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別讓“算法”成為“算計”

發布時間:2024-02-19 10:1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閱讀一條新聞,同類新聞便源源不斷推送過來;瀏覽一件產(chan) 品,產(chan) 品廣告就會(hui) 接踵而至;甚至,不經意間聊到某話題,相關(guan) 信息也會(hui) 紛至遝來,手機好像無時無刻不在記錄著你的隻言片語……這些都不是巧合,而是“算法”計算的結果。

  因為(wei) “計算”,用戶獲取信息成本大幅降低,網絡服務更加精準高效。然而,越來越多用戶擔心被“算計”,日益關(guan) 注“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等問題。“別讓‘算法’成為(wei) ‘算計’”成為(wei) 網民共同心聲。

  痛點

  “流量至上”引發亂(luan) 象

  最近,北京市民王蘭(lan) 遇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兒(er) 子睿睿還不到10歲,手機卻頻繁收到各種相親(qin) 信息。追根究底,原來是兒(er) 子前幾天誤點了一則相親(qin) 廣告。這讓王蘭(lan) 感到擔憂:“網絡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已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

  大學生宋凡不久前下載了一款閱讀軟件。打開後,一篇標記著“您可能感興(xing) 趣”的小說被推送至界麵。“這不恰好是我喜歡的作者嗎?”他點開鏈接,一看就是一個(ge) 多小時。看完後,係統又推薦了這篇小說的“番外”。不知不覺,他一連“刷”了幾個(ge) 小時,連老師布置的課題都忘了寫(xie) 。

  “這就是‘算法’的作用。”杭州某互聯網公司的算法工程師向陽介紹,“手機軟件可以隨時抓取用戶數據,通過智能模型分析人們(men) 的行為(wei) 、習(xi) 慣和喜好,過濾掉用戶不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推薦用戶感興(xing) 趣的信息。”

  他透露,對一些商業(ye) 平台來說,使用“算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流量,提高收益,至於(yu) 推送的信息是優(you) 質還是劣質、會(hui) 否帶來網絡沉迷等問題,則不在考慮之列。“就像小孩喜歡吃糖,有些商家的唯一目標是盡可能賣更多糖給孩子,至於(yu) 會(hui) 不會(hui) 影響健康,不是他們(men) 關(guan) 心的。”

  這種“流量至上”的商業(ye) 邏輯,促使一些網絡平台借助“算法”頻繁推送用戶感興(xing) 趣的同質化內(nei) 容,更有甚者,以博人眼球的劣質低俗內(nei) 容取悅用戶。久而久之,用戶接收信息的範圍就會(hui) 變窄,渠道也變得單一,從(cong) 而陷入人們(men) 常說的“信息繭房”。

  除了“信息繭房”,頻受詬病的還有“算法歧視”。所謂“算法歧視”,是指在“算法”設計和應用過程中,由於(yu) 偏見、歧視性數據集或其他因素導致的“不公平結果”。

  家住石家莊的劉女士,孩子在北京上大學,她每次來京探望孩子都會(hui) 入住校旁一家酒店。今年初,她通過某手機軟件預訂一個(ge) 房間,價(jia) 格每晚近800元。可她辦入住時發現,有客人預定了同樣房型,價(jia) 格隻要600元。經過比對,兩(liang) 人在同一手機軟件上看到的價(jia) 格完全不一樣。

  “我還是這家酒店的白金卡客戶呢,非但沒有享受到優(you) 惠,反而還被‘宰’了,孩子告訴我,這叫‘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算法歧視”的表現形式之一。指平台利用“算法”進行用戶“畫像”,如果用戶已是熟客,就不再需要低價(jia) 吸引,同時,平台可能通過搜集消費數據檢測到用戶消費能力,從(cong) 而“定向”抬高價(jia) 格。向陽表示,“算法歧視”一度甚囂塵上,買(mai) 機票、打網約車甚至網絡購物,都會(hui) 被“大數據殺熟”,後來有關(guan) 部門強力監管,這種現象才有所收斂,但目前仍在業(ye) 界不同程度存在。

  難點

  “算法”違規不易評判

  有網友總結,“算法”推薦的劣質信息有三個(ge) 特點:真假難辨、缺乏深度、價(jia) 值導向錯亂(luan) 。不少人認為(wei) ,“價(jia) 值導向錯亂(luan) ”是規範“算法”的最大難點。

  王軍(jun) 是一位自媒體(ti) 人,最近打算寫(xie) 一篇關(guan) 於(yu) “年輕人該不該啃老”的話題。當他打開手機,搜索這個(ge) 話題時,發現多數網友都不支持年輕人啃老,這與(yu) 他的觀點非常一致。

