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咳嗽藥後不能喝水?得看你吃的是哪種藥
近期,呼吸道疾病紮堆兒(er) 流行,把“吃咳嗽藥要不要喝水”的大討論送上了新聞熱搜。的確,有些止咳藥服用後需暫緩喝水,不過,有一些祛痰藥則需要多喝水以便稀釋痰液、幫助排出。其實,用藥喝水學問很大,藥物不同,喝水多少有不同講究。今天,藥師就來幫大家盤點那些服用後需要少喝、緩喝水的藥物,以及服用後需要多多喝水促進代謝的藥物。
8類藥服後緩喝少喝水
止咳類藥物
如複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等;用藥5分鍾內(nei) 不要喝水。止咳糖漿口感好、服用方便,有些人用藥後覺得口中有味道便大量飲水,這樣做不利於(yu) 藥物藥效的發揮。
止咳糖漿
較為(wei) 黏稠,容易黏附在咽部,發揮消炎作用,喝水過多,會(hui) 將咽部藥物衝(chong) 掉,濃度降低,不能充分發揮藥效。建議服用後至少5分鍾內(nei) 不要喝水,之後不宜大量喝水,如果覺得口幹,可在服藥半小時後再喝水。如果糖漿太刺激咽部,引起不適,另當別論。
潤喉含片
如西地碘含片、草珊瑚含片、咽炎含片、銀黃含片、西瓜霜含片、度米芬含片及替硝唑含片等。藥物含服後有效成分黏附在咽喉,直接作用於(yu) 病灶,達到潤喉、殺菌消炎的目的。含服時藥片置於(yu) 舌根部,盡量貼近咽喉,使藥物保持較高局部濃度,建議含服後30分鍾內(nei) 盡量不要喝水。
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如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枸櫞酸鉍鉀、膠體(ti) 果膠鉍、鋁碳酸鎂片等,主要用於(yu)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藥物服用後,在胃中會(hui) 形成不溶解的細微顆粒,覆蓋在受損胃黏膜上隔絕胃酸,防止胃酸侵蝕。這樣有利於(yu) 新組織長出,修複受損潰瘍麵。而進食和喝水多則會(hui) 稀釋藥物,把剛剛形成的保護膜衝(chong) 掉,使保護膜變薄,受損胃黏膜再次暴露在腐蝕性的胃酸中,失去治療作用。
因此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最好空腹服用或睡前服用,服藥半小時內(nei) 盡量不要喝水;需要嚼碎吞服胃藥:如複方氫氧化鋁,需要嚼碎極少量的水吞下,忌多飲水。如果想喝水,建議在服藥半小時後,待達到藥效後再適量喝水。
苦味健胃劑
如複方龍膽酊、龍膽大黃片、小兒(er) 散、健胃寶和胃炎膠囊等,用於(yu)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藥物借助其苦味刺激舌頭味蕾和末梢神經,促進唾液、胃液分泌,達到增進食欲、消化食物之目的,故應飯前服用,服用後不宜立即喝水,以免衝(chong) 淡苦味而降低健胃效果。服藥半個(ge) 小時後喝少量水去除口腔異味,但不宜喝水太多。
止瀉藥
如蒙脫石散,具有較強吸附力,可均勻覆蓋在腸腔表麵,吸附致病微生物緩解腹瀉,服用後喝水過多,影響藥物對消化道內(nei) 病毒病菌的固定和抑製。建議將藥物倒入半杯溫開水(約50毫升)衝(chong) 服。
抗利尿藥
如加壓素、去氨加壓素,服藥期間應限製飲水,否則可能會(hui) 引起水瀦留或低鈉血症及其並發症。
含漱劑
用於(yu) 咽喉、口腔清洗,有去臭、防腐、收斂和消炎作用,是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輔助用藥。該類藥物含漱後不能吞下,不宜立即喝水,需在口腔內(nei) 保持一定的濃度。
其他藥物
某些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如硝酸甘油、複方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硝苯地平片及卡托普利片(用於(yu) 緊危降壓時)等,服藥時不可咽下,也不要吞服,更不能喝水。最好嚼碎後舌下含服,由舌下靜脈直接吸收藥物入血,發揮最大、最快的效果,用水送服,見效慢且易使藥效大打折扣,起不到急救的目的。
這14類藥服用後多喝水
感冒藥
若出現感冒症狀,首先要多喝水;症狀嚴(yan) 重需用藥,常用如快克(複方氨酚烷胺)、日夜百服寧(氨酚偽(wei) 麻美芬片/氨麻美敏片Ⅱ)、芬必得(布洛芬)等含退燒鎮痛抗炎成分藥物,不僅(jin) 要用200毫升溫水送服,用藥期間也要多喝水,特別是長期大量用藥,多喝水以加快藥物和毒素排泄。
發燒時要比平時多喝水,促使排汗排尿,利於(yu) 體(ti) 溫調節,促使體(ti) 內(nei) 細菌病毒迅速排泄,也可預防出汗過多引起脫水。
祛痰藥
如溴己新、沐舒坦或羧甲司坦等,藥物將黏稠的痰液溶解易於(yu) 咳出。這些藥物有輔助止咳的功效,服藥後多喝水有助於(yu) 稀釋痰液,痰液排出,增加祛痰效果。
平喘藥
