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西安易俗社——拓展秦腔藝術傳播途徑

發布時間:2024-03-01 09:50: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些年,西安易俗社的足跡遍布20多個(ge) 省份近百座城市。麵對新時代變化的審美風尚、新的觀演關(guan) 係,他們(men) 通過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傳(chuan) 播秦腔。易俗社文化街區共培育40多個(ge) 本地秦腔自樂(le) 班,觀眾(zhong) 也成了演員……秦腔的活力,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古城午後,春日正暖。西安鍾樓旁,車水馬龍。與(yu) 鬧市僅(jin) 一街之隔,便是易俗社文化街區。漫步其間,藝術氣息撲麵而來。

  “喝喊一聲綁帳外,不由得豪傑笑開懷……”露天戲台不大,秦腔演出氣氛熱烈,西安易俗社2024春節演出季,奏響了新年的歡樂(le) 序曲。台下,數百名戲迷和著曲調,戲詞倒背如流。這樣的惠民演出,幾乎每天都在進行。看著台上的演出,易俗社成員、國家一級演員李東(dong) 峰頗為(wei) 感慨:“曬著太陽聽秦腔,是陝西人的幸福。”

  遠遠望去,戲樓飛簷翹角,雕梁畫棟。西安易俗社穿越百年歲月,潛移默化地融入黃土地上的百味人生。

  “演員,拚搏一生,最終拚的是文化;演一輩子,最後演的是自己”

  47歲的李東(dong) 峰清楚記得5歲那年坐在父親(qin) 肩上看秦腔的情景。

  那天,關(guan) 中小城陝西省涇陽縣,集市上搭起了大戲台。鄉(xiang) 親(qin) 們(men) 紛紛趕來看戲,“接下來,是易俗社演的《火焰駒》!”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夥(huo) 兒(er) 紛紛踮起腳尖,翹首以待。不久,熟悉的曲調響起,集市上的人們(men) 沸騰起來……

  “從(cong) 記事起,我就喜歡秦腔。”哪裏唱大戲,兒(er) 時的李東(dong) 峰和小夥(huo) 伴們(men) 便趕到哪裏。當年還是小學生的他們(men) 常穿過層層人群,鑽到後台,透過門簾的縫隙看演員們(men) 化裝。“秦腔真讓人著迷!”李東(dong) 峰說。

  1993年,16歲的李東(dong) 峰進入藝校,學習(xi) 秦腔表演。7年後,他進入西安易俗社。

  “‘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輔助教育、推陳出新’是西安易俗社創社時的宗旨,每個(ge) 成員都要銘記。”前輩們(men) 的教誨,他至今難忘。彼時,一眾(zhong) 秦腔名家成了李東(dong) 峰朝夕相處的良師益友:王芷華、陳妙華、張寧中、張錦華、王保易、任慧中、張保衛……群英薈萃,各有所長。在李東(dong) 峰看來,易俗社的前輩藝術家有個(ge) 共同點,那便是對秦腔表演的赤誠熱愛與(yu) 認真對待。

  有一次,李東(dong) 峰在秦腔《小宴》中飾演呂布,在初見貂蟬的情節裏,他怎麽(me) 演都不甚滿意。老師張保衛在一旁觀察良久,而後悉心指點。“貂蟬入門、見禮、轉身,呂布的表演也有不同層次。”張保衛解釋道:初聞女聲,眼神閃光;再看其影,神色驚豔;後觀其人,目光追隨。“短短1分鍾,呂布的眼神需呈現出3層遞進……”寥寥數語,讓年輕的李東(dong) 峰醍醐灌頂。

  那時,易俗社的排練場裏,眾(zhong) 多青年演員披星戴月,刻苦排戲。前輩秦腔藝術家們(men) 常在台下觀看,然後耐心指點,為(wei) 年輕演員分析戲情戲理,興(xing) 之所至,常常親(qin) 身示範。

