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送教上門”

發布時間:2024-02-19 10:0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尉言章(安徽省碭山縣特殊教育學校)

  自開展送教上門工作以來,送教對象的需求與(yu) 送教教師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知識不匹配,是影響送教質量的關(guan) 鍵因素。如何為(wei) 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規範、高效的送教服務,成為(wei) 當下“送教上門”工作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其強大的雲(yun) 計算、智能化大數據深度分析技術等為(wei) 問題的解決(jue) 提供了思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充分利用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ti) 係,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這對於(yu) 提升特殊教育質量來說是重要契機,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以下幾個(ge) 環節開發相關(guan) 軟件、打造網絡平台或智能機器人,多維度助力“送教上門”。

  評估工作信息化。一是基本信息收集信息化。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殘疾類型、致殘原因、父母健康狀況、家庭教育環境等信息,這是個(ge) 性化教育方案設計的基礎數據,其收集方式在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這一環節,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隱私,防止信息外泄。二是評估量表信息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的障礙類型千差萬(wan) 別,對其進行功能性評估、認知評估等各種專(zhuan) 業(ye) 評估工作,是送教工作的首要任務。可以通過軟件平台或智能機器人對基礎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推薦個(ge) 性化的評估量表,以解決(jue) 送教教師因專(zhuan) 業(ye) 知識不足而無法科學評估的問題。三是評估過程趣味化。人工智能讓單調的評估變得更豐(feng) 富多彩。可以通過技術設計開發相應的評估遊戲,對被評估者操作遊戲的行為(wei) 過程開展智能分析,提高評估效率。四是評估數據分析智能化。通過人工智能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以形成數字化的綜合評價(jia) ,發現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cong) 而使教師對殘疾學生有了更加科學、精準、全方位的認識。

  教育目標精準化,教育方案智能化。一是進行智能化目標分解,實施精細教學。根據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學生的智力情況,由軟件平台對教學目標智能細化分解,生成年度康複教育目標和月度康複教育教學目標等,從(cong) 而幫助送教教師更科學、專(zhuan) 業(ye) 、精準、高效地解決(jue) “教什麽(me) ”的問題。二是通過軟件平台公司與(yu) 特殊教育領域及醫療康複專(zhuan) 家合作,將問題行為(wei) 、幹預方案、教育康複方式、相應的教育方法與(yu) 教學工具等集合建立數據庫,形成規範科學的送教方案,以解決(jue) “怎麽(me) 教”的問題。

  建立完善的數據庫,並對過程進行再評估。依據科學專(zhuan) 業(ye) 的教學方案範本,送教教師可以依照範本和自己的教學康複環境再次進行方案的二次校本開發,既讓送教方案更加貼近送教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又能保證送教方案的專(zhuan) 業(ye) 科學精準。平台開放上傳(chuan) 教學方案的端口,送教教師把自己二次開發的教育康複方案上傳(chuan) 雲(yun) 數據庫,完善充實送教方案大數據庫並全國共享。此外,大數據實時記錄分析送教過程,並及時修正送教方案,真正實現大數據驅動精準教學。

  規範檔案,協同合作。送教對象評估、送教目標精準推薦、送教方案智能生成、送教活動實時記錄等大數據資料等都通過雲(yun) 端保存,並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定期對教師送教效果及學生成長進行記錄並評估,形成科學規範的數據檔案。基於(yu) 人工智能的“送教上門”,需要政府、社會(hui) 、高校、技術企業(ye) 、一線教師、醫務工作者等多方麵的支持合作。因有特殊需要兒(er) 童殘障的複雜性,對教育的個(ge) 性化需求高,尤其是數據庫建立、物聯智能遊戲開發等專(zhuan) 業(ye) 性強、工作量大,需要多方合作。

  規範、專(zhuan) 業(ye) 的送教是一線送教教師的迫切需求,是學生及家長的殷切期盼。在多方協同下,人工智能特殊教育康教結合新業(ye) 態將助力“送教上門”更上一層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