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當好壁畫醫生

發布時間:2024-02-04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當好壁畫醫生

  講述人: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 樊再軒

  1981年,我來到敦煌莫高窟從(cong) 事壁畫修複工作。40多年裏,我隻做了一件事——讓莫高窟的各類病害壁畫能夠再放光彩。

  我的生活很簡單:現場考察、研究技術、修複壁畫,日複一日。身邊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日子有點枯燥,我卻樂(le) 在其中。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親(qin) 手修複壁畫的情景。盡管之前做了很多準備,可拿起工具的那一刻,手卻一直抖。自己麵對的可是珍貴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沒有從(cong) 頭再來的機會(hui) 。以修複病害壁畫為(wei) 例,我們(men) 要秉持“最小幹預”的原則。開始修複時,我們(men) 首先要找出病因。比如,如果是顏料層發生病害,可能會(hui) 產(chan) 生鱗片狀的起翹,那就需要注射黏結劑,把顏料層均勻並平整地貼回去;如果是壁畫的泥層和後麵的支撐體(ti) 之間有了空隙,我們(men) 就要篩選出比較好的灌漿材料,注射進空鼓的部位,使壁畫變得穩定。

  對壁畫危害最大且最難治理的病害,叫作“酥堿”,有著壁畫“癌症”之稱。當時我們(men) 注意到,有些已經修複好的壁畫經過幾年時間又會(hui) 出現新的問題。為(wei) 此,我們(men) 做了成千上萬(wan) 次模擬實驗,最終發現,壁畫地仗(壁畫泥層)中含有大量可溶鹽,當空氣濕度增加時,可溶鹽會(hui) 潮解;當空氣幹燥時,可溶鹽失去水分又會(hui) 變成白色的結晶小顆粒。就這樣結晶、潮解、再結晶、再潮解……反反複複,導致壁畫脫落。

  找到了“罪魁禍首”,我們(men) 便著手把鹽分從(cong) 泥層中脫離出來。那段時間裏,各種實驗材料占據了我生活的全部。功夫不負有心人,曆時7年,嚐試了近百種配方,我們(men) 終於(yu) 研發出“灌漿脫鹽”技術,有效降低了石窟中的鹽分,並在莫高窟第85窟完成修複。

  很多人管我們(men) 叫壁畫醫生,這個(ge) 稱呼倒是很貼切。就像醫生一樣,我們(men) 為(wei) 文物“望聞問切”,並為(wei) 它們(men) 量身定製開“處方”。

  黨(dang) 和國家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已從(cong)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搶救性保護進入了科技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的新階段。如今在敦煌研究院,我們(men) 也開始設置各種監測手段,對可能導致病害發生、加速的原因及其發生的過程、速率、後果等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和預警,為(wei) 莫高窟等石窟的保護研究、旅遊開放和科學管理提供數據支持和決(jue) 策服務。

  如今,“堅守大漠、甘於(yu) 奉獻、勇於(yu) 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正代代傳(chuan) 承。我們(men) 新一代莫高窟人,還將繼續堅守在這裏,守護千年文脈的根和魂。

  【青春之聲】

  敦煌研究院樊再軒文物修複與(yu) 保護團隊成員戴川:剛開始工作時,我覺得文物修複與(yu) 保護就是哪兒(er) 壞修哪兒(er) 。幹得久了,越發覺得文物隻有得到規範性、科學性的保護,才有利於(yu) 更好地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一次,我們(men) 發現莫高窟某洞窟的壁畫存在空鼓、起甲、酥堿、灰塵覆蓋等病害,大多數人都認為(wei) 必須即刻進行修複。樊再軒老師卻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men) ,首先需要判斷其是否為(wei) 活動性病害,再決(jue) 定是否對文物本體(ti) 進行幹預。這讓大家明白了一個(ge) 道理,對待文物修複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和敬畏之心。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張勝)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2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