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發布時間:2024-02-21 14:2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hui) 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新時代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積累的一係列生態環境難題,但作為(wei) 發展中大國,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係統脆弱,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雙碳”工作為(wei) 引領,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綠色生產(chan) 方式主要體(ti) 現在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綠色生產(chan) 體(ti) 係,涉及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優(you) 化升級、綠色供應鏈創新技術與(yu) 應用。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保護生態環境,涉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等。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是解決(jue) 我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其一,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綠色決(jue) 定了發展的成色。堅持綠色發展,目的是改變傳(chuan) 統的“大量生產(chan) 、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chan) 模式和消費模式,改變“開采—生產(chan) —使用—廢棄”單向流動的線性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chan) 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其二,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wei) 普遍形態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粗放的發展方式,在全社會(hui) 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其三,這是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同時要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壓力依然較大,需要把建設美麗(li) 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推動生產(chan) 方式綠色轉型和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協同發力,需要深刻把握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律,聚焦關(guan) 鍵環節,探索有效做法和實現路徑,在重點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是堅持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隻有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wei) 改善群眾(zhong) 生活的著力點和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堅持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將生產(chan) 生活方式轉到更加注重節能環保低碳和注重質量效益的軌道上來。

  二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沒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支撐,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難以持續。發展生態經濟,要在推動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上下功夫,既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流通和消費方式進行改造升級,也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清潔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和新能源產(chan) 業(ye) ,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的雙贏。

  三是強化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要運用係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開展汙染企業(ye) 專(zhuan) 項整治行動,淘汰落後工藝產(chan) 能,優(you) 化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運輸結構,整治城市黑臭水體(ti) ,推進重點流域生態治理修複,循序漸進推進土壤汙染防治,持續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四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其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積極探索新型蓄能、虛擬電廠等智慧能源,發展循環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入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提高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五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要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加大力度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煤炭清潔高效低碳利用,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更好支撐新型電力體(ti) 係建設和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還要鞏固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製度,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六是形成綠色消費風尚。要引導大眾(zhong) 厲行節約、適度消費、環保選購,形成全民崇尚綠色消費的濃厚氛圍。積極踐行“光盤行動”,堅決(jue) 製止餐飲浪費行為(wei) ,倡導公共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車、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鼓勵居民家庭開展閑置物品交易和流通,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讓綠色生活方式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體(ti) 製機製,在政策、市場、社會(hui) 宣傳(chuan) 引導等方麵綜合施策,構建起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製。

  一方麵,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ti) 係。要以嚴(yan) 格的製度、嚴(yan) 密的法治,形成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和強大的內(nei) 生動力,為(wei) 綠色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完善相關(guan) 政策和標準體(ti) 係,促進企業(ye) 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chan) 改造,加大對綠色低碳產(chan) 品、工藝、技術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節能降碳產(chan) 品和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實現機製,優(you) 化政府采購,完善用水、用電、用氣階梯價(jia) 格製度,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yan) 肅查處違法違規建設運行的項目。

  另一方麵,要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ti) 係。市場化配置是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的有效方式。要把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等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發展綠色金融,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chan) 交易平台和服務體(ti) 係建設,健全市場監測監管和調控機製,促進自然資源資產(chan) 流轉順暢、交易安全、利用高效,通過價(jia) 格和競爭(zheng) 機製提升經營主體(ti) 綠色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此外,要充分調動群眾(zhong) 積極性,通過觀念引導、消費模式創新、加強社會(hui) 治理等途徑,帶動大眾(zhong) 把環保認知轉化為(wei) 環保行動,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活動,因勢利導,培養(yang) 良好消費習(xi) 慣,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hui) 氛圍和文明生活風尚。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