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再現華紋錦繡之美

發布時間:2024-02-19 10:07: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施 芳

  在越來越多的影視劇中,身著華服的“古人”們(men) 橫跨千年,與(yu) 我們(men) 相逢。促成這些相逢的眾(zhong) 多工作者中,有服飾史學者、北京服裝學院漢唐服飾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詩宇。他從(cong) 事古代服飾研究和複原近20年,先後還原過上千個(ge) 角色服飾,這些角色最終出現在繪本、影視劇、綜藝節目乃至遊戲中,再現華紋錦繡之美的同時,也把中華服飾之美帶給大眾(zhong) 。

  還原服飾須多重論證

  在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上,15尊古代服飾複原人像甫一亮相,就引來參觀熱潮。

  這些人像由陳詩宇帶領團隊曆時兩(liang) 年複原而成。過去一些古代服裝展覽,盡管展品很珍貴,但主要是將衣服擺在那裏,很難給觀眾(zhong) 留下立體(ti) 印象。“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策展人孫機曾說,“我們(men) 要把古代人著裝的整體(ti) 樣貌呈現出來,讓每一件服飾都做到有根有據。”

  如何做到有根有據?陳詩宇介紹,每一個(ge) 人像,從(cong) 妝發、造型到服裝,從(cong) 鞋履、腰帶甚至內(nei) 衣,都要采取多重論證法進行考證和研究。

  在千百年的流轉中,服飾品很難原狀保存。年代稍遠的服飾,大多殘缺不全、遺失構件,甚至僅(jin) 餘(yu) 殘片。

  “每一件服飾複原的過程,都是一次對於(yu) 曆史真實形象的探索。”陳詩宇說,每次複原,首先需要明確曆史時期、人物身份、穿著場合等信息,然後再采用多重證據法,通過大量實物、文獻、圖像等對複原目標進行考證,逐步還原服飾真實樣貌。

  比如,與(yu) 《簪花仕女圖》同款的唐末五代時期的女裝,為(wei) 將其複原,就經曆了抽絲(si) 剝繭的論證過程。《簪花仕女圖》是一幅傳(chuan) 世名畫。畫中仕女長裙上有大團花紋樣,這種大團花古時可以用織錦或印染的方式完成。陳詩宇仔細觀察後發現,衣服上有大麵積留白,邊緣不明,顏色間有暈染,從(cong) 而排除織錦的構圖,因為(wei) 織錦邊緣非常明晰。而上麵的花朵墨線痕跡,很像是彩繪的筆觸。“我們(men) 因此推測,它可能是夾纈結合彩繪來完成的。”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陳詩宇在展覽中發現一件遼墓出土的絲(si) 綢織物殘片,和《簪花仕女圖》的紋樣工藝一致,成為(wei) 同時期五代服飾的物證。

  麵料的複原更難。不同時期服飾的麵料是不一樣的,陳詩宇介紹,秦漢時期的主材料為(wei) 羅、絹、紗,唐宋時期流行的是綾、綺,明代出現了緞類。古代的大多數麵料如今在市場上難覓蹤跡。於(yu) 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陳詩宇和團隊跑遍了杭州、蘇州、南京等絲(si) 綢羅緞的主產(chan) 地,與(yu) 工匠們(men) 探討麵料的複原方案。經過團隊的努力,包括彩色夾纈在內(nei) 的一大批已經失傳(chuan) 的工藝重新麵世。

  用心傳(chuan) 遞曆史美感

  “中國服飾文化曆史悠久、延續性強,幾千年來發展出一套體(ti) 係龐大的禮儀(yi) 服飾製度。禮服中的衣裳、玉佩,均有兩(liang) 三千年的曆史。”陳詩宇介紹,從(cong) 秦漢莊重大氣的曲裾衣、唐代雍容華貴的衫裙帔,到宋代修長淡雅的背子,曆朝曆代都有各自的流行服飾。

