan) 統藝術形象。這種時代性與(yu) 民族性水乳交融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從(cong) 古至今,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在不斷對傳(chuan) 統經典進行增刪改寫(xie) 的過程中,其實也把不同曆史時期的時代氛圍、社會(hui) 意識、思想觀念,以及中國人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都注入其間,使得經典藝術形象始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一部部經典,在曆史中生成,容納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曆史命運、審美觀念、生存智慧、倫(lun) 理態度以及處世哲學,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人們(men) 每一次翻閱《三國演義(yi) 》《水滸傳(chuan) 》《西遊記》《紅樓夢》或觀看相關(guan) 題材的影視劇,走入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le) ,都將獲得情感上的共振共鳴。

  二是充分擁抱新的技術手段和藝術創作手法。伴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蓬勃發展,人類社會(hui) 的信息傳(chuan) 播途徑、藝術創造形式、行為(wei) 交往模式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文藝工作者隻有積極擁抱新技術,才有可能不斷創造出更符合時代審美特征、更加精美的藝術作品。例如,201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在製作過程中,“山妖追逐江流兒(er) ”的段落由於(yu) 人物動作和3D場景光影過於(yu) 複雜,僅(jin) 僅(jin) 1分多鍾、1500多幀的影像就讓動畫團隊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進行處理。幾年後,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2023)的製作方充分利用先進的雲(yun) 計算技術,使得動作捕捉、分鏡設計以及場景渲染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創造出極具真實效果的盛唐景象,帶給觀眾(zhong) 沉浸式的觀影體(ti) 驗。技術的進步為(wei) 再現經典、創新經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必將賦予傳(chuan) 統精粹以更震撼、更絢麗(li) 的藝術光彩。

  新時代文藝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傳(chuan) 統經典的滋養(yang) 。當下以各類藝術形式對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傳(chuan) 統經典進行的改編,給新時代文藝帶來顯著的活力與(yu) 影響力。以時代精神煥新傳(chuan) 統經典,將當代人的立場、思想與(yu) 情感注入傳(chuan) 統形象,讓今人與(yu) 古人實現對話與(yu) 共振。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