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無所不在又意味深長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yu) 張力】
作者:杜學文(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
文學的細節是什麽(me) ?似乎是一個(ge) 不太好說的概念,文學理論家也沒有給出一個(ge) 十分準確的定義(yi) 。但這並不等於(yu) 人們(men) 不知道什麽(me) 是細節。細節,是一種無所不在、無人不知的現象。但這麽(me) 說也不太準確,也不夠嚴(yan) 謹。很多作品表現出對細節的疏忽,讓人無法領略到細節的魅力。這種現象是比較突出的。
細節,有時在鋪天蓋地的語言鋪陳中被淹沒了。有的人可能更注重情節的敘述,滿足於(yu) 講一個(ge) 故事;有的人喜歡表現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滿足於(yu) 描寫(xie) 內(nei) 心感知到的情緒;也有人注重辭藻的堆砌,以為(wei) 語言的藝術就是對語言的炫耀。總之,他們(men) 不長於(yu) 描寫(xie) 人物的個(ge) 性和社會(hui) 性,不注重細節的營造、刻畫,沒有為(wei) 讀者提供閱讀中最吸引人的“點”——一個(ge) 動作、一種表情、一句話,或者一個(ge) 隱喻、一種意象。我們(men) 並不是強調所有的創作必須有細節,而是說,在創作中細節是非常重要的。
1.細節不僅(jin) 存在於(yu) 敘述性文體(ti) ,也大量地存在於(yu) 抒情性文體(ti) 、議論性文體(ti) 中
敘述類作品長於(yu) 情節的鋪陳,需要大量的細節來充實和支撐,對細節的要求更為(wei) 突出。但這並不能說明其他文體(ti) 就不需要細節,或者排斥細節。在抒情性文體(ti) 中,比如詩歌,細節同樣大量存在。不過,這種存在並不是將細節融入情節之中,而是把細節作為(wei) 抒情的手段。中國詩歌非常注重“意象”的創造與(yu) 運用。這些意象有很多是具有細節意味的表達,不妨稱之為(wei) “意象性細節”。比如屈原的詩歌就創造了大量的細節來抒情。《離騷》中存在大量的細節性描寫(xie) ,如“朝飲木蘭(lan) 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過帶有動作意味的細節,來表達詩人的人格追求。
李白的詩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yi) 情調,在他的詩歌中也有大量的意象性細節。比如在《南陵別兒(er) 童入京》中就寫(xie) 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前一句是外在性描寫(xie) ,寫(xie) 的是一種行為(wei) 或動作;後一句是內(nei) 在性描寫(xie) ,準確地表現詩人的心誌情懷。“眾(zhong) 鳥高飛盡,孤雲(yun) 獨去閑。相看兩(liang) 不厭,隻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隻有四句,意境卻觸動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詩人勒克萊齊奧。他非常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推崇唐詩,著有《唐詩之路》。他說,那個(ge) 時候在西方世界,公眾(zhong) 還沒有像現在一樣關(guan) 注環境問題。高山屬於(yu) 風景,引得不少勇敢之人去攀登。但在這首詩中,山是一個(ge) 靜穆、莊嚴(yan) 、令人尊敬的場所。這與(yu) 他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因為(wei) 他與(yu) 他的文化已經習(xi) 慣關(guan) 注動感,習(xi) 慣了欲望和激情,情感往往轉瞬即逝。而在李白這裏,這種屬於(yu) 中國的描寫(xie) 就跟他們(men) 完全不同。山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是一種“衝(chong) 和”,一種“內(nei) 心的平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坐下來,默默地看山,甚至不需要一座專(zhuan) 門供人崇敬的山”。勒克萊齊奧說,他讀到這首詩後立即起身,去附近尋找一座山來體(ti) 驗李白創造的意境,要使自己完全地與(yu) 山融為(wei) 一體(ti) 。這首詩之所以強烈地觸動了勒克萊齊奧,想必與(yu) 其中那種意象性的細節描寫(xie) 是分不開的。
議論性的作品中也有很多細節描寫(xie) 。這些描寫(xie) 使概念性的表達在形象性描寫(xie) 中變得生動起來,從(cong) 而強化了“論”的說服力。比如《過秦論》,當然是典型的“論”著了。賈誼寫(xie) 道:“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yu) 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前兩(liang) 句是一種陳述,說明一種背景。後兩(liang) 句則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an) 生的效應。但作者並不是單純用概念性話語來表達,而是用細節性話語來說明。實際上這種表達與(yu) 中國古典思維和文字表達方式是一致的,就是善於(yu) 使用具象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概念。
