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深下去 文物活起來(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記者 何 勇 鄭洋洋
武周山下,山西大同市雲(yun) 岡(gang) 石窟景區,遊客雲(yun) 集。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院長杭侃介紹,今年清明節假期,雲(yun) 岡(gang) 景區共接待遊客超10萬(wan) 人,同比2019年增長162%。
近年來,山西不斷加強雲(yun) 岡(gang) 石窟文物修複保護力度,整合省內(nei) 資源、國內(nei) 研究力量,持續推進學術研究,建立雲(yun) 岡(gang) 學學科體(ti) 係;廣泛運用數字技術,雲(yun) 岡(gang) 石窟的文化名片也越來越亮麗(li) 。
聚焦重點難點
保護逐步精細化
站在腳手架上,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張少優(you) 打開超聲波測試儀(yi) ,雙手拿著探頭,對準石窟岩體(ti) 表麵緩緩移動。一旁的同事則密切觀察著測試儀(yi) 屏幕上的線條波動。
這是雲(yun) 岡(gang) 石窟近年來運用的文物安全檢測新手段。“石窟岩體(ti) 有些病害是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借助科技手段能讓保護更加精準。比如這個(ge) 岩體(ti) ,就有‘空鼓’現象。”張少優(you) 介紹,使用儀(yi) 器避免了檢測時用手去摸或敲,對文物也是一種保護。
曆經1500餘(yu) 年時光,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不少石刻風化嚴(yan) 重。20世紀70年代,雲(yun) 岡(gang) 石窟開展“三年保護工程”,最大限度保持了石窟的原貌。2020年至2023年,雲(yun) 岡(gang) 石窟陸續開展防水工程、危岩體(ti) 搶險加固工程等,解決(jue) 了雲(yun) 岡(gang) 石窟的穩定性問題。
走進正在日常保養(yang) 的第十窟,隻見修複師們(men) 有的手拿毛刷,有的手拿注射器,對石窟細微的病害進行檢測、記錄、修複。每年絕大部分時間,隻要條件合適,修複師都會(hui) 針對起翹、裂隙等病害對石窟進行保養(yang) 修複。“有時,1厘米的病害可能要花上10天左右修複。”杭侃說。
如今,石雕表麵劣化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遏製,雲(yun) 岡(gang) 石窟的保護正從(cong) 本體(ti) 保護轉向精細化的日常保養(yang) 維護、預防性保護,逐漸形成完善的技術體(ti) 係和保養(yang) 標準。
建立學科體(ti) 係
研究取得新突破
從(cong) 雲(yun) 岡(gang) 石窟西側(ce) 的曇曜五窟開始向東(dong) 參觀,不少遊客發現石窟風格有顯著變化。“從(cong) 早期的‘大像窟’風格,到後來的‘殿堂式’建築風格,特色區分很鮮明。”雲(yun) 岡(gang) 研究院文博館員張焯介紹。
雲(yun) 岡(gang) 研究院2021年編寫(xie) 出版的《雲(yun) 岡(gang) 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是雲(yun) 岡(gang) 石窟各項考古工作中首個(ge) 完整的考古報告,揭示了中國寺院早期的布局形式。“我們(men) 傳(chuan) 統認知中的石窟寺廟建築都是四合院式的院子,但通過考古,我們(men) 了解到,早期的石窟寺廟一般都是在窟頂而非窟前。”張焯說。
近年來,山西建立專(zhuan) 門的研究機構,雲(yun) 岡(gang) 學的學科概念逐漸清晰。2020年11月,山西省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雲(yun) 岡(gang)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創建雲(yun) 岡(gang) 學的實施意見》;2021年2月,雲(yun) 岡(gang) 研究院在山西大同掛牌成立;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簽訂共建雲(yun) 岡(gang) 研究院協議,在人才隊伍、機構建設、資源配置等方麵提供政策保障,推動雲(yun) 岡(gang)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雲(yun) 岡(gang) 學建設。
“雲(yun) 岡(gang) 學是以雲(yun) 岡(gang) 石窟現有文物為(wei) 依托,集宗教、考古、建築、曆史、藝術等諸多學科在內(nei) 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近年來,山西在雲(yun) 岡(gang) 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係列成果。”杭侃介紹。
運用數字技術
建設開放式平台
在廣東(dong) 的深圳博物館,正在進行的“文明麗(li) 跡——北魏平城與(yu) 雲(yun) 岡(gang) 石窟藝術”特展廣受歡迎。其中,被稱為(wei) “音樂(le) 窟”的雲(yun) 岡(gang) 石窟第十二窟氣勢恢宏、絢麗(li) 多彩,令不少觀眾(zhong) 流連忘返。
“石窟高達9米,是通過3D打印技術1∶1還原的。”張焯介紹,展覽還輔以雲(yun) 岡(gang) 石窟全景瀏覽、數字互動遊戲等多媒體(ti) 裝置,讓文物活起來。
數字化不僅(jin) 是一種傳(chuan) 播手段,更重要的是能讓文物實現“永生”——永久保存相關(guan) 資料信息,讓更多人參與(yu) 到雲(yun) 岡(gang) 學的研究中來。
合作與(yu) 開放,是雲(yun) 岡(gang) 學的鮮明特色。近年來,雲(yun) 岡(gang) 研究院先後麵向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舉(ju) 辦了“北魏平城與(yu)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等係列專(zhuan) 題學術研討會(hui) 。“我們(men) 的目標是建設一個(ge) 開放式的雲(yun) 岡(gang) 學平台,依托各方資源力量共同推動雲(yun) 岡(gang) 學研究工作。”杭侃說。
雲(yun) 岡(gang) 學科研平台體(ti) 係也越來越豐(feng) 富。近幾年,山西成立山西大同大學雲(yun) 岡(gang) 學學院、山西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成立雲(yun) 岡(gang) 學研究院,建成“石質文物保護與(yu) 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文化遺產(chan) 保護院士科技創新中心”等研究機構。
“以前,遊客在雲(yun) 岡(gang) 石窟隻能停留幾個(ge) 小時,現在可以待上整整一天。”杭侃說。如今的雲(yun) 岡(gang) ,不再隻是一處遊客看完即走的石窟,蓬勃發展的雲(yun) 岡(gang) 學正在賦予雲(yun) 岡(gang) 更加飽滿的形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