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不能停》:何以走向良好生活
作者:韓貴東(dong)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ge) 加速的時代!”德國社會(hui) 學家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振臂高呼,以其特立獨行的理論視域對現代社會(hui) 不斷加速的生活節奏與(yu) 橫衝(chong) 直撞式的“快餐”化生命觀進行批判與(yu) 反思。正如羅薩所言,現代社會(hui) 的時間管理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將人們(men) 的生活導向了加速度的地帶,而這也促成了個(ge) 體(ti) 與(yu) 社會(hui) 在不同聯結關(guan) 係中“新異化”的誕生。青年導演董潤年執導的電影《年會(hui) 不能停》恰恰在一定意義(yi) 上,成為(wei) 商榷這種“加速”之“異化”的一個(ge) 窗口。電影中處處流露著一種被嚴(yan) 密時間體(ti) 製所束縛、協調並操控與(yu) 支配的倫(lun) 理法則。從(cong) 表麵上來看,一切似乎井井有條,符合既定的社會(hui) 規則與(yu) 企業(ye) 秩序。然而,在這背後卻隱藏著多重自上而下式的道德束縛與(yu) 言辭說教,集中呈現出了當代人加速主義(yi) 傾(qing) 向的心理頑疾、黑色幽默化的自我批評以及歡喜自在的生活美學。
現如今大跨步化的生活節奏已經使得人之為(wei) 人的意義(yi) 被逐漸消解,乃至彌散於(yu) 庸碌的社會(hui) 日常之中。人們(men) 很難再尋找到木心在《從(cong) 前慢》中所描繪的生活景致,取而代之的則是急功近利、慌亂(luan) 又忙碌的思維定勢。可以說,電影《年會(hui) 不能停》恰是在這樣一個(ge) 快節奏,時刻準備“996大廠化”的職場生活設定中,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現實喜劇。大鵬飾演的鉗工胡建林因公司整體(ti) 裁員,被陰差陽錯地調入集團總部,並直升部門負責人,由此所引發出一係列令人深思的職場怪象。值得強調的也在於(yu) ,電影在講述職場故事的同時,宛如一把利刃,切開了當下打工人的敏感神經,與(yu) 之產(chan) 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也流露出強烈的“時間匱乏”感。質言之,也就是羅薩在《加速:現代社會(hui) 中時間結構的改變》中所指出的:人們(men) “被不斷增強的時間貧乏、時間壓力和以令人感到緊張形式出現的加速迫力的感覺,以及對於(yu) ‘不再能趕得上’的恐懼所打敗了”。從(cong) 現實的角度而言,這種力透紙背的打工人職場之“加速化”批判,貫穿電影始終,也造就了其國產(chan) 年度喜劇天花板的美譽。
當然,我們(men) 還應當看到《年會(hui) 不能停》在職場生活“加速主義(yi) ”的批判中所選擇的黑色幽默化的現實主義(yi) 喜劇創作路徑。首先,電影在角色選擇上盡可能地網羅當下知名的喜劇人,其中既有大鵬、白客、王迅這類“古早”級別的喜劇紅人,也包括了童漠男、晃晃、大木、楊磊等當下脫口秀界的達人,以及宋木子、王皓等喜劇大賽選手,甚至還有歐陽奮強、李乃文等“叔輩”實力派演員。可以說,作為(wei) 一部年度巨製的喜劇電影,其演員陣容堪稱豪華。其次,故事在胡建林與(yu) 同事馬傑、潘妮各懷利益的行為(wei) 選擇中,披露了職場文化背後的痛點,擲地有聲地抨擊了欺軟怕硬與(yu) 虛情假意的職場敷衍邏輯。換言之,電影並非一味地給觀眾(zhong) 帶來笑聲,更多的是讓觀眾(zhong) 進行自我的職場情感投射。同樣作為(wei) 職場打工人或者機器上的螺絲(si) 釘,觀眾(zhong) 在近兩(liang) 個(ge) 小時的敘事中達成了某種情感共振,也在這種“絞刑架下的幽默”之中獲得某種心靈的慰藉。此外,電影還呈現了黑色幽默背後小人物成長的心路曆程,帶有濃厚的荒誕感與(yu) 存在主義(yi) 哲學發問。電影中胡建林陰差陽錯的高升,引發了不同部門之間的猜忌與(yu) 謾罵,勾勒出一幅職場明爭(zheng) 暗鬥的浮世繪,在諷刺的背後也充斥著無可奈何的二元情感對立,在陰沉、鬱悶與(yu) 愁苦交織的螺旋上升中,蘊藏著某種對抗與(yu) 呐喊。
實際上,優(you) 秀的喜劇電影除了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笑或批判的情感共鳴之外,還應當包含一種基於(yu) 善的關(guan) 懷下的方法論建構,即如何在電影觀閱之後獲得良善生活的更多可能。在這層思考之中,私以為(wei) 《年會(hui) 不能停》兼具黑色幽默的批評立場與(yu) 倫(lun) 理道德的價(jia) 值關(guan) 懷。盡管有些影評人認為(wei) 電影敘事節奏的前三分之二與(yu) 故事後續發展之間存在銜接的裂痕,但這並不影響故事最終叩問事實真相為(wei) 何的情感表達,而對職場黑幕的揭露與(yu) 反抗,也體(ti) 現了其對現實職場困境思索後的某種超越。主人公胡建林正是小人物歡喜自在的代言,亦是觀眾(zhong) 自我反思何以走向生活美學的人物符號。何為(wei) 生活美學?質言之,即是能夠從(cong) 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創造性地建構屬於(yu) 自我的美好生活。或者說,需要以審美的態度朝向生活的方方麵麵。電影作為(wei) 一麵鏡子,在折射出諸多職場生活亂(luan) 象的同時,也指向了生活的美學地帶,引導我們(men) 思考如何關(guan) 注自身心靈的詩意棲居。一言以蔽之,我們(men) 不必委曲求全於(yu) 自我工具理性的徹底釋放,而應當在職場的打拚之中,遊刃有餘(yu) 地葆有對價(jia) 值理性的關(guan) 照。減少自我內(nei) 耗的路徑或許就在於(yu) 如何把自我視為(wei) 一種方法。或者,從(cong) 時代精神與(yu) “人是目的”的價(jia) 值關(guan) 係中尋求安放內(nei) 心的答案。
“時代的列車開過去,總會(hui) 有人在時代的車輪底下增加摩擦力”,這並非代表著一種必然犧牲與(yu) 舍棄的底層邏輯,真正的問題在於(yu) ,我們(men) 應如何在巨機器叢(cong) 生乃至AIGC狂飆突進的時代進程之中,找準自我的定位與(yu) 方向。在這一點上,《年會(hui) 不能停》或許還未來得及提供一種具象化的解決(jue) 方案,但這恰恰是我們(men) 仍需努力思考的關(guan) 鍵。
(作者係第36屆大眾(zhong) 電影百花獎終審評審,第5/7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評審團成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