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產業革新與生態優先 國潮文藝可持續發展之道

發布時間:2023-12-15 09:45:00來源: 解放日報

  ■花 暉

  歲末的上海演藝市場,好戲連台,再掀國潮。

  這些國潮好戲,匯聚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的整體(ti) 思路、典型要素與(yu) 基本方法,令觀眾(zhong) 欣喜地看到:一方麵,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已然成為(wei) 當下文藝創作的一種自覺;另一方麵,此類作品的叫好又叫座,又一次證明了中華文明是推動新時代文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能源。

  文化產(chan) 業(ye) 鏈的視角

  國潮IP的三重屬性

  近年來,國潮由概念迅速演進為(wei) 現象,繼而引爆各行各業(ye) 的文化生產(chan) 力,其浪潮之澎湃,令萬(wan) 物皆可國潮似乎成為(wei) 一種時尚。當運筆國風的色彩、圖樣占據了文化消費的大小物件時,你是否能記起:昨日那杯網紅打卡的國潮奶茶,當發好票圈、拋去空杯,除了確定奶蓋還是昔日那個(ge) 奶蓋,國潮又在哪裏?那麽(me) ,回歸國潮本源,首先要厘清的是國潮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究竟指向何處。

  一種可行的研究路徑是,借道文化生態視野下的產(chan) 業(ye) 鏈理論,將國潮定義(yi) 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活動與(yu) 物質活動所創造與(yu) 積累的、為(wei) 大眾(zhong) 普遍認同的文化資產(chan) 及其附屬生態圈,進而提煉出國潮IP這一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IP這個(ge) 同樣滿大街飛奔的文創熱詞,在國潮與(yu) 網絡媒體(ti) 的雙重語境下,確實需要一種拓展與(yu) 更新。而國潮IP的獨特屬性可以歸納為(wei) 以下三方麵:一是先發優(you) 勢的產(chan) 權屬性。大部分上古流傳(chuan) 的中華神話、口耳相傳(chuan) 的民間傳(chuan) 說、曆史久遠的古籍詩畫,都很難在法律範疇內(nei) 實現IP確權,因而“首創”在國潮創作中至關(guan) 重要。從(cong) 想象中走來、由虛向實的人物設定,從(cong) 曆史中走來、符合現代話語的敘事重構,通常會(hui) 在首次亮相中給受眾(zhong) 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獲得最積極的市場效應。而上海作為(wei) 首演、首秀、首發的一個(ge) 文藝重鎮,敢為(wei) 人先、敢想敢試的文藝創作具有一定的引領示範作用。例如,不久前亮相上海大劇院的舞劇《永和九年》、唱響上劇場的音樂(le) 劇《楊戩》,均屬首創首演之列,前者大膽嚐試以肢體(ti) 為(wei) 筆、以神形為(wei) 墨,重寫(xie) 《蘭(lan) 亭集序》這“天下第一行書(shu) ”;後者則將民俗傳(chuan) 說中的東(dong) 方戰神,搬上了唱、舞、演的當代秀台。

  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轉換,豐(feng) 富了受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體(ti) 驗維度,亦充分體(ti) 現了國潮IP的另兩(liang) 重屬性:厚植東(dong) 方符號的內(nei) 容屬性與(yu) 跨媒體(ti) 敘事的衍生屬性。以音樂(le) 劇《楊戩》為(wei) 例,自唐代《教坊記》中的《二郎神》詞牌起,楊戩(二郎神)這一人物散見於(yu) 元代雜劇,更多的則在《封神演義(yi) 》《西遊記》等神魔小說中為(wei) 世人所知。多年來,二郎神名氣雖響,卻常以配角姿態低調徘徊於(yu) 文藝作品中。此次站上C位,除了亮出其頭上三目、執三尖兩(liang) 刃刀的招牌設定,更是挖掘出其“半人半神”的人物二元性。沐血除魔、劈山救母,此時楊戩為(wei) 人;力阻沉香、絕盡人情,此時楊戩為(wei) 神。此類半神人物在古希臘神話中常被塑造為(wei) 天生神力的偉(wei) 岸英雄,並以大開大合的悲劇形態完成故事構建,而中華神話與(yu) 傳(chuan) 統曲藝總愛將複雜人物置於(yu) 天生困境中,並不追求絕對力量,而是借助螺旋的成長曲線,推動角色執著前行直至浴火重生的那一刻,迸發出善良、博愛、理性、正義(yi) 的光。因而,《楊戩》歸根到底探討的還是東(dong) 方哲學中的信念、抱負、入世、命運等核心議題。這種一脈相承的思維是東(dong) 方符號的內(nei) 裏,相信在《永和九年》《長安三萬(wan) 裏》等其他作品中,當代受眾(zhong) 同樣能與(yu) 王羲之、高適等古典角色形成一種古今共鳴。