由此來看,細節不僅(jin) 存在於(yu) 敘述性文體(ti) ,也大量地存在於(yu) 抒情性文體(ti) 、議論性文體(ti) ,以及其他文體(ti) 之中。這雖然也體(ti) 現了中國審美的某種特色,但更重要的是細節會(hui) 讓描寫(xie) 生動起來,使作品的品格發生積極的轉化。這樣的話,我們(men) 說細節無處不在也確實不是一種誇張。區別隻是不同人的寫(xie) 作對細節的重視程度不同罷了。
2.細節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具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性
創作並不是為(wei) 細節而細節。細節的存在是因為(wei) 細節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它會(hui) 使作品更豐(feng) 富、更生動、更具有典型性與(yu) 啟迪意義(yi) ,從(cong) 而也可能會(hui) 因為(wei) 細節經典使作品具有走向經典的可能。人們(men) 也許會(hui) 忘記作品的情節、人物,但會(hui) 因一個(ge) 典型細節而記住作品。
細節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更為(wei) 鮮活。這也是人們(men) 對細節意義(yi) 的普遍性認知。趙樹理小說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這與(yu) 他善於(yu) 捕捉並使用細節分不開。比如他筆下的二諸葛、三仙姑、小腿疼、吃不飽,以及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都是中國文學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細節在某種條件下也往往會(hui) 影響作品的結構。或者說,作者會(hui) 設計一種類似於(yu) “中樞”意義(yi) 的細節,並圍繞這一細節來展開作品。徐懷中的《牽風記》就是一部這樣的小說。雖然小說描寫(xie) 的是從(cong) 抗日戰爭(zheng) 到解放戰爭(zheng) 數年間的軍(jun) 旅生活,可以簡單地歸之於(yu) “革命曆史題材”,但書(shu) 中基本沒有直接描寫(xie) 戰爭(zheng) 。作品一開始就是從(cong) 北平來的女學生汪可逾參加八路軍(jun) ,不過她帶來的不是槍,而是一把宋代的古琴;她說的話也不是如何打仗的“軍(jun) 事”,而是類似於(yu) “絲(si) 桐合為(wei) 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之類的“琴事”;她彈的也不是《十麵埋伏》《秦王破陣樂(le) 》之類的曲子,而是用一個(ge) “空弦音”開場,演奏了《高山流水》。這把琴,在敘述中或者被攜帶,或者被埋藏,或者被丟(diu) 失,或者又被失而複得,貫穿了整部小說。而那個(ge) 被汪可逾彈撥的“空弦音”,就成為(wei) 一種象征。空弦,源於(yu) 無箭之弓,象征箭之迅疾、淩厲。陸遊有詩曰:“空弦可落雁,此事蓋自昔。”蘇軾也曾說:“聞道名城得真將,故應驚羽落空弦。”就是說箭手非常厲害,以至於(yu) 隻舉(ju) 一下“空弦”之弓,就能把天上飛著的大雁射下來。而古琴中的空弦則是指隻用右手指彈弦,左手並不用去相應的弦上按壓,就能形成一種“太古之聲”,也就是說,形成一種“不按之音”,類似於(yu) “無箭之弓”的效果。這應該是更高級的音樂(le) 。這種細節的設計實際上正暗合了小說表達的革命勝利的必然性,是對曆史必然趨勢的一種更具深刻性的表達。
劉慈欣的《鄉(xiang) 村教師》也設計了頗具深意的細節。一位熱愛孩子的鄉(xiang) 村教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堅持要為(wei) 孩子們(men) 上好最後一節課。他給孩子們(men) 講的是牛頓定律。盡管孩子們(men) 對這些定律並不理解,但仍然在老師的堅持下大聲背誦。而恰在此時,在浩瀚遙遠的宇宙中,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即將來臨(lin) 。碳基聯邦將要把銀河係中那些沒有文明跡象的星球清理。當它們(men) 在遙遠無際的太空向地球文明提問、進行測試時,收到了孩子們(men) 背誦牛頓定律的信號。碳基聯邦確定在地球上存在著高級的文明,並由此改變了推送奇點炸彈的軌跡,拯救了太陽係與(yu) 地球。這裏,鄉(xiang) 村教師為(wei) 了自己的職責讓孩子們(men) 背誦牛頓定律的細節是整個(ge) 小說結構的重心。盡管地球上的人類與(yu) 宇宙中的碳基聯邦毫無關(guan) 係,誰也不知道誰。但這種“宇宙巧合”的細節使二者發生了奇異的聯係,進而產(chan) 生了拯救太陽係的功用。
