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碎片“拚湊”文明脈絡
【一線講述】
文物碎片“拚湊”文明脈絡
講述人: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複室主任 郭漢中
1984年,年僅(jin) 16歲的我,被引入了文物修複的大門。從(cong) 業(ye) 40多年來,我大概修複了6000餘(yu) 件文物。看到這個(ge) 數字,很多人可能覺得文物修複沒那麽(me) 難。
其實不然。要知道,每件文物出土時都不是現在博物館裏陳列的樣子。比如有的斷成了好幾部分,甚至部分嚴(yan) 重氧化;有的碎成了好幾百塊,根本看不出它原來的樣子。通俗一點說,文物修複就好比拚圖,我們(men) 要仔細在每一塊碎片上尋找線索,並且嚴(yan) 格按照原始痕跡把碎片拚接起來。這也就意味著每一件文物的修複方法都不盡相同,沒有定式。
在三星堆博物館,大家可以看到一株高度將近400厘米的青銅神樹,銅樹底座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樹側(ce) 有一條銅龍緣樹逶迤而下。整件文物看起來恢宏大氣、精美絕倫(lun) 。誰能想到它出土時是各種各樣的殘件。
那時,我和師父楊曉鄔先生並不知道這些殘件最終能夠還原成什麽(me) 樣子。於(yu) 是,我們(men) 一點點摸索,先把這些殘件分好類,找出結構最簡單的碎片,再梳理碎片間的關(guan) 係。隨著日複一日地拚接,我們(men) 眼前漸漸浮現出了一棵神樹的形象。這僅(jin) 僅(jin) 是開始,之後還需要找辦法將它還原成當初的樣子。我們(men) 在傳(chuan) 統的錫焊法之外又研發了鉚接、澆鑄等方法。我們(men) 前後花了5年時間,終於(yu) 讓這株神樹恢複了往日風采。
這些年,文物修複領域的變化讓我感觸很深。過去,我們(men) 可謂是一窮二白,現在不一樣了,文物修複可以借助更多“黑科技”:給文物拍X光、照CT,用三維掃描獲取精確數據,使用3D打印技術製作仿品等,再配合上傳(chuan) 統的文物修複工藝,能夠極大地提高文物修複的精細程度和安全性。
我國是文物大國,文物數量大、種類多。做好文物保護修複工作,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專(zhuan) 業(ye) 化人才隊伍支撐。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相關(guan) 人才隊伍建設,加入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還成立了文物修複技能大師工作室,希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傾(qing) 囊相授,培養(yang) 出更多年輕的考古工作者。現如今,我的團隊已經有十多個(ge) 人,有不少是90後甚至是95後。
當前,隨著三星堆遺址祭祀區野外工作的全麵結束,我們(men) 已經把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內(nei) 整理、保護和修複作為(wei) 今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大概有上萬(wan) 件文物在等待著我們(men) 修複,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下去。為(wei) 此,我常常和年輕人講,做文物修複,就是要學會(hui) 和文物“交流”。隻有不斷地鑽研,才能讓更多文物活起來,向全世界彰顯我們(men) 的文化底蘊。
看著一件件曾經帶著土屑的殘片重放光彩,在自己的手裏變成了一件件完整的頭像、麵具、銅尊,我感到十分自豪。用一輩子幹好文物修複這一件事,真值。
【青春之聲】
三星堆博物館郭漢中文物修複與(yu) 保護團隊成員楊平:2012年,我大學畢業(ye) 後就來到三星堆博物館,加入了郭漢中老師的文物修複團隊。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不一樣的曆史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都需要我們(men) 用心修複和保護。郭老師常常告誡我們(men) ,修文物要“因物而異”,要耐心、細致地聆聽它想告訴你的信息。今後,我會(hui) 努力把自己的手藝練得更好,傳(chuan) 承好前輩們(men) 的工匠精神。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張勝)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2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