  並且,這種共鳴在跨媒體(ti) 敘事的結構中將進一步得到放大,這亦是延伸國潮價(jia) 值鏈、擴大國潮生態圈的前提。近年來,從(cong)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薑子牙》到真人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yun) 》,各種文藝創作使得中國銀幕上的“封神宇宙”漸顯雛形,而音樂(le) 劇《楊戩》的問世,更為(wei) 其適時添上了一塊舞台拚圖,令受眾(zhong) 了解中華諸神的視角更為(wei) 多元。毫無疑問,國潮IP跨越傳(chuan) 播介質愈多、響應區域愈廣,其續存與(yu) 衍生的能力就愈強。如《永和九年》上演之際,由《蘭(lan) 亭集序》裝點的扇子、香囊、茶具等文人雅器,伴著舞步一同踏在受眾(zhong) 審美點上;成都博物館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推出的“蘭(lan) 亭集序杯”、浙江民藝博物館設計的“蘭(lan) 亭集序拚布”,亦是火出圈的文創係列,一個(ge) 展館與(yu) 舞台呼應共創的“蘭(lan) 亭宇宙”似乎呼之欲出。

  一個(ge) 需要警惕的問題是,在你追我趕開發各類“宇宙”之時,如何避免內(nei) 容同質、胡亂(luan) 魔改、審美倦怠等“宇宙”魔咒?這裏不得不提及的是漫威宇宙第五階段電影,今年陸續推出的《蟻人3》《銀河護衛隊3》《驚奇隊長2》均遭遇口碑與(yu) 票房滑鐵盧,雖然依舊是大製作大卡司,但實在經不住敘事空洞散亂(luan) 、特效疲勞狂轟拖後腿。冷靜反思國潮宇宙,其天然優(you) 勢在於(yu) 源頭之水用之不竭。曆史長河裏的傳(chuan) 統經典人物與(yu) 故事多如繁星,若文藝創作者抱著對曆史負責、對創作負責的態度,潛心鑽研、虔心取用,相信今天的國潮IP還隻是成熟演化的起點。

  確立了打造國潮IP的整體(ti) 思路,一個(ge) 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便在於(yu) 運營IP的基本方法,這個(ge) 問題也具體(ti) 指向供給端思維下國潮創作的當代表達。

  總體(ti) 藝術與(yu) 詩意劇場

  國潮的供給端優(you) 化

  產(chan) 業(ye) 鏈革新的關(guan) 鍵在於(yu) 減少無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靈活性與(yu) 適應性。在文藝領域,大眾(zhong) 審美升級帶動文化消費升級,對國潮作品來說,唯有富語境、強體(ti) 驗、新呈現的“高概念”作品,方能吸引受眾(zhong) 。

  “新民樂(le) ”素來是受人關(guan) 注的國潮IP一大門類,近日於(yu) 1862時尚藝術中心首演的《雲(yun) 之上——讓聽覺從(cong) 東(dong) 方出發》,(以下簡稱《雲(yun) 之上》)便匯集了國潮“高概念”的諸多要素。這場音樂(le) 會(hui) 始於(yu) 上海民族樂(le) 團多年來的思考:如何讓傳(chuan) 統民樂(le) 與(yu) 當代審美碰撞,如何幫助觀眾(zhong) 運用通感領悟東(dong) 方旋律。最後,這種思考化作一場以視覺為(wei) “主導動機”的聽覺盛宴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剝落的混凝土柱、鏽跡斑斑的鐵管,在由百年祥生船廠改建而成的工業(ye) 風劇場內(nei) ,方形舞台沉浸式地置於(yu) 觀眾(zhong) 中央。當白衣悠然的演奏家們(men) 翩翩入場圍坐成圈,天圓地方便有了一種“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的戲劇張力。待清脆的鈴聲和低拂的撥弦響起,人物、場景、旋律即刻形成一種舞台幻覺,直至最後器樂(le) 齊鳴的強音落下、幕布升起,現實中的奔流浦江與(yu) 璀璨霓虹作為(wei) 背景忽入觀眾(zhong) 眼簾,“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遊”的虛實相融、古今交匯就這樣真實地發生了。

