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

發布時間:2023-12-21 10:34: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陳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對我國經濟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部署,優(you) 化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激發我國經濟增長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充分認識我國經濟取得的成績以及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矛盾

  今年以來,我國加強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著力擴大內(nei) 需,優(you) 化結構,克服種種困難,成績斐然,來之不易,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新動能體(ti) 量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這些新變化新矛盾中,尤其要注意由於(yu) 內(nei) 需不足而引發的質的有效提升與(yu) 量的合理增長相對不足不協調的趨勢和矛盾。

  一方麵,我國經濟質的提升取得了很大成效,與(yu) 創新動能、高技術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發展較快。例如,今年1—10月份,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同比增長11.1%,高於(yu) 全部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速8.2個(ge) 百分點;10月份,規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2.3%,規模以上智能車載設備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行業(ye) 增加值分別增長89.2%和53.2%。另一方麵,其他一些產(chan) 業(ye) 以及與(yu) 民生相關(guan) 的行業(ye) 發展動力和活力不足,並且伴隨著就業(ye) 壓力大、消費不振、地方財政困難以及相關(guan) 領域部分企業(ye) 經營難度大等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主要是由於(yu) 需求不足和量的增長不足引起的,從(cong) 而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產(chan) 業(ye) 經濟冷熱分化。

  我們(men) 看到,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較大。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製定的任務和目標,解決(jue) 當前經濟中的現實問題,需要高度警惕內(nei) 需不足引發的量與(yu) 質不協調趨勢的演化,防止增長不足引發經濟螺旋式收縮。因此,我們(men) 必須高度重視增長的速度問題,警惕增長不足現象,促使經濟保持在合理增長水平。把握好發展的動態不均衡到動態均衡的演進過程,先立後破,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這對高質量發展至關(guan) 重要,成為(wei) 當前我們(men) 經濟工作的緊要任務。

  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及基本要求

  依據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目標和當前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矛盾,未來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增強經濟活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需要把握好“適度加力”和“提質增效”兩(liang) 個(ge) 基本要求。

  “適度加力”,即財政政策的力度要合適。力度太小,則影響財政政策的效果,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支撐不夠;力度太大,則超過經濟合理增長的需要和財政的承受能力,給經濟發展和財政運行帶來新的風險。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需要把握好兩(liang) 點。

  其一,財政政策的力度要與(yu) 增長的潛力和現實需要以及國民經濟規模相匹配。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和財政政策力度,通常以潛在經濟增長水平為(wei) 依據。過去三年我國遭受疫情嚴(yan) 重衝(chong) 擊,這一時間段的經濟數據明顯低於(yu) 正常的曆史趨勢線。當前就業(ye) 壓力大,一方麵體(ti) 現出現在的增長水平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麵意味著我國具有提升增速的人力資源空間。今年新增就業(ye) 的目標任務是1200萬(wan) 人左右,2024年的壓力隻增不減,高校畢業(ye) 生人數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187萬(wan) 人,解決(jue) 新增就業(ye) 仍需提高經濟增速。財政政策的力度,要與(yu) 這一潛在增長水平相匹配,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其二,財政政策的力度與(yu) 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雖然綜合宏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潛力、債(zhai) 務資金使用、融資成本及流動性、財政承受及償(chang) 付能力、政府資產(chan) 資源狀況等分析,我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zhai) 務總體(ti) 安全,可以為(wei) 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提供一定的空間,但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債(zhai) 務存在流動性和兌(dui) 付風險的情況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要在優(you) 化政策工具和方式上下功夫,減輕財政壓力,防止引發新的風險。

  “提質增效”,即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升財政政策效率,以較小的政策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調控成效。為(wei) 此,主要做好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優(you) 化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升經濟增長效率,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圍繞新質生產(chan) 力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以及擴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等目標,選擇合理的政策方向和方式。二是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通過優(you) 化組合政策工具,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和財政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例如,隨著大規模專(zhuan) 項債(zhai) 的發行,地方優(you) 質項目不斷減少,需要基於(yu) 全國層麵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協調,綜合考慮融資成本、國家整體(ti) 規劃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要求,調整投資方式和政府債(zhai) 務結構,提升整個(ge) 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未來潛力。

  下一階段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

  激發我國增長潛力,實現經濟合理增長,需要維持合理充沛的總需求,加強投資動態管理,完善財政投融資方式和結構,優(you) 化政府債(zhai) 務結構,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改善社會(hui) 預期,增強經濟活力,以公共服務和廣義(yi) 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著力點,消除製約消費需求的深層因素,以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其一,以進促穩,加強投資規劃和動態管理,維持合理充沛的總需求,支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一是立足於(yu) 黨(dang) 的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著眼未來我國二三十年的發展,做好短期和中長期基建投資規劃,使每年廣義(yi) 財政支持的基建投資規模名義(yi) 增速保持在8%—9%的水平。二是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激勵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等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引導實體(ti) 產(chan) 業(ye) 尤其是製造業(ye) 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投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三是在我國房地產(chan) 市場的供需關(guan) 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應根據房地產(chan) 市場運行和商品房建設等情況,合理確定政府主導的公租房等建設投資規模,彌補由於(yu) 房地產(chan) 市場投資拖累引起的需求不足。

  其二,完善財政投融資的方式和結構,調整政府債(zhai) 務結構,減少財政壓力,解決(jue) 長期持續發展的預期和動力問題。在滿足地方基建基本需求的條件下,建立以中央為(wei) 主導的投資模式,增加中央重大基建項目,逐步動態降低地方投資占比。在廣義(yi) 財政投融資重大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上,予以有序分類安排,對於(yu) 無現金流回報的公益類及國土治理、水利、農(nong) 村汙水治理及水循環等重大項目安排國債(zhai) 資金解決(jue) ;對於(yu) 有現金流回報但周期較長的重點基建投資項目(包括工業(ye) 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中的部分電力、天然氣、能源、水處理及供應項目和部分交通運輸基建項目),其20%的項目資本金,由項目承接主體(ti) 負責其中的10%,另外一半資本金由政策性銀行等廣義(yi) 財政資金解決(jue) ,財政資金給予貼息和增信支持;對於(yu) 現金流回報充沛的基建投資項目,鼓勵開發和運營主體(ti) 通過市場化方式籌措資金。這樣既不會(hui) 過度增加財政負擔,又能解決(jue) 長期持續發展的預期和動力問題。與(yu) 優(you) 化基礎設施投資結合起來,適度提升中央債(zhai) 務占比,控製地方債(zhai) 尤其是專(zhuan) 項債(zhai) 的增量規模。

  其三,綜合施策,以公共服務和廣義(yi) 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著力點,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在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chuan) 統消費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尤其是公共服務和廣義(yi) 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投資,對於(yu) 改善消費環境、解決(jue) 消費堵點、帶動個(ge) 人的消費,具有重要作用。為(wei) 此,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保障性住房和廣義(yi) 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投資,解決(jue) 好住房、養(yang) 老、育兒(er) 、醫療等製約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健全社會(hui) 保障製度,擴大社保覆蓋麵,逐步提升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的消費意願和能力。

  其四,加強政策和工具配合,把握好政策調整節奏。根據宏觀形勢和經濟運行狀況的變化,尤其是根據就業(ye) 狀況、實際增長率與(yu) 潛在增長水平的差距以及總需求的變化,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靈活使用相關(guan) 工具,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握好政策調整節奏,在經濟增長尚未達到潛在增長水平或內(nei) 生動力尚未完全恢複之前,不應過早采取收縮性政策,避免打斷經濟恢複向好趨勢。

  [ 責編:徐倩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