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鏽帶”進身時尚“秀帶” 成都“東郊”蝶變記
在四川成都的沙河之畔,有一片16.8平方公裏的區域,老成都人習(xi) 慣稱之為(wei) “東(dong) 郊”。作為(wei) 成都現代工業(ye) 文明的最初承載地,這裏曾經由一根根巨大的工業(ye) 煙囪勾勒出天際線。
雖然老舊工業(ye) 遺址上的紅牆已經褪色,但一代人的奮鬥精神卻深入城市肌理,又在新的時空下活化延續。
近兩(liang) 年來,成都加快推動“三城三都”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麵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在此背景下,成都傳(chuan) 媒集團東(dong) 郊記憶園區依托獨具特色的工業(ye) 遺址,集聚國潮品牌和消費,嵌入曆史故事、民俗風情等文化記憶。
如今,東(dong) 郊已成記憶,老工業(ye) 區蝶變為(wei) 國際時尚產(chan) 業(ye) 園。
三根巨大的工業(ye) 煙囪,如同鄉(xiang) 愁的守望者和發展的見證者,沉默地注視著城市的有機生長與(yu) 更新。曆史與(yu) 現代的光影在這裏交匯,工業(ye) 遺存和煙火生活在這裏融合。
“用腳投票”的活力中心
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到成都就一定要去東(dong) 郊記憶“趕潮”打卡。2023年,東(dong) 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chan) 業(ye) 園迎來超900萬(wan) 的入園人數。尤其難得的是,其中外地遊客和年輕遊客占比過半,平均停留時間近3小時。
是什麽(me) 讓這裏留住了遊客,尤其是年輕遊客的腳步?
原創沉浸式“漢唐宋文化”餐秀蜀宴賦開業(ye) 3個(ge) 月接待遊客3萬(wan) 人次,是東(dong) 郊記憶“國風潮”網紅IP。從(cong) 線上的話題升溫到線下的預訂爆滿,蜀宴賦實現了文化和消費的同頻共振。
四川漢昱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蜀宴賦品牌主理人楊孜認為(wei) ,當代年輕人更加注重消費的文化內(nei) 核,蜀宴賦用沉浸式漢文化體(ti) 驗與(yu) 後現代風工業(ye) 遺產(chan) 的碰撞相融,向外界遞出一張“新國潮”文化名片。
意大利時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內(nei) ,密集打卡的客流不斷。店長告訴記者,開業(ye) 當日到店客流4萬(wan) 多人,首日銷售額200多萬(wan) 元,目前日均流量達到5000人次。
園區運營方東(dong) 方正火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董事熊銳認為(wei) ,園區通過引入品牌“首店”和流量主力店、主力展,不斷提供稀缺性和新鮮感的文旅消費需求,是東(dong) 郊記憶的流量密碼。去年以來,東(dong) 郊記憶落地全國首店9家、西南首店13家、成都首店30餘(yu) 家。
以國潮文化內(nei) 核和首店消費熱力為(wei) 牽引,東(dong) 郊記憶化“流量”為(wei) “留量”,為(wei) 年輕人提供源源不斷的消費體(ti) 驗場景。
2023年,東(dong) 郊記憶的活動接連不斷:春節,有東(dong) 山Re°est遊幕露營生活節;4月,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開展;9月,大運會(hui) “顯眼包”展出成都人的創意幽默;10月,三體(ti) “宇宙閃爍”增強現實觀測站將科幻場景進行實景呈現……一到節假日和周末,年輕人或品咖啡,或玩滑板,或聽音樂(le) ,或逛集市,或看展,喧鬧從(cong) 白晝持續到深夜。
不同圈子、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群,都能在園區找到停留的理由。
“隻有疲軟的產(chan) 品,沒有疲軟的市場,這是我們(men)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原因。”作為(wei) 東(dong) 郊記憶蝶變的幕後推手,成都傳(chuan) 媒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母濤一語中的,東(dong) 郊記憶將文化與(yu) 市場結合,以此解決(jue) 傳(chuan) 統文創園區發展持續力的問題。
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園區裏,人氣和商氣相輔相成。去年以來,20餘(yu) 家原創國潮品牌落戶園區,形成網紅打卡點和時尚潮流區。
“無論是從(cong) 事古著(指具有一定曆史文化價(jia) 值和收藏價(jia) 值的二手服裝)、視頻、露營,還是潮流、展演、餐飲,我們(men) 都能在園區找到共生的文化生態,這種生態本身就是對品牌的賦能。”Soarin複古生態館的主理人趙明說。
新銳品牌1807的創始人李雨壕去年在東(dong) 郊記憶建立了品牌總部。今年29歲的他,用9年時間將品牌從(cong) 成都帶向全國。“2023,13城0—14店,2024還在繼續……”去年年底,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東(dong) 郊記憶是他商業(ye) 夢想的新起點。
在東(dong) 郊記憶,許多獨具特色的商鋪和品牌都是由趙明、李雨壕這樣的“青春主理人”創立的。他們(men) 形成了一支挖掘當前年輕人生活樣本的隊伍,立足年輕人的想法和情感進行創新表達,打造的原創品牌集群“吸粉”無數。
消費者和品牌方“用腳投票”,讓東(dong) 郊記憶成為(wei) 成都的時尚產(chan) 業(ye) 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和文化旅遊新地標。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
時間倒回3年前,彼時東(dong) 郊記憶還是一派蕭索。自2011年開園以來,東(dong) 郊記憶曾經曆連續10年虧(kui) 損的狀態。
“‘房東(dong) 思維’帶來的是長期低效益、低水平運作,進一步導致經濟效益虧(kui) 損、社會(hui) 效益不足,沒有達到工業(ye) 遺存活化利用的初衷。”母濤並不諱言。
深化認識後,成都傳(chuan) 媒集團鎖定方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效益!
