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古建展新姿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jun) 李玉蘭(lan) 王洋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元武
在喧雜的木器廠中,循著陣陣電鑽聲,繞過成堆的木材,隻見木雕修複師鄭厚潤一手持刻刀,一手托樟木,正細細地雕琢著一塊名為(wei) “青雲(yun) 直上”的建築構件。“這塊木雕是按照官溪胡氏宗祠的原件複刻的,祠堂有二層磚木結構,浮雕構件多有損壞,預計木雕工期還要兩(liang) 個(ge) 來月。”
在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仙岩鎮官溪社區,坐落著被譽為(wei) “江南第一祠”的官溪胡氏宗祠。這座有著400餘(yu) 年曆史的傳(chuan) 統徽派建築,是江西省古建築祠堂遺存中的精品之一。從(cong) 6月26日開始,玉山縣籌資對官溪胡氏宗祠展開大修,預計工期一年。鄭厚潤說:“我們(men) 的木雕修複工作要做到盡可能恢複原貌,將灰垢蟲蛀逐層褪去修補,勾勒生動細節,讓栩栩如生的人鳥魚蟲顯露真容。”
玉山縣自古便是人文薈萃、鍾靈毓秀之地。唐閻立本墓,宋懷玉書(shu) 院、端明書(shu) 院,元“青花雲(yun) 龍紋象耳瓶”,明文成塔、狀元牌坊,清童生考棚,以及武安山東(dong) 麓的南宋行宮遺址,一一見證著玉山一路走來的繁華與(yu) 輝煌。
“作為(wei) 曆史上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建築浸潤人與(yu) 城,貫通古和今,不僅(jin) 真實記錄著各個(ge) 時期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也見證著當地特色文化與(yu) 獨有文明的發展演進,具有重要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意義(yi) 。”玉山縣文廣新旅局黨(dang) 組書(shu) 記邱文華說。
位於(yu) 玉山縣城區東(dong) 側(ce) 的玉山考棚,始建於(yu)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目前長江以南僅(jin) 存的兩(liang) 處記載科舉(ju) 考試製度的不可移動文物之一(另一處是南京的“貢院”)。曆經200餘(yu) 年風雨,其布局結構仍保持完整,十分罕見,是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縣試場所,對研究清代縣試考棚布局和童生縣試製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近些年來,玉山縣大力投資,對考棚進行了全麵修護,成了遊客來此必打卡的網紅景點。
冰溪河畔,始建於(yu)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古城牆巍然矗立。作為(wei) 我國有記載的最長的縣級城牆,這座紅砂岩條石砌築的古城牆曆經400餘(yu) 年風雨,目前仍保留有大東(dong) 門、小東(dong) 門、南門三座城門,城牆總長1430米,雄姿猶在。近年來,玉山縣投入資金對其進行修繕加固,並在古城牆下建起杏花村公園,使之成為(wei) 居民和遊人散步遊玩的好去處。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我們(men) 的曆史和文脈。我們(men) 將繼續秉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因地製宜、因情施策,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zhong) 。”邱文華說。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5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