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和平:建立中國自有的菌種資源庫
【築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代表委員履職記】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要在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的菌種庫。”初見張和平,黝黑的皮膚、清瘦的麵龐讓人很難將其與(yu) 乳酸菌研究聯想到一起,略帶沙啞的嗓音卻渾厚有力,言談舉(ju) 止中透著堅定與(yu) 自信。
作為(wei) 中國益生菌產(chan) 業(ye) 的拓荒者,內(nei) 蒙古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張和平從(cong) 事乳酸菌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開發應用與(yu) 研究34年,在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和基因組數據庫、優(you) 良菌株智能篩選和製劑產(chan) 業(ye) 化工程技術推進方麵作出積極貢獻。
畢業(ye) 於(yu) 內(nei) 蒙古農(nong) 牧學院(現內(nei) 蒙古農(nong) 業(ye) 大學)畜牧係的張和平,最初在對畜牧研究的探索中發現益生菌對人們(men) 生活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在與(yu) 益生菌為(wei) 伴,而在牧區,乳製品更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采集樣本、尋找菌株,張和平將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益生菌。2001年起,他帶領團隊穿行在人跡罕至的牧區,先後走遍內(nei) 蒙古12個(ge) 盟市采集樣本,更行至西藏、四川等地,收集最原始的菌種。
“中國使用益生菌的曆史非常悠久,牧民自製的各類乳製品中都可能含有此前未發現的益生菌。由於(yu) 地勢、生存環境、飲食習(xi) 慣等差異,不同地區所蘊藏的菌株資源各有不同,這更說明中國擁有自有菌種資源庫的重要性。”張和平說,隨著科技發展以及工業(ye) 汙染,許多原始菌種正在流失,建立中國自有的菌種資源庫不僅(jin) 有利於(yu) 保護菌種資源的多樣性,更是實現益生菌產(chan) 業(ye) 化必不可少的一環。
22年來,張和平帶領團隊從(cong) 全球30個(ge) 國家采集自然發酵乳製品等樣品5938份,針對不同生境特征,發展了原位培養(yang) 、營養(yang) 調控、生境應激等19種乳酸菌培養(yang) 新方法。
內(nei) 蒙古農(nong) 業(ye) 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yu) 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2022—2023年度新分離鑒定保藏了12794株乳酸菌,共分離保藏乳酸菌47573株,成為(wei) 全球最大、種類最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入選首批國家農(nong) 業(ye) 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同時,該實驗室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組數據庫,完成乳酸菌萬(wan) 株基因組計劃,為(wei) 乳酸菌物種注釋、功能解析和深度開發利用提供了分析平台。
而今,58歲的張和平教授仍帶領團隊奔赴在尋“菌”、探“菌”一線。“現在更注重培養(yang) 新一代‘菌種’後繼人才,推動乳業(ye) 高質高效發展,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談及自己的團隊,張和平臉上寫(xie) 滿自豪,“我們(men) 在內(nei) 蒙古、西藏、新疆等多地建立傳(chuan) 統乳製品現代化生產(chan) 技術示範點23個(ge) 、培訓牧民3900餘(yu) 人次,並依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腸道菌群特征,通過在飼料中添加乳酸菌製劑,降低隱形乳腺炎發病率,提升產(chan) 奶量。”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