  與(yu) 講究立體(ti) 合身的西方服飾不同,中國傳(chuan) 統服飾傾(qing) 向於(yu) 避免對衣料做過多的剪裁,即便要展現身體(ti) 線條,也大多通過穿著體(ti) 現,比如交疊的衣襟、堆積的水袖,而且不會(hui) 過分追求緊身的效果。

  經典的中國古代服飾,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服裝與(yu) 人融為(wei) 一體(ti) ,並通過服裝規範儀(yi) 態,穿上古代服裝以後,自然而然地就需要拱手端立、行走端莊。

  中國古代服飾雖然不過多關(guan) 注剪裁,但對麵料非常講究,千百年來發展出從(cong) 經錦、綾羅,到妝花、緙絲(si) 等絢爛的織造品種,製成燦若雲(yun) 霞的服裝。以紗為(wei) 例,就有透氣程度不一的“實地紗”“芝麻地紗”“直徑地紗”“葛紗”等。“實地紗”僅(jin) 有花紋部分鏤空,適合春夏之交;“芝麻地紗”有芝麻粒狀的暗孔,比“實地紗”稀疏,可在初夏使用;“直徑地紗”輕透鏤空,適合盛夏;“葛紗”則可抵抗酷暑炎熱。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古代服飾還特別重視服裝紋樣的象征意味,對各種場合所用的紋樣有非常細致的規定,並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各種手法,構成吉祥紋樣。如:春節用“大吉葫蘆”紋,葫蘆諧音“福祿”。

  與(yu) 豐(feng) 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服飾相比,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60年代,沈從(cong) 文先生投身文物研究,幾經波折,直至1981年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服飾史才有了第一部通史。時至今日,中國古代服裝史研究人員仍然偏少,大眾(zhong) 認知度不高。

  關(guan) 於(yu) 古人形象複原,更存在誤解:複原很簡單,照著圖像文獻做就行。這時常體(ti) 現在古裝劇中,設計師由於(yu) 不了解古代服飾的風格和穿著規定,隻能照搬或通過想象完成服裝設計。

  “隨著文化自信的增強,觀眾(zhong)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也要求影視製作更關(guan) 注曆史真實。”陳詩宇說,他先後應邀擔任《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等節目的曆史與(yu) 服化形象考證顧問和《清平樂(le) 》等影視劇的服化道設計指導、禮服指導。電視劇播出後,網友紛紛留言:“看劇學知識”。

  近年來,穿漢服漸成時尚。對此,陳詩宇表示,“漢服熱”反映年輕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是一種可喜的現象。這也鞭策我們(men) 挖掘更多優(you) 秀作品,提煉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內(nei) 核,讓這份熱愛傳(chuan) 承下去。

  古代部分流行服飾

  西漢 曲裾衣

  曲裾式長衣,衣襟向右接長成三角,並繞至身後形成繞襟效果,極具秦漢特色。常用花羅、經錦、鎖繡等織繡工藝。

  唐代 襆頭圓領襴袍

  唐代的日常服飾風格多樣,並融合了不少西域服裝元素。其中男裝通常使用窄袖圓領袍、靴、革帶的搭配。窄袖圓領袍基本特征為(wei) 圓領、長袖、右衽的長衣。袍內(nei) 襯半臂。具有西域風格的聯珠紋錦成為(wei) 此時特色衣料。

  宋代 展腳襆頭公服

  宋代公服繼承唐代常服圓領襴袍樣式,發展為(wei) 袖闊三尺的大袖袍服。其基本樣式為(wei) 大袖、曲領右衽、下接一幅橫襴,兩(liang) 側(ce) 不開衩。

  明代 方巾鶴氅道袍

  道袍是明後期士人常用的一款便裝,大多為(wei) 日常所穿,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為(wei) 襯袍。交領、右衽、大袖收袖口,領子極寬,並綴有白色護領。道袍之外還可以加披對襟披風或大氅、鶴氅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