一套“組合拳”隨之打出:
2019年3月,東(dong) 郊記憶園區改革方案開始醞釀。通過完善決(jue) 策機製、成立成都傳(chuan) 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和東(dong) 郊記憶深化改革工作組、進行資產(chan) 評估、廣泛接觸目標合作企業(ye) 、反複論證轉型路徑、公開掛牌方案……東(dong) 郊記憶轉型路徑逐漸明晰。
“經過反複研判,我們(men) 重新對東(dong) 郊記憶進行定位,從(cong) 辦公業(ye) 態升級為(wei) 消費場景,瞄準年輕人為(wei) 消費主力,定位為(wei) 國際時尚產(chan) 業(ye) 園。”母濤解讀園區改革“一個(ge) 定位”。
2020年10月,東(dong) 郊記憶園區運營機製轉化改革工作啟動實施。
2021年7月,成都傳(chuan) 媒集團旗下成都傳(chuan) 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在西南聯交所以“整體(ti) 出租+公開掛牌+進場交易+綜合評審”方式,引入文創園區專(zhuan) 業(ye) 運營商——成都東(dong) 方正火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整體(ti) 運營東(dong) 郊記憶園區,推動東(dong) 郊記憶經營機製轉化和整體(ti) 提檔升級。
“采取出租競價(jia) +綜合評審的方式,是為(wei) 了避免出現‘價(jia) 高者得’,更是為(wei) 了確保把社會(hui) 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母濤在解讀轉換運營機製路徑時表示,通過利益捆綁機製結成命運共同體(ti) ,雙方共同推動園區整體(ti) 轉型升級。
成都傳(chuan) 媒集團給出“四個(ge) 提升”的要求體(ti) 現國企改革深意——“提升業(ye) 態品質、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兩(liang) 個(ge) 效益”,細化了五大類11個(ge) 分類40多個(ge) 指標的指標體(ti) 係。為(wei) 了防止承租方的承諾在運營階段落不到實處,考核方案明確了處罰和運營機製,兩(liang) 年不達標就退出。
園區要“吐故納新”,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
“第一刀”砍在成都傳(chuan) 媒集團的自身利益上:集團旗下的物業(ye) 公司、旅行社、出版社等子公司均退出園區,連園區的所有方成都傳(chuan) 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也僅(jin) 在園區留下一間辦公室協調問題。
“多服務、少伸手”,給足運營方空間和活力,讓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好專(zhuan) 業(ye) 的事。
“成都傳(chuan) 媒集團開創了超大園區的機製轉換模式,讓我們(men) 看到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吸引了我們(men) 來參與(yu) 。”在成都東(dong) 方正火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羅邴文看來,成都傳(chuan) 媒集團傳(chuan) 媒影響力大,在宣發和品牌上優(you) 勢足;東(dong) 方正火長於(yu) 市場,品牌運營能力強,雙方攜手找到了國有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共贏的平衡點。
考核倒逼運營效能的提升。在品牌和遊客湧來之前,創業(ye) 者先紮下了根。在北京從(cong) 事音樂(le) 工作的羅邴文,回到成都接手東(dong) 郊記憶園區運營後,吃在園區、睡在園區、守在園區,和團隊一點點把褪色的園區刷新風貌,引來“青春主理人”注入產(chan) 業(ye) 內(nei) 核,園區由此“破繭”。
在改革過程中既發揮國企資源優(you) 勢,也發揮民企市場優(you) 勢,雙向奔赴,相得益彰。
從(cong) “鏽帶”到“秀帶”
杜甫草堂的朱砂紅牆映著竹影簌簌,雨後竹林的清香久久縈繞,在技術與(yu) 藝術的碰撞中,《春夜喜雨》的意境在遊客眼前徐徐展開。
作為(wei) 韓國數字設計公司帝視特在中國內(nei) 地打造的首家集科技、藝術、展覽為(wei) 一體(ti) 的沉浸式藝術館“ARTE全沉浸式美術館·成都”,開業(ye) 半年就吸引遊客超過20萬(wan) 人次。
帝視特中國總經理蘇小霖直言,企業(ye) 在推進中國市場時曾多方考慮選址問題,最後因這裏達20萬(wan) 平方米的工業(ye) 遺產(chan) 與(yu) 東(dong) 郊記憶“一拍即合”,5000平方米的大空間足以絕佳呈現世界頂尖的數字媒體(ti) 藝術體(ti) 驗,而紅牆拱門見證了城市變遷的脈絡,也與(yu) 美術館的“調性”相符。