  李東(dong) 峰學藝如饑似渴,至今仍難忘前輩藝術家們(men) “口傳(chuan) 心授”的表演經驗。排練《三滴血》,王芷華老師提醒他,要演出人物驚魂未定的神色;排練《周仁回府》,王保易老師點撥他,要演出人物寄人籬下的窘迫;排練《雙錦衣》,任慧中老師要求他,要演出人物從(cong) 溫潤有禮到豪俠(xia) 之氣的轉變……

  20多年來,李東(dong) 峰常常體(ti) 悟前輩藝術家們(men) “多讀書(shu) 、做好人、演好戲”的諄諄教導,他慢慢品咂出其中的道理:“演員,拚搏一生,最終拚的是文化;演一輩子,最後演的是自己。”

  百年易俗社,就在這火熱歲月中堅韌地傳(chuan) 承。

  台上開嗓,台下喝彩,人們(men) “共享”戲台,唱出對秦腔的愛

  西北人愛秦腔,易俗社所到之處,都是人頭攢動。最讓演員們(men) 難忘的,是一次去甘肅的演出。

  那是春寒料峭的2月,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的廣場上,戲台還沒搭好,十裏八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早已聞訊趕來。不遠處,小吃攤點人盈客滿。廣場上,商販吆喝聲、孩童嬉鬧聲,夾雜著戲迷的歡喜與(yu) 期待,化作歡樂(le) 的海洋。

  一陣鑼鼓,大幕拉開。熱鬧的大廣場,霎時安靜下來。演員們(men) 登台一望,上萬(wan) 人捧場,秦腔吼得尤為(wei) 帶勁,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足戲癮。

  《遊龜山》《火焰駒》《周仁回府》《龍鳳呈祥》……經典劇目連演一周,每天兩(liang) 場,場場爆滿。演員們(men) 登台謝幕時,觀眾(zhong) 們(men) 常常舍不得離開,齊聲高喊“再來一段”。演出團隊欣然應允,邀請台下眾(zhong) 人合唱耳熟能詳的秦腔《三滴血》,於(yu) 是,台上台下齊吼秦腔:“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

  “秦腔的活力,在這黃土地上生生不息。”當時加入這場大合唱的李東(dong) 峰如今已擔任西安易俗社演出副總監。他記得人群中走過來一位耄耋老漢,拉住他的袖口。老人伸進棉大衣的口袋,用那布滿老繭的雙手掏出兩(liang) 個(ge) 凍梨,說道:“娃呀,趕緊吃,這個(ge) 潤嗓子!”望著老人蹣跚遠去的背影,李東(dong) 峰滿是感動:“樸實的觀眾(zhong) 對秦腔真切的愛,就是我們(men) 到基層演出的最大動力!”

  藍天當幕布,大地做舞台。近些年,易俗社的足跡遍布20多個(ge) 省份近百座城市,西北地區是“重頭戲”。與(yu) 此同時,易俗社還走出國門,在世界舞台唱響秦腔……

  易俗社成為(wei) 不少戲迷的一份牽掛。79歲的陳新友家住西安,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坐一個(ge) 小時公交車,趕到鍾樓旁的易俗社文化街區聽秦腔、看大戲。“天氣暖和的時候,露天戲台圍著上千名觀眾(zhong) 。”陳新友每次都趕得早,帶著小馬紮,坐在前排看得更清楚。從(cong) 2023年春季開始,易俗社在這裏“常駐”,惠民表演風雨無阻。

  “戲台彩燈高空掛,秦腔舞台送文化……”看到高興(xing) 處,陳新友拿起筆,現場寫(xie) 起打油詩。一折戲唱完,詩也寫(xie) 好了。“送給剛才登台的演員,表達我們(men) 戲迷的感謝。”陳新友說。

