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夏季走過山間》:聆聽大自然跳動的音符

發布時間:2024-01-29 09:58:00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徐勤玲

  讀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約翰·繆爾的《夏季走過山間》,最吸引我的是他在山間看到的美景。天空、雲(yun) 朵、高山、岩石、溪流、瀑布、草木、鳥蟲……在他的筆下無不散發出獨特的美的光輝。

  約翰·繆爾是美國自然主義(yi) 者,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發起人。《夏季走過山間》是他在美國西部內(nei) 華達山區野外生活近四個(ge) 月的日記。約翰·繆爾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以清新雋永的筆觸,對山區的動植物和自然美景進行了充滿感染力的描述。該書(shu) 出版後,深刻影響了美國總統羅斯福,促使他在任期內(nei) 批準創建了53個(ge) 野生動物保護區,16個(ge) 國家紀念保護區和6個(ge) 國家公園,約翰·繆爾也因此被譽為(wei)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

  在夏季的深山中,植物的花期正盛,各種美麗(li) 的花朵不時躍入約翰·繆爾的眼簾。百合,這高貴的花朵,讓他過目不忘:“這種白色的百合花,花瓣底部的內(nei) 側(ce) 呈淡紫色,像雪的晶體(ti) 一樣純潔……這花是花中的聖品,讓人不能不愛上它,並且每次一親(qin) 芳澤,心靈就會(hui) 變得更加純淨。”草地上優(you) 雅盛開的小花,同樣會(hui) 吸引他的目光:“草場上的草大多纖細而且像絲(si) 一般柔滑,草葉格外細長,使草地顯得細密緊湊,許多圓錐花序的紫色小花漂浮在如幻如真、有如薄霧的輕盈之中……”林中的鳥兒(er) ,在約翰·繆爾看來,就如同花兒(er) 一樣美麗(li) :“這些大自然的寵兒(er) 挨著狂野的溪流邊緣築巢,從(cong) 水花噴濺的巢中飛進飛出……在旋渦湧動的潭水裏鍾狀花一樣的飛沫顯得很美,可是這小小的鳥兒(er) 是更為(wei) 妖嬈的花朵。”

  溪流和瀑布潺潺流淌,岩石、樹葉和花朵共同構建了一間“自然之屋”,如此浪漫的景致也許隻有像約翰·繆爾這樣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發現:“一塊巨石,覆滿苔蘚,岩頂平整,四麵仍不失光滑……麵前的瀑布用細小的水流輕輕地沐浴著它,恰好足以讓青苔始終保持清新翠綠;下麵是清澈碧綠的水潭,水流激起泡沫。圍成半邊的百合花低首俯身,仿佛是巨石的仰慕者。盛開的山茱萸(dogwood)和榿樹相搭相依,形成拱形,篩濾著陽光。這半透明的葉子造就的天花板之下,涼意發揮著何等的凝神靜氣的作用啊!流水的音樂(le) 是多麽(me) 令人愉悅啊!瀑布水聲好似深沉的男低音,水花飛濺,錚錚琮琮。水流滑過小島般的礫石身側(ce) ,沿著蕨類植物的河床往下流動,撞擊萬(wan) 千細小的石塊,發出無數不同的低昂細碎的聲響。所有這些都掩蔽在‘天花板’之下,各種影響感應都在肘腋之間的近距離內(nei) 發生,讓人覺得好像置身一間幽靜的房中。”

  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期間,寄情於(yu) 山水,寫(xie) 下著名的《永州八記》。在《 石澗記》一文中,他體(ti) 驗到了與(yu) 約翰·繆爾相同的樂(le) 趣:“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gen) 石為(wei) 底,達於(yu) 兩(liang) 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如此情趣隻有真正熱愛大自然的人才能深刻體(ti) 驗。

  我曾於(yu) 一個(ge) 陽光灼熱的夏日,在垂槐的綠蔭下小憩。垂槐樹幹低矮,虯曲的枝條在樹幹頂部盤旋交錯,覆滿綠葉,鬱鬱蔥蔥,優(you) 美的樹冠宛如一柄翠綠色的傘(san) 。坐在垂槐的綠蔭下,暑熱、喧囂仿佛被自然之傘(san) 擋在外麵,清涼、寧靜頓時圍繞在我的周圍。這一刻的感受與(yu) 約翰·繆爾坐在蕨類植物下麵時的體(ti) 驗是何其相似啊!他說:“我久久地坐在最高的葉片下麵,享受著野生植物搭建的涼亭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樂(le) 趣,真是神奇難忘。僅(jin) 僅(jin) 在頭頂覆上了一片葉子,人便能摒棄塵世的煩惱,自由、美好和寧靜隨之聯翩而至。”

  讀完約翰·繆爾的《夏季走過山間》,我頓時感覺身體(ti) 更加健康、輕盈,心靈廣袤、空曠、純淨,一切凡塵俗事似乎都已離我遠去。我眼中的世界愈加澄明、清新、美好。我放下書(shu) 本,抬眼向窗外望去,金色的陽光灑在寬闊翠綠的葉子上,光影交錯,仿佛陽光在歡快地舞蹈。微風吹過,綠葉輕輕搖曳,仿佛是大自然的音符在跳動。

  自然之美無處不在,隻要我們(men) 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的心靈,就能時時處處發現美,並且從(cong) 中體(ti) 驗到無窮的樂(le) 趣,正如宋代文學家蘇軾所言:“惟江上之清風,與(yu) 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wei) 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yu) 子之所共適。”(徐勤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