  不料,有同事告訴他,現在多數年輕人都認為(wei) ,“啃老沒什麽(me) 問題,人生就是拿來享受的!”這讓王軍(jun) 感到詫異,同事將手機拿到王軍(jun) 眼前:“你看,滿屏都是支持啃老的觀點。”而當王軍(jun) 也將自己的手機頁麵展示給同事時,兩(liang) 人隻能麵麵相覷。

  “判斷用戶價(jia) 值導向並非難事,有多種方法可以評價(jia) 。比如,抓取用戶觀看某話題的停留時間、分析留言是正麵還是負麵、統計用戶點讚記錄等,都可以用來判定用戶觀點,然後依據‘內(nei) 容相似度’和‘用戶相似度’,把最受認可的內(nei) 容推薦到頁麵上。”向陽進一步解釋,“算法”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內(nei) 容“編輯”的角色,是否推送、推送給誰、推送多少,都是預先設定好的程序說了算。

  近年來,針對“算法”引發的亂(luan) 象,監管部門多措並舉(ju) ,通過約談、處罰、整改、下架等手段大力淨化網絡風氣。然而,如何有效通過“算法”倡導正確導向的信息,仍是有待破解的命題。

  向陽表示,雖然“算法”作為(wei) 一項技術是中性的,但其模型設計、數據分析等都離不開設計者的個(ge) 人選擇,其主觀意識會(hui) 潛移默化地嵌入“算法”係統。同時,由於(yu) “算法”設計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其設計過程有如一隻黑箱,外界很難洞悉其中原理和邏輯,因此,也很難判定“算法”體(ti) 現了哪種導向。

  向陽的說法不斷被現實印證。由於(yu) 多數“算法”設計者不會(hui) 將運算細節公之於(yu) 眾(zhong) ,即使公開,也很難準確判定。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術知識,用戶在權益受到損害時,依法維權的成本較高。多起因“算法”引起的訴訟均沒有得到理想的判罰結果。

  “‘算法’推薦作為(wei) 一種商業(ye) 秘密和技術秘密,應用過程中又往往涉及社會(hui) 公共利益,如何平衡、把握對‘算法’推薦法律規製的邊界,是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jun) 認為(wei) ,在司法以及行政理念上,需要將“算法”的運用作為(wei) “算法”運營者行為(wei) 的延伸。無論運營者是否存在過錯、是否存在行政違法等,“算法”因素都應被納入追責的考量範圍。

  焦點

  凝聚合力規範“算法”

  隨著公眾(zhong) 對“算法”持續關(guan) 注,加強“算法”規範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受訪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薦服務困擾,超過60%受訪者認為(wei) 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數據殺熟”。絕大多數用戶認為(wei) ,“算法”推薦技術潛藏了窺探、泄露用戶個(ge) 人隱私的重大風險。濫用“算法”的行為(wei) ,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個(ge) 人信息權益,也給網絡空間的傳(chuan) 播秩序帶來負麵影響。

  在這個(ge) 背景下,一些用戶希望關(guan) 閉“算法”推薦功能,停止將個(ge) 人信息分享給平台使用。在有關(guan) 部門督導下,各大網絡平台都上線了關(guan) 閉“算法”推薦的功能,將是否收集用戶偏好的選擇權交還用戶。

  然而,平台個(ge) 性化推薦存在關(guan) 閉難等問題。上海市消保委曾對消費者常用的10款手機軟件開展為(wei) 期8個(ge) 月的專(zhuan) 項測評,結果顯示,關(guan) 閉個(ge) 性化推薦最多需7步。

  記者登錄幾個(ge) 下載排名靠前的主流手機軟件,目前關(guan) 閉“算法”推薦功能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個(ge) 人設置”來操作。操作步驟與(yu) 此前調查結果一致,大多仍需要5—7步。記者隨機采訪了20名手機用戶,絕大多數表示並不知曉手機軟件還有關(guan) 閉“算法”推薦的功能,隻有1位用戶知道該功能並懂得具體(ti) 操作。

  “這種現象反映了業(ye) 界的矛盾心理,一方麵不希望用戶大規模關(guan) 閉‘算法’,另一方麵也意識到,隻有規範才能長遠。”向陽說,規範“算法”,需要社會(hui) 各界發揮合力,尋找最大公約數。

  “有效治理‘算法’亂(luan) 象,是構建安全清朗的網絡生態的必然要求。”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鄭玉雙表示,要健全“算法”的法律規製模式,破解“算法”的法律規製難題,實現算法善治。

  “對於(yu) ‘算法’運用是否產(chan) 生不良後果,要建立一種社會(hui) 性的評議機製進行持續性的跟蹤研究。如果社會(hui) 評議機製有充分的理由,認定特定‘算法’的運用導致不良後果,就應該啟動問責機製,要求相應的‘算法’運營者予以解釋與(yu) 說明並作出優(you) 化。”薛軍(jun) 建議。(記者 盧澤華)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