  露天戲台上,來自民間的秦腔愛好者也登台一展風采。兩(liang) 年多來,易俗社文化街區共培育40多個(ge) 本地秦腔自樂(le) 班,觀眾(zhong) 也成了演員,帶來300餘(yu) 場演出。台上開嗓,台下喝彩,人們(men) “共享”戲台,唱出對秦腔的愛。

  “守藝人”不守舊,從(cong) 戲曲傳(chuan) 統中,尋找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表達

  燈光漸暗,音樂(le) 漸起。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的庭院,座無虛席。循聲望去,一群身著橘粉色長裙的女子翩然而至,水袖舞得輕盈。觀眾(zhong) 舉(ju) 起手機,拍照留念……沉浸式秦腔夜遊主題演出“易俗社·梨園夜”,正精彩上演。

  2023年8月,西安易俗社推出了“易俗社·梨園夜”。這個(ge) 秦腔夜遊文旅體(ti) 驗項目,力求探索“戲曲+旅遊”新模式,開辟“戲曲+”新路徑。

  易俗社95後演員張倩在劇中飾演“海棠花”一角。易俗社百年博物館的前庭處,恰好有株海棠樹。“隻留芬芳在人間,不求碩果於(yu) 自身”,多年來,海棠花的品格激勵著易俗社的成員們(men) ,要把藝術的美好留給觀眾(zhong) 。

  劇中飾演李白的易俗社00後演員劉治,以紮實的基本功將人物的恣肆揮灑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剛到易俗社不久,參與(yu) 的第一場對外演出,就是‘易俗社·梨園夜’。”劉治演得認真投入,贏得台下陣陣喝彩。

  除了李白,鐵扇公主、包拯、嶽飛等舞台形象也深受觀眾(zhong) 喜愛。有次演出前,一名五六歲的小男孩瞥見了孫悟空的扮演者,興(xing) 奮地跟著演員到了後台化妝間。

  “我們(men) 都很喜歡這個(ge) 小男孩,化妝師還給他的臉上描了戲妝。”劉治記得,後來演到《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段落時,小男孩坐在台下,高興(xing) 得手舞足蹈。“也許在這一刻,一顆戲曲的種子就發芽了。”劉治說。

  每次演出完都有不少觀眾(zhong) 走上台來,與(yu) 演員互動交流。外國遊客也常換上戲服,接受易俗社演員的“現場輔導”,和同伴們(men) 拍照留念。

  “這就像一場秦腔嘉年華,讓觀眾(zhong) 沉浸在古城的藝術之夜。”“易俗社·梨園夜”策劃團隊成員蒲國偉(wei) 說,新時代觀眾(zhong) 需要新的審美風尚、新的觀演關(guan) 係,“我們(men) 一直在嚐試探索,通過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傳(chuan) 播秦腔。”

  如今,易俗社80多人的表演團隊中,90後、00後演員占比已超1/3。在“易俗社·梨園夜”的主題演出中,這些“青春力量”扛起了大旗。

  夜遊演出並非個(ge) 案。近年來,易俗社攜手高校等社會(hui) 力量,設計了折扇、宮燈、繪本、研學服飾等一係列特色鮮明的秦腔文創IP;通過經典劇目3D電影等創新嚐試,古老戲曲藝術開始擁抱音樂(le) 、動漫、數字科技……

  “自1912年成立至今,易俗社弦歌不輟。我們(men) 跟隨前輩藝術家的腳步,始終與(yu) 時代同頻共振。”在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看來,戲曲藝術在曆史發展中,一直麵臨(lin) 著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課題。“一方麵,我們(men) 守住根本、複排經典,‘原汁原味傳(chuan) 承’;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從(cong) 戲曲傳(chuan) 統中,尋找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表達。”

  “守藝人”不守舊,易俗社正不斷拓展著秦腔藝術傳(chuan) 播的途徑。“我們(men) 竭盡全力,爭(zheng) 取滿足更多觀眾(zhong) 的美育、審美需求。”惠敏莉說。(高 炳)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