  這樣的《雲(yun) 之上》很難被簡單界定為(wei) 一場音樂(le) 會(hui) ,它是從(cong) 服飾裝扮、場景布置、演奏技法、情境設計等諸多方麵對國潮美學的立體(ti) 展示,進而,調動受眾(zhong) 的情感、引發一種油然而生的詩意。當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提出“總體(ti) 藝術”概念並將之視為(wei) 未來藝術發展的理想時,我們(men) 就看到了多種藝術要素與(yu) 展現形式並置、並訴諸受眾(zhong) 的感知,從(cong) 而通向認知和意識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與(yu) 心理學中“意識劇院”的比喻不謀而合。而在國潮創作中,將這個(ge) 意識抵達的終點稱為(wei) “詩意劇場”,想來更為(wei) 生動貼切。

  這種詩意的生發,是打破鏡框式舞台,讓受眾(zhong) 與(yu) 演員直接交換信息與(yu) 感受的結果。這亦印證了一種有趣的假設:對於(yu) 當代觀眾(zhong) 而言,有時他們(men) 的興(xing) 趣並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演出本身,還在於(yu) 考察表演者如何處理自己的表演。由此推導出的結論便是,藝術創作者的工作應轉向一種內(nei) 容與(yu) 語境的雙重構建,這個(ge) 語境若無法將觀眾(zhong) 積極地吸引進來、並參與(yu) 到意義(yi) 的共同營造,便會(hui) 失去意義(yi) 。

  當然,這種吸引與(yu) 共營並不易得,往往需要如《雲(yun) 之上》那般,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一種超經驗的體(ti) 驗。因此,需要新鮮而多樣的藝術要素參與(yu) 到國潮的各種創作中。正如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的原創音樂(le) 劇《刺秦》中,我們(men) 看到了“戲+劇”的新範式,戲曲台步、京劇唱念、越劇女小生反串等表演手法,為(wei) 音樂(le) 劇這一舶來物量身定製了東(dong) 方版型。又如古琴、笛子、琵琶等民族樂(le) 器與(yu) 賽博朋克風電音的交織,為(wei) 《楊戩》增添了音樂(le) 的層次,甚至成為(wei) “新民樂(le) ”的一種國際注腳。

  區域化精耕與(yu) 垂直化細作

  國潮的生態多樣性

  隨著國潮生態圈的不斷向外拓展,藝術創作者始終要明確的是,萌發於(yu) 區域的百姓智慧、紮根於(yu) 民間的藝術形態,正是國潮生態圈保持係統多樣性和傳(chuan) 承性的根本基礎。

  以剛剛獲得第11屆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千裏江山圖》的衍生與(yu) 改編為(wei) 例,今年8月,由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ti) 中心“側(ce) 耳”工作室於(yu) 上海書(shu) 展首發同名廣播劇後,上海評彈團緊鑼密鼓推出了同名中篇評彈,以吳語方言區的代表性曲藝,譜寫(xie) 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革命詩篇。吳儂(nong) 軟語徐徐展現出申城街頭的煙火氣,而重弦嘈嘈中又講述特別行動小組舍生忘死地與(yu) 敵人鬥智鬥勇。為(wei) 了煥發古老評彈的新活力,這一改編在“說、噱、彈、唱、演”五字傳(chuan) 統要訣中,強化了演的戲份。說書(shu) 先生不再一人分飾數角,亦不再身著長衫旗袍,而是於(yu) “一人一角”的設置下準確進入角色的服飾與(yu) 空間。評彈舞台也引入了劇場調度,以往的一桌兩(liang) 椅為(wei) 全景式搭建所替代,一些閃回時空、敵我平行時空的精巧設計,活脫脫在蒙太奇手法下演出了大片感。

  《千裏江山圖》是上海評彈團繼《高博文說繁花》、搖滾版《白蛇傳(chuan) ·地久天長永不分》等新作後的又一次自我突破。這樣的新國風評彈精耕地方特色、細作垂直領域,有效實現了受眾(zhong) 群體(ti) 年齡段的拓寬,並通過巡演、視頻號雲(yun) 演出等多種渠道,“破圈”吸引了一眾(zhong) 不識吳語、初遇評彈的外埠粉絲(si) ,這為(wei) 地方曲藝的當代“活法”提供了一種借鑒。

  自上海的“紅色電波”(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傳(chuan) 遍大江南北之後,期待“江山圖”可以成長為(wei) 又一個(ge) 由地方走出去的IP,這些作品帶著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深烙印,亦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價(jia) 值觀與(yu) 審美觀,以新思考、新實踐匯入國潮振興(xing) 的主脈絡,繪就新時代文藝的“千裏江山圖”。

  (作者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ti) 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