開闊大氣的層高、非標準的空間造型,過去是老舊工業(ye) 遺存被視為(wei) 弊病和短板的關(guan) 鍵。然而東(dong) 郊記憶發揮空間特色,讓複合性的業(ye) 態和空間,成為(wei) 吸引音樂(le) 演藝、藝術展覽等生態集聚的天然優(you) 勢。如今帝視特光影變幻的展區,曾經是老廠區的黑白顯像管生產(chan) 線。
1958年,作為(wei) “一五”計劃期間重點工程之一,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建成投產(chan) ,這就是東(dong) 郊記憶的前身。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第一支有電子工業(ye) “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接連在這裏誕生,“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說法傳(chuan) 遍大江南北。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將紅光電子管廠廠區舊址交由成都傳(chuan) 媒集團活化利用,建設改造為(wei) 文創園區。園區特別聘請建築師劉家琨任項目總設計師,並匯集了國內(nei) 知名建築師對園區內(nei) 部分單體(ti) 建築進行專(zhuan) 項設計。
從(cong) 東(dong) 郊記憶園區誕生開始,工業(ye) 遺存就是承載城市文脈的載體(ti) 。按照“修舊如舊,舊房新用”理念,這裏保留了成都市中心城區最具有規模和曆史的工業(ye) 建築群,並作功能性改造。城區內(nei) 唯一留存的3根工業(ye) 煙囪,與(yu) 水塔、管廊架等工業(ye) 符號共同形成園區最獨特的工業(ye) 風景線。
2021年,東(dong) 郊記憶再度對工業(ye) 遺存進行活化利用。
園區先後投入8000萬(wan) 元,改擴建建築的麵積近9萬(wan) 平方米,升級東(dong) 區超級音樂(le) 現場、繁星戲劇村爐劇場、童劇場、福館Full House、夢田Live House等活動空間。火爆全網的網紅打卡新地標“成都牆”,形成了兼具工業(ye) 文化內(nei) 涵和時尚藝術文化符號的載體(ti) 空間。
工業(ye) 遺址的斑駁鏽跡與(yu) 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獨特的文化魅力讓園區呈現出別樣的煙火氣。
走在園區,處處能感受到新與(yu) 舊碰撞的驚喜。備受年輕人熱捧的電競酒店,曾是蘇聯援建的辦公大樓;在原亞(ya) 洲最大的密封加工廠聽一場音樂(le) 演出,能體(ti) 驗到超大室內(nei) 演藝中心的空間感;老廠區的鍋爐房改造成藝術區“爐劇場”,上演著親(qin) 子主題劇;依托電子廠鐵路軌道改造為(wei) 蒸汽式火車頭廣場,提供車廂裏的下午茶……
“成都傳(chuan) 媒集團東(dong) 郊記憶的改造和發展是成都城市空間工業(ye) 記憶的景觀再生產(chan) 。”在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傳(chuan) 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實看來,東(dong) 郊記憶是觀照城市文化發展的鮮活樣本。工業(ye) 遺產(chan) 所形成的景觀化、所保留的鏽蝕斑駁的外貌,成為(wei) 追憶城市工業(ye) 經濟的一把鑰匙,更意味著城市新文化的重塑。
一條“鏽帶”,經過對老舊建築物進行創意改造,加之產(chan) 業(ye) 導入和消費營造,打造出激發經濟活力的新動力源、滿足人們(men) 高品質生活的新“秀帶”。
今年85歲的楊春燕家住紅光三區宿舍樓,離東(dong) 郊記憶不到10分鍾的路程。每周他都習(xi) 慣去東(dong) 郊記憶遛遛彎,“很多廠都成了高樓大廈和商業(ye) 區,唯獨我們(men) 紅光廠原封原樣,看著就親(qin) 切,一輩子的記憶都在裏麵了。”18歲時,他作為(wei) 先期招募的員工參與(yu) 紅光電子管廠的籌備和建設,用一輩子見證一窮二白的成都東(dong) 郊成為(wei) 中國工業(ye) 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這座沒有圍牆的4A級景區全年免費開放,向遊客打開了一扇窗口:回頭看,工業(ye) 遺產(chan) 是一塊永不褪色的時代勳章,每逢節假日園區策劃的非遺展陳、傳(chuan) 統節氣活動標記著文脈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往前看,“國潮”+“煙火”孕育出創意無限的公共文化產(chan) 品,作為(wei) 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的一個(ge) 新引擎,帶動老城區在改造新生中,釋放出新的活力。
一代又一代人將勇氣與(yu) 夢想盛放在東(dong) 郊,在這片區域,“記憶”不老,青春常駐。(劉發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