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倒”了——諧音吉利語裏的語言智慧
作者:朱紅(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春節期間,人們(men) 給親(qin) 朋好友拜年,總要說一些吉祥話,既能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起到增進感情、調整心情的作用。漢語中的吉祥話,也叫吉利語,有時可以利用諧音,由沒有吉利義(yi) 的甲詞聯想到有吉利義(yi) 的乙詞。例如,用“白菜”諧音“百財”,“生菜”諧音“生財”,“多鹿”諧音“多祿”等。這是一種利用字詞的同音近音關(guan) 係來引發詞義(yi) 聯想的修辭手段。由於(yu) 口語中的同音近音詞不易區別詞義(yi) ,所以,諧音聯想往往要落實到漢字的不同字形上,來實現詞義(yi) 轉換。可見,諧音吉利語既是語言現象,也是文字現象。人們(men) 利用諧音創造了許多吉利語,形成了獨特的民俗現象。
諧音參與(yu) 創造了眾(zhong) 多過年吉利語。年前“掃塵”,諧音“掃陳”,意思是去除上一年的晦氣,迎接嶄新的一年。蒸“年糕”,諧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在門上倒貼福字,用“福倒了”諧音“福到了”,表達人們(men) 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春節期間的飲食也很有講究,一些名字與(yu) 美好事物有同音或近音關(guan) 係的食材被優(you) 先使用。例如,年夜飯要吃“豆腐”,諧音“頭福”;飯桌上一定“有魚”,諧音“有餘(yu) ”;還要有一道菜是豬前蹄,“前”與(yu) “錢”諧音。南方年夜飯吃“湯圓”,諧音“團圓”;北方除夕夜要包“餃子”,諧音“交子”,有交替更迭、辭舊迎新的美好寓意。春節期間吃的水果也有指定的種類,果盤中要有蘋果、橙、橘之類,“蘋果”諧音“平安”、“橙子”諧音“成事”、“橘子”在廣東(dong) 話中諧音“吉利”。
諧音在豐(feng) 富節日吉利語的同時,還可以創造寓意美好的視覺藝術。在傳(chuan) 統中國年畫中,很多圖案的選擇就源於(yu) 諧音,將原本意義(yi) 抽象的字用同音的、有具象意義(yi) 的另一個(ge) 字來代替,繪成藝術性年畫。例如,紅色錦鯉代表魚,諧音“餘(yu) ”,再加上蓮花,則寓意“連年有餘(yu) ”;蝙蝠、鹿、壽桃和喜鵲用來表達“福祿壽喜”的含義(yi) ;蝙蝠和玉如意,則寓意“幸福如意”。
諧音吉利語不限於(yu) 節日使用,生活中處處有這種語言智慧。婚禮上常見的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因“酒”“久”同音,寓意“長長久久”。壽宴上一般要擺壽桃,“桃”與(yu) “逃”同音,寓意逃脫厄運,健康長壽。諧音吉利語豐(feng) 富了百姓的生活,反映了民眾(zhong) 的美好願望。
諧音吉利語的產(chan) 生與(yu) 盛行,基於(yu) 漢語漢字中大量存在的同音近音字詞,並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影響到社會(hui) 大眾(zhong) ,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祈福的心理需求。
第一,語言中有同音字詞就會(hui) 產(chan) 生諧音現象。一般來說,同音字詞數量越多,越容易產(chan) 生諧音。漢語的音節數量有限,同音字詞數量眾(zhong) 多。大量的同音詞除了將單音詞發展為(wei) 多音詞外,創造同音字以不同形體(ti) 來區別同音詞也是有效手段。正是因為(wei) 同音字詞取長補短、相互作用,才使得大量同音字詞的存在,不但沒有削弱漢語的語義(yi) 表達能力,反而為(wei) 漢字諧音的廣泛應用提供了豐(feng) 富資源,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漢字文化。人們(men) 日常交際中常常故意使用同音字諧音以形成語義(yi) 雙關(guan) ,由非吉利語聯想過渡到吉利語,從(cong) 而達到委婉詼諧的交際效果。
第二,文學作品的示範,為(wei) 諧音吉利語的創造和傳(chuan) 播提供了曆史依據和群眾(zhong) 基礎。早在先秦時期,《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用“梅”諧音“媒”,表示姑娘督促小夥(huo) 子早點找媒人提親(qin) 。樂(le) 府民歌《子夜歌(其一)》中“理絲(si) 入殘機,何悟不成匹”,用“絲(si) ”諧“思”,用“悟”諧“誤”,表達織婦對愛人深深的思念和一段感情不能走到最後的無奈。唐代李商隱在《無題》中也用到了“絲(si) ”“思”相諧。唐代劉禹錫在《竹枝詞》中,用“晴”諧音“情”,“東(dong) 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廣為(wei) 流傳(chuan) 。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大量人名諧音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學魅力。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歇後語中也有很多漢字諧音。例如,豬鼻子插大蔥——裝象(相),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等等。此外,民間笑話、民間故事、相聲、謎語、對聯等都存在大量的諧音用法。可以說,諧音不僅(jin) 是這些語言藝術形式的靈魂,而且諧音本身就是語言藝術。
第三,民俗心理的需求。人們(men) 對春節懷有敬畏之情,認為(wei) 春節期間大量使用吉利語會(hui) 帶來好運,希望能用更新穎的吉利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的曆史時期,人們(men) 追求更高的精神滿足,更加注重儀(yi) 式感,吉利語的表現形式也不斷推陳出新。例如,近幾年高考,不少老師和學生家長紛紛穿上旗袍、馬褂,利用諧音寓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表達對考生的美好祝願。諧音吉利語不僅(jin) 彌補了吉利語數量的不足,還滿足了人們(men) 對美好寓意新的表達形式的需求。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8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