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呈現不同性格側麵 豐富偉人藝術形象

發布時間:2023-12-27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陳剛(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樂(le) 音(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2021級博士研究生)

  近日,一批偉(wei) 人形象閃耀屏幕。電視劇《問蒼茫》《鯤鵬擊浪》,電影《烽火塘田》等以真摯情感和細膩筆觸塑造血肉豐(feng) 滿的偉(wei) 人形象,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印象,也引發業(ye) 界對於(yu) “應該如何塑造人們(men) 心目中的偉(wei) 人形象”問題的思考。

  從(cong) 特型演員強調形似到普通演員多樣呈現

  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偉(wei) 人形象陸續出現在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特型演員這一特殊的演員類型應運而生。一開始,特型演員因長相酷似某位偉(wei) 人而有幸成為(wei) 角色的扮演者。這些特型演員為(wei) 了塑造令人信服的形象,也極盡所能去模仿。如仔細觀察人物原型的每一處外形特征、每一個(ge) 行動細節,力求從(cong) 發型衣著到舉(ju) 手投足高度還原人物的外部形象。王鐵成就提到過,他為(wei) 了學習(xi) 周總理的語言表達,每天堅持循環播放總理的講話錄音,記錄每個(ge) 字的發音特點,不厭其煩地堅持訓練。演員劉勁為(wei) 了詮釋周恩來走路時快而穩健的風采,觀看了大量紀實影像,甚至在生活中刻意改變自己走路的姿勢和速度,直至成為(wei) 習(xi) 慣。隨著創作不斷深入,特型演員出演的作品數量越來越多。他們(men) 在不同作品中出演同一位偉(wei) 人,積累了大量的曆史資料和創作經驗,對人物原型形成了較為(wei) 全麵的了解和掌握,技藝愈發成熟,呈現愈發自然。其中佼佼者甚至能達到台詞信手拈來、動作行雲(yun) 流水、神態惟妙惟肖的程度。

  新世紀以來,老一輩特型演員年歲漸長,大多隻能飾演偉(wei) 人的中老年階段,而新一代特型演員尚未成長起來,導致特型演員出現斷層。直到近些年,隨著影視創作理念的革新、製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化裝技術的進步,演員和人物即使隻有五分相像,也能拍出七分模樣。所以,形似不再是挑選偉(wei) 人飾演者的必要條件,越來越多普通演員加入創作隊伍,偉(wei) 人形象塑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麵。

  與(yu) 老一輩特型演員長時間專(zhuan) 注於(yu) 演繹一個(ge) 人物不同,新一代演員以年輕人居多,大多隻塑造過一次或少數幾次偉(wei) 人形象。由於(yu) 經驗閱曆有限,有的演員表演略顯稚嫩,尤其是在詮釋人物中老年階段時略欠火候。但由於(yu) 外貌、創作個(ge) 性不同,對人物的理解各異,他們(men) 的表演又為(wei) 影視劇偉(wei) 人形象的塑造增添了別樣風采,給相關(guan) 題材創作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比如,同樣塑造毛澤東(dong) 的形象,在《中流擊水》中,毛澤東(dong) 的神情流露出一種感性和溫柔;《大浪淘沙》中的毛澤東(dong) 眉宇間顯現儒雅氣質;《熱血軍(jun) 旗》中的毛澤東(dong) 則透著一種瀟灑和真性情……這些演員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出偉(wei) 人不同的性格側(ce) 麵,使偉(wei) 人藝術形象得到進一步豐(feng) 富拓展。

  以青春書(shu) 寫(xie) 和成長故事與(yu) 青年觀眾(zhong) 展開對話

  時代在發展,人們(men) 對偉(wei) 人形象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偉(wei) 人形象剛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zhong) 以50後、60後居多,他們(men) 與(yu) 人物原型生活在同一時代,對人物的記憶是鮮活的、親(qin) 切的、清晰的,渴望於(yu) 作品中重溫偉(wei) 人風采。因此,是否逼真還原偉(wei) 人原型,成為(wei) 一段時間內(nei) 人們(men) 評判偉(wei) 人形象塑造成功與(yu) 否的重要標準。然而,隨著歲月更迭,那些革命曆史離影視劇主流觀眾(zhong) 群體(ti) 生活的年代越來越遠。很多人隻能通過課本、書(shu) 籍、影像資料,甚至老一輩人的口述等間接渠道了解偉(wei) 人故事。在這種時空間隔的影響下,人們(men) 更希望通過影視作品了解偉(wei) 人豐(feng) 富的內(nei) 心世界和高遠的精神境界。於(yu) 是,“神似”成為(wei) 評價(jia) 表演創作的主要維度。一方麵,人們(men) 對飾演偉(wei) 人的演員接受度越來越高,能接受不同麵孔的個(ge) 性演繹;另一方麵,他們(men) 對演技越來越挑剔,希望能通過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了解不同人生階段的偉(wei) 人經曆,體(ti) 悟偉(wei) 人深沉的情感力量和微妙的心理變化。