氨茶堿、多索茶堿、二羥基茶堿(喘定)等,平喘同時可提高腎血溶量, 具有利尿作用, 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脫水, 出現口幹、多尿或心悸, 同時哮喘者往往伴有血溶量較低, 宜適量補充體(ti) 液,多喝白開水或橘汁。
通便藥
服藥時多喝水,增加腸道水分利於(yu) 大便排出;服藥後易造成體(ti) 內(nei) 脫水,需補充水分;服藥期間, 每天至少喝2-3升水,尤其保證清晨飲水量。晨起最好空腹喝500ml-600ml溫水,因為(wei) 早晨是一天中最容易排便的時間,飲水多可明顯加強大腸蠕動,促進大便排出。
驅腸蟲藥
小兒(er) 服用驅腸蟲藥後要注意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纖維素的食物,加強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及時把被藥物殺死或麻痹的蟲體(ti) 連同糞便一起排出。
利膽藥
如舒膽通(曲匹布通)、熊去氧膽酸,促進膽汁分泌和排出,衝(chong) 洗膽道,有助於(yu) 膽道內(nei) 泥沙結石排出。有些利膽藥可引起膽汁的過度分泌和腹瀉,因此應盡量多喝水,以免腹瀉造成脫水。
抗尿結石藥
如中成藥排石湯、五淋化石丸、排石衝(chong) 劑、柳櫟浸膏膠囊等,服用後,保持宜多喝水,1日尿量在2.5-3升,衝(chong) 洗尿道,稀釋尿液,並降低尿中鹽類的濃度,減少尿鹽沉澱的機會(hui) 。
抗痛風藥
如別嘌呤醇、丙磺舒、秋水仙堿、苯溴馬隆等,應用排尿酸藥治療痛風時應大量飲水,保證每天飲水量不少於(yu) 2升,同時應堿化尿液,以防止尿酸在排出過程中在泌尿道形成結石。
電解質
如口服補液鹽要多喝水,每袋加500-1000毫升水溶解。口服補液鹽Ⅱ由於(yu) 滲透壓有點高,給兒(er) 童服用稀釋水量應為(wei) 說明書(shu) 上的1.5倍。
雙磷酸鹽
如阿侖(lun) 瞵酸鈉、帕屈膦酸鈉、氯膦酸二鈉等對食管有刺激性,須用200毫升水送服,同時在服藥後不宜立即平臥,並保持上身直立30分鍾。在治療高鈣血症時,可致電解質紊亂(luan) 和水丟(diu) 失,故應注意補充體(ti) 液,使每日尿量兩(liang) 升以上。
注射疫苗
小朋友注射疫苗半小時內(nei) 喝水量應比平時多1倍,半個(ge) 小時後多給孩子喝溫開水,少量多次,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疫苗打完3天內(nei) 注意飲食清淡,不要吃辛辣、高蛋白食物,如海鮮、牛羊肉、雞肉、雞蛋等,以免引起過敏。
造影劑
做增強CT或血管造影檢查時需注射造影劑,檢查後要多喝水促進代謝,促使造影劑排出,以減少造影劑腎病發生。檢查後還可多吃流食或清淡食物,多食五穀雜糧、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過敏體(ti) 質患者,尤其是對海鮮過敏的人,檢查前要向醫生說明。
化療藥物
腫瘤患者化療期間每天應喝1-2升水;多喝些白開水或果汁、清湯,有助於(yu) 補充身體(ti) 所需水分及排出化療藥物毒素,降低惡心、嘔吐等副反應;也可以促使殘留藥物排出,減少對腎髒和膀胱的副作用。
易引起泌尿係統損傷(shang) 的藥
如某些抗生素(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慶大黴素、阿米卡星、複方磺胺甲噁唑)、抗病毒藥(阿昔洛韋、泛昔洛韋)、抗結核病藥(如異煙肼、利福平)、抗腫瘤藥物(甲氨喋呤、環磷酰胺等),這些藥物或者代謝產(chan) 物經腎排出,如飲水量不足,容易引起泌尿係統損傷(shang) ,出現結晶尿、血尿、尿痛等。因此,多喝水使尿液中藥物的濃度降低,增加尿量加速藥物排泄,避免損害腎髒,應保持24小時排尿量在1200毫升以上。
喝水多少 這樣計算
通常服藥時喝60-100毫升水比較合適。有些藥物需要多飲水,一般在200-300毫升。對食管黏膜有損傷(shang) 的藥物,應喝200毫升以上的水。服用膠囊類藥物,應喝足量的水,約100-300毫升。服藥時多飲水,起推動潤滑作用,幫助藥物順利下咽,保護食道黏膜。膠囊劑易粘附在胃壁上,藥物不能均勻散開,集中於(yu) 胃某一部位易導致局部濃度過高,刺激胃黏膜,增加飲水量可加速膠囊溶解,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服藥後要多喝水,可以促進藥物在胃內(nei) 快速崩解和溶解,加速胃排空,有利藥物吸收。
最後提醒,如果病人患有慢性腎炎、高血壓、水腫等疾病需要控製水的攝入量時,則服藥時喝水量要聽取醫生意見。
送服藥物一般建議用溫水(40至50℃),但有些藥物的水溫則要低於(yu) 40℃,如維生素類和助消化的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多酶片等,以及一些含活性菌類的藥物等。總之,服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shu) ,不清楚的可以尋求專(zhuan) 業(ye) 藥師的指導。
文/李芳(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