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音樂劇市場:引進作品,更要引進機製

發布時間:2023-12-15 09:49: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對於(yu) 喜愛國外音樂(le) 劇的觀眾(zhong) 來說,2023年堪稱“大年”,不少優(you) 質IP以原版引進或本土化改編的方式來到中國。享譽全球的經典音樂(le) 劇《劇院魅影》中文版巡演風生水起,英文原版音樂(le) 劇《〈劇院魅影〉續作:真愛永恒》複排版全球首演落地上海,首輪開票48小時即告售罄。改編自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同名巨製的音樂(le) 劇《安娜·卡列尼娜》俄語巡演版即將登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舞台。

  早些年,音樂(le) 劇業(ye) 界提出原版引進、中文版改編、本土原創“三步走”模式,各類作品在中國音樂(le) 劇市場上美美與(yu) 共。從(cong) 長遠看,需要引進或移植的對象不應局限於(yu) 國外知名作品,還應包含成熟的製作機製和完善的創作生態,以便更好助力本土原創作品蓬勃發展。

  鍛煉隊伍 培養(yang) 觀眾(zhong)

  從(cong) 知名編劇、學者沈承宙於(yu) 1980年發表文章《從(cong) do-re-mi談起——美國音樂(le) 劇淺介》,到國外音樂(le) 劇巨製《悲慘世界》2002年在上海演出,音樂(le) 劇這種融合了音樂(le) 、戲劇、舞蹈等多種元素,工業(ye) 化、草根化並重的藝術形式,逐漸被中國觀眾(zhong) 接受和喜愛,包括《貓》《劇院魅影》《獅子王》等知名作品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國外原版音樂(le) 劇都曾來中國演出並打動不少觀眾(zhong) 。2011年,中國第一部全版權複製的本土化音樂(le) 劇《媽媽咪呀!》問世,其在當年引發的關(guan) 注、斬獲的票房皆堪稱現象級。隨後幾年,《Q大道》《危險遊戲》等國外知名音樂(le) 劇也都有了中文版。

  優(you) 秀的國外原版作品擁有地道的音樂(le) 劇形製、風格,且常有名家名團“背書(shu) ”,其市場號召力不容小覷,此類作品的引進對於(yu) 音樂(le) 劇在國內(nei) 的推廣普及和觀眾(zhong) 觀演習(xi) 慣的培養(yang) 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劇評人軒然看來,相較於(yu) 原版引進,製作國外作品的中文版對於(yu) 行業(ye) 發展而言有著更加內(nei) 在、深遠的影響:一部成熟、完整並具備較高知名度與(yu) 市場認可度的作品,能夠以上手相對容易、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可控的方式,鍛煉培養(yang) 本土音樂(le) 劇創作、製作人才,豐(feng) 厚的人才儲(chu) 備對於(yu) 創作原創作品、推動中國音樂(le) 劇事業(ye) 發展的意義(yi) 不言而喻。

  實際上,中國音樂(le) 劇的發展並未全然按照“三步走”模式依次進行,原創的步子其實比國外作品本土化更早邁出。2007年,由李盾擔任製作人,吉勒·馬嗚擔任總導演,三寶、關(guan) 山聯合創作的原創音樂(le) 劇《蝶》在北京首演,以中國審美格調和音樂(le) 風格講述梁祝故事。這一匯聚了豪華創作陣容、演員登台前經曆了一年多“魔鬼訓練”的作品在中國音樂(le) 劇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但可惜的是,該作品並未在票房上取得顯著成功。可見,創作者的才華與(yu) 熱忱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套可靠的機製、一個(ge) 理想的生態或許更能為(wei) 中國音樂(le) 劇發展提供結構性保障。

  優(you) 化機製 孕育生態

  憑借現有人才儲(chu) 備和創作生產(chan) 模式,打造幾部大型、超大型國產(chan) 音樂(le) 劇作品並不是難事。問題在於(yu) ,不可能每部作品都以“集中資源辦大事”的方式創作,高效且常態化的生產(chan) 機製對於(yu) 長期穩定輸出優(you) 質內(nei) 容而言至關(guan) 重要。

  音樂(le) 劇具有工業(ye) 化程度高、敘事整合化程度高的特點,因而在創作模式上,藝術家、團隊長期合作、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更利於(yu) 提高智力與(yu) 資金的投入產(chan) 出比。倘若創作者總是臨(lin) 時搭班子搞命題作文,甚至創作期間都無法保證長期共同工作,隻是按先後流程幹自己的活兒(er) ,各個(ge) 環節溝通不充分,就難以創作出高品質的作品。此外,作品走向市場後的收入分配機製也對上遊創作有著重要影響。北京舞蹈學院教授、音樂(le) 劇導演黃凱在參加某音樂(le) 劇論壇時表示,美國百老匯的幾乎所有創作者,包括既往演出版本的演員都能隨著劇目不斷上演而持續獲得收入,這種激勵方式有利於(yu) 涵養(yang) 創作者的精品意識與(yu) 長線思維,從(cong) 而激發創作活力。

  音樂(le) 劇生產(chan) 、推廣的結構性保障不僅(jin) 在於(yu) 優(you) 化單部作品的創作機製,而且在於(yu) 圍繞音樂(le) 劇演出,培育、完善相關(guan) 業(ye) 態,形成與(yu) 現代都市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相契合的音樂(le) 劇生態係統。從(cong) 英國倫(lun) 敦西區、美國百老匯到韓國首爾大學路,世界知名的音樂(le) 劇殿堂通常聚集著大批以中小型劇院、劇場為(wei) 主的演藝場所,並以此為(wei) 中心聚攏起公共交通設施、藝術培訓機構、餐廳、咖啡廳、商場乃至賓館酒店等。這些中小型演藝場所為(wei) 創作者及其作品提供了廣闊的表現、試錯、成長空間,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以較低成本欣賞音樂(le) 劇的機會(hui) 。豐(feng) 富的周邊業(ye) 態在為(wei) 觀演過程創造交通、餐飲等方麵便利的同時,更有力推動音樂(le) 劇融入城市空間和人們(men) 的文娛生活,成為(wei) 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龐大而穩定的消費市場能夠不斷吸引投資者的目光,為(wei) 創作演出提供資金支持,從(cong) 而形成從(cong) 生產(chan) 到消費的閉環。

  正如作曲家三寶所說,音樂(le) 劇的發展不能依靠明星,而是要依靠作品和觀演習(xi) 慣。以音樂(le) 劇演出為(wei) 核心的生態係統,有利於(yu) 出人出戲、培養(yang) 知音,音樂(le) 劇與(yu) 相關(guan) 業(ye) 態深度互動、互相成就,則在更廣闊的層麵上顯示出藝術的魅力與(yu) 力量,顯示出藝術參與(yu) 構建城市文化、助力美好生活的豐(feng) 富可能性。(本報記者 羅 群)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