在很多情況下,細節會(hui) 改變作品的藝術境界,使作品的品格發生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衡量的標準就在於(yu) 對細節的使用是否合適。有一種情況是,由於(yu) 細節的出現對作品中的社會(hui) 背景、人物命運等形成某種暗示或隱喻。比如茅盾的《子夜》,一開始就描寫(xie) 吳蓀甫把鄉(xiang) 下的老父親(qin) 接到上海。這裏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吳老爺子從(cong) 傳(chuan) 統的鄉(xiang) 下進入當時頗為(wei) 現代的上海,立刻就暈了過去。這個(ge) 細節充滿了象征意味,隱喻當時的中國社會(hui) 也將麵臨(lin) 像吳老爺子一樣的命運。
在長篇小說《本巴》中,劉亮程展現出奇特的想象力與(yu) 表現力。小說描寫(xie) 江格爾王與(yu) 他的勇士們(men) 宴飲祝福。每個(ge) 人端起酒碗都要說祝福的話,大家紛紛把祝福獻給草原上的各色草木,“這一天,本巴草原的所有草木,都被醉醺醺地讚頌了一遍,得了讚頌的草木都陶醉了,在微風中搖搖晃晃,你推我搡,瞬間把讚美的消息傳(chuan) 到遠方”。草木在風中當然要搖晃,但劉亮程把這種“搖晃”寫(xie) 成是它們(men) 受到讚美之後的陶醉。這種描寫(xie) 把客觀存在與(yu) 主觀感受統一起來,營造出一種“非現實”的藝術效果,使作品靈動起來,實現作者常說的“把地上的事往天上寫(xie) ”的意境。
細節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具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性。那些語言、意象、情境、形象,以及附著其中的情感、價(jia) 值觀,從(cong) 作品創造的堅實的大地中升騰飛揚。
3.筆下要有好細節,作家必須擁有藝術的敏感度、生活的熟悉度和表達的準確度
盡管並不是所有的優(you) 秀作家都重視細節描寫(xie) ,但長於(yu) 細節描寫(xie) 的作家一定是優(you) 秀的。他們(men) 具有營造細節的天賦、才華,以及準確運用細節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要有藝術的敏感度。就是說作家對萬(wan) 物所蘊含的藝術可能性要有敏銳的鑒別力、感受力。麵對同樣的現象,數學家會(hui) 關(guan) 注其數量的意義(yi) ,經濟學家會(hui) 關(guan) 注其利潤與(yu) 投入產(chan) 出,而文學家會(hui) 見景生情、借景抒情,從(cong) 本來沒有生命意義(yi) 的存在中發現生命的意義(yi) 。杜甫寫(xie) 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雖然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描寫(xie) ,在詩人筆下卻注入了藝術的體(ti) 察,表現出生命與(yu) 自然之間的某種互在關(guan) 係。如果作家沒有這種敏銳性,對萬(wan) 事萬(wan) 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態度,就難以發現藝術的細節。
作家要有對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們(men) 是怎樣度過每一天的,就難以表現出活色生香、充滿人間氣息的生活詩篇。而細節正隱藏在這樣的生活中。趙樹理善於(yu) 表現北方農(nong) 村的生活,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形象,這與(yu) 他在創作中營造豐(feng) 富、生動的細節大有關(guan) 係。正因為(wei) 他了解自己描寫(xie) 的人物之心理、思想、倫(lun) 理、習(xi) 慣,才能駕輕就熟地把人物的各種反應、選擇、行為(wei) 準確地表現出來。莊子有“庖丁解牛”之說。庖丁之所以能夠“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就是因為(wei) 在多年努力中掌握了牛之軀體(ti) 的天然結構,能夠按照其本來的狀態去分解。細節的營造也是同樣的。如果不熟悉相應的生活,就難以把握其中的規律,就不會(hui) 有“神欲行”的狀態。細節可能是作家撚斷數根須後創造的,但最好的狀態是在熟悉描寫(xie) 對象之後的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作家要有表達的準確度。有的人認識到了細節的重要性,喜歡描寫(xie) 細節,但可能這些細節或者冗雜多餘(yu) ,或者與(yu) 作品需要的藝術情境不符,或者張冠李戴,與(yu) 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這樣的細節描寫(xie) 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敗的。細節的重要性必須體(ti) 現在細節的準確性中。細節的準確度除了要體(ti) 現人物的性格、價(jia) 值觀之外,還要體(ti) 現其生存的社會(hui) 環境,包括經濟的、文化的與(yu) 倫(lun) 理的……隻有準確的細節才能點石成金、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華,藝術的魅力得到強化。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