  有細心的網友對《覺醒年代》和《大道薪火》中兩(liang) 段毛澤東(dong) 冒雨前行的表演進行比較。《覺醒年代》中,青年毛澤東(dong) 一出場就遭遇瓢潑大雨。他抱著剛出版的《新青年》迎著風雨、踏著泥濘奔跑,將一路上的民生疾苦收於(yu) 眼底,更銘刻於(yu) 心。演員腳步輕快,眉頭微皺,把青年毛澤東(dong) 既懷揣希望,又暗下決(jue) 心,要為(wei) 中國找尋發展新路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大道薪火》裏,中年毛澤東(dong) 在寧都會(hui) 議上麵對諸多不理解,沒有再爭(zheng) 辯,隻是冒雨一個(ge) 人前行。在這裏,演員的步伐緩慢了許多,卻更加堅定有力,眼神雖然凝重卻透著果敢堅毅,昭示著人物身上肩負的責任更重了,尋找光明的決(jue) 心更強了。“兩(liang) 段戲份中演員從(cong) 動作到表情精準到位,都抓住了人物的神韻,讓人對毛澤東(dong) 一路前行的心路曆程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網友點評。

  為(wei) 了與(yu) 時代建立強連接,拓展作品與(yu) 青年群體(ti) 的對話空間,還有很多創作將敘事重點放在人物從(cong) 熱血青年成長為(wei) 一代偉(wei) 人的曆程,讓革命曆史年代的“青春”與(yu) 當下時代的“青春”通過屏幕相遇。《鯤鵬擊浪》以毛澤東(dong) 從(cong) 學校畢業(ye) ,麵臨(lin) 生存就業(ye) 難題的時間節點切入講述。劇中,青年演員飾演的毛澤東(dong) 與(yu) 好友穿越森林,登上山峰,眺望遠方,張開雙臂,呐喊著“登頂了”,一個(ge) 富有朝氣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還有《數風流人物》《中流擊水》,這些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飾演者都是陽光青年。在影像中,青年演員演繹的偉(wei) 人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革命和祖國建設的偉(wei) 大事業(ye) 。在屏幕外,青年觀眾(zhong) 也受到這些人物的精神感召,紛紛在彈幕、評論中留言:“這些偉(wei) 人和我們(men) 一樣,那麽(me) 熱烈地愛過、追求過、探尋過,經曆著類似的成長陣痛,卻在迷茫困惑、不斷試錯後獲得前行的力量,找到堅守的方向,用熾熱的理想點燃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給我帶來感同身受的激勵與(yu) 啟發。”

  生活化、日常化的情感表達豐(feng) 富主流影視話語建構

  一個(ge) 人物是否具有感染力,觀眾(zhong) 主要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做出認知判斷。所以,關(guan) 於(yu) 偉(wei) 人的塑造越符合時代語境、越常態化,人物就越可近、可親(qin) 、可敬。比如,電視劇《海棠依舊》裏,演員用豐(feng) 富的細節處理,刻畫出親(qin) 切和善、勤政為(wei) 民的周總理形象:在邀請療養(yang) 後身體(ti) 還有些虛弱的任弼時入座時,周恩來自然地俯下身去,幫他抬起雙腳,置於(yu) 腳踏上,體(ti) 貼細心的性格一目了然;收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準備離開辦公室時,周恩來停下來,駐足於(yu) 門旁的儀(yi) 容鏡前,摸著衣領,眼中泛著淚光,光榮欣慰之情溢於(yu) 言表。

  用豐(feng) 富的情感表達,刻畫真實鮮活、具有生命力的偉(wei) 人形象,也是近年來主流影視創作獲得觀眾(zhong) 歡迎的成功秘籍。電視劇《問蒼茫》開篇,長沙橘子洲江深水急,船家不理解為(wei) 何有膽大的伢子不坐船偏要遊水。剛出水的年輕人一邊擦著身上的水,一邊笑著說:“莫管這水有多急,隻要摸準了它的脾氣,照樣有法子治它。”一問一答間,充滿豪邁氣魄的青年毛澤東(dong) 形象立了起來。還有《覺醒年代》中的李大釗對妻子總是一副憨實質樸的模樣,《跨過鴨綠江》裏的彭德懷風趣幽默,具有一種親(qin) 和力,這些真性情的流露不僅(jin) 沒有掩蓋人物的光芒,反而使偉(wei) 人形象血性與(yu) 感性結合,陽剛與(yu) 溫情兼顧,讓觀眾(zhong) 覺得更真實可愛,更容易為(wei) 他們(men) 對革命的犧牲奉獻、對信仰的執著堅守而感歎折服。

  一個(ge) 個(ge) 演員以富有創作個(ge) 性和藝術匠心的表演,書(shu) 寫(xie) 偉(wei) 人故事、詮釋偉(wei) 人精神,與(yu) 一代代觀眾(zhong) 展開精神對話,豐(feng) 富了中國主流影視話語體(ti) 係的建構。

  放眼望去,表現革命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仍是創作寶藏,也充滿創新挑戰。影視從(cong) 業(ye) 者應進一步更新創作思路,找到偉(wei) 人精神與(yu) 當下時代的連接點,讓更多觀眾(zhong) 感受和理解偉(wei) 人們(men) 的精神力量!

  本文圖片均為(wei)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7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