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內蒙古烏海:聚焦“關鍵小事” 解決急難愁盼

發布時間:2024-01-19 10: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瑞一 閆槿 李菲 郭俊鋒

  “之前這個(ge) 小區沒有綠化,垃圾亂(luan) 堆亂(luan) 放,到處是‘飛線’,打電話給物業(ye) 也沒人管。自從(cong) 換了‘紅色物業(ye) ’,小區不僅(jin) 綠化了、整潔了,而且還修了路、安了門禁、有了保安。我們(men) 有不會(hui) 擺弄的家用電器,隻要一個(ge) 電話,物業(ye) 就派人上門,別的小區羨慕得不得了。很多要買(mai) 房的人都來我們(men) 這兒(er) 看房,小區的房子成了搶手貨!”

  近日,記者來到內(nei) 蒙古烏(wu) 海市烏(wu) 達區巴音賽街道先鋒社區碧海花園二期小區采訪,75歲的居民史勇說起小區在“紅色物業(ye) ”進駐後發生的變化,連連稱讚。他口中所說的“紅色物業(ye) ”指的是烏(wu) 海市首家社區黨(dang) 組織領辦的物業(ye) 公司——烏(wu) 海市領航物業(ye) 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想到由社區黨(dang) 組織領辦物業(ye) 公司?”麵對記者的提問,烏(wu) 達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牛建華打開了話匣子。

  據介紹,巴音賽街道先鋒社區成立於(yu) 2009年12月,管轄碧海花園二期小區等14個(ge) 小區。轄區內(nei) “樓平並存、樓平交錯”,一些小區由於(yu) 建成年代久遠且多數為(wei) 單體(ti) 樓,地下管網老化、安全措施不到位、日常清潔不徹底等問題較為(wei) 突出,物業(ye) 公司不願進駐,導致這些小區長期處於(yu) 失管棄管狀態,成為(wei) 無物業(ye) 小區;還有一些小區雖然有物業(ye) ,但由於(yu) 房屋產(chan) 權複雜,物業(ye) 服務跟不上,居民繳納物業(ye) 費意願低,致使物業(ye) 公司和居民之間矛盾不斷。

  物業(ye) 管理事關(guan) 千家萬(wan) 戶,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需要的“關(guan) 鍵小事”,更是關(guan) 係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民生大事”。麵對老舊小區物業(ye) 管理“市場失靈”“管理失序”“自治失能”,社區黨(dang) 組織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2021年8月,我們(men) 成立烏(wu) 海市領航物業(ye) 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就是要把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解決(jue) 好。”牛建華說,“物業(ye) 管理不是一個(ge) 簡單的經濟問題或法律問題,而是一個(ge) 基層治理問題。通過‘紅色物業(ye) ’這個(ge) 載體(ti) ,我們(men) 找到了與(yu) 老百姓的利益連接點。黨(dang) 組織動員黨(dang) 員,黨(dang) 員帶動群眾(zhong) ,大家齊心協力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好、維護好,形成共建、共享、和諧的社區氛圍。”

  “紅色物業(ye) ”如何更好服務於(yu) 民?烏(wu) 達區巴音賽街道先鋒社區黨(dang) 委給出了答案:堅持從(cong) “微小事”破題,把居民的一件件“關(guan) 鍵小事”辦成“暖心大事”。

  “‘紅色物業(ye) ’不是為(wei) 了掙錢,而是想真正幫老百姓解決(jue) 問題。為(wei) 了讓社情民意浮上來,居民幸福指數升起來,我們(men) 細梳人口管理‘一本賬’,通過全麵摸清轄區5個(ge) 方麵76項數據信息,建立紙質和數字化檔案庫,繪製‘以房找人’平麵圖,對每戶每人的情況和訴求精準摸底、精準‘畫像’,實現人口數據可視化匯總分析和社區群眾(zhong) ‘圖譜化’精準服務。”烏(wu) 達區巴音賽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王改梅告訴記者。

  在人口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上,紅色物業(ye) 創建“碼上就辦”App,在每個(ge) 樓道設立“回音壁”,采取“線上+線下”兩(liang) 種渠道收集居民意見,建立24小時服務驛站,選派專(zhuan) 人隨時解決(jue) 居民問題;

  動員80餘(yu) 名威望較高、辦事公道、熱心公益的黨(dang) 員幹部和普通居民擔任樓棟長、單元長、誌願者,引導居民主動參與(yu) 社區建設,進一步築牢“社區黨(dang) 委—小區黨(dang) 組織—樓棟黨(dang) 組織—黨(dang) 員中心戶”組織體(ti) 係;

  拓展物業(ye) 職能,在小區內(nei) 開展跳蚤市場、美食分享、棋牌大賽等活動,提供居民相識相熟、增進感情的機會(hui) ,堅定黨(dang) 員群眾(zhong) 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信念。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眾(zhong) 滿意度是檢驗民生“溫度”的標尺。

  “我今年80歲,兒(er) 女不在身邊。去年家裏的燈壞了,物業(ye) 第一時間上門維修,不收維修費。‘紅色物業(ye) ’工作到位、服務到位,我現在早早就把物業(ye) 費交了。”居民李生中說。

  “我今年66歲,物業(ye) 給我們(men) 老年人開了棋牌室。我沒事就去棋牌室玩,人多也熱鬧。”居民王鳳女說。

  “物業(ye) 從(cong) 外麵請了理發師,給我們(men) 免費理發,大家心裏特別暖。”居民李敦瓊說。

  群眾(zhong) 點讚的背後,是社區幹部的辛勤付出。

  記者見到烏(wu) 達區巴音賽街道先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小林時,連續多天的忙碌已讓她的聲音略顯嘶啞。聊起管理‘紅色物業(ye) ’的難處,張小林直言不記得哭了多少次鼻子:“不瞞你們(men) 說,當我第一次拿到社區開發商遺留的40多頁問題的時候,我是崩潰的。我去找開發商協商,常常被趕出來。”

  “雖然工作上有不少委屈,但我收獲了居民的信任。小區的大爺大媽對我特別熱情。社區工作解決(jue) 的大部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卻是我們(men) 社區黨(dang) 組織的大事,做好了也就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裏。”張小林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9日 0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