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遇見兩百年前法國藝術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黃敬惟

  “這些家具真是華麗(li) 。”“我喜歡這個(ge) 燭台,特別有雕塑的美感。”“能夠一口氣欣賞到這麽(me) 多珍貴的法國文物,真是太值了。”……日前,“遇見拿破侖(lun) :消失的宮殿”展覽在遇見博物館·北京798館亮相,不少觀眾(zhong) 專(zhuan) 程前來感受濃鬱的法國風情。作為(wei) 2024年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重點項目之一,該展覽以81件(套)拿破侖(lun) 時期珍貴文物展現法國文化魅力和拿破侖(lun) 的傳(chuan) 奇一生,加深兩(liang) 國之間的友誼與(yu) 文化交流。

  展覽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法國駐華大使館支持下,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對外演出有限公司、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遇見博物館承辦,展品來源於(yu) 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和拿破侖(lun) 基金會(hui) 。展覽將持續至6月20日。

  沉浸體(ti) 驗法蘭(lan) 西風情

  步入展廳,一座帶裂痕的拿破侖(lun) 胸像讓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這座雕像頭戴桂冠,身上碎裂和烈火燒灼的印跡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傳(chuan) 奇。

  展廳中,氣勢雄渾的布麵油畫《身著加冕冠服的拿破侖(lun) 》引得不少觀眾(zhong) 駐足欣賞。這幅珍貴作品由拿破侖(lun) 基金會(hui) 特別出借。另一件重磅展品是真絲(si) 羊毛材質的“第一帝國紋章掛毯”。這件掛毯是杜樂(le) 麗(li) 宮的6張門簾之一,其他5張已毀於(yu) 1871年的高布林工廠大火。掛毯的圖案是法蘭(lan) 西第一帝國的紋章,掛毯上金色雄鷹抓著閃電,鬥篷後簇擁著代表勝利的月桂樹枝,再現了當時的榮耀與(yu) 輝煌。

  此外,帶有拿破侖(lun) 首字母的燭台、“掛毯模板——亞(ya) 細亞(ya) ”、杜樂(le) 麗(li) 宮的地毯等一係列珍貴文物,令觀眾(zhong) 深感不虛此行。

  該展覽展出了大量拿破侖(lun) 時期宮殿禦用珍貴文物,包括拿破侖(lun) 和約瑟芬皇後的油畫、雕塑,以及他們(men) 使用過的家具和裝飾用品等,主要來自杜樂(le) 麗(li) 宮、聖克盧宮和默東(dong) 宮。令人遺憾的是,這三座宮殿相繼毀於(yu) 火災,現已不複存在,這也是展覽標題中“消失的宮殿”所指代的內(nei) 涵。幸運的是,一批重要家具和裝飾品被提前轉移了出去,目前大部分藏於(yu) 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

  如今,這些珍貴文物不遠萬(wan) 裏來到中國,在本次展覽中得以重聚。跨越時空的布景配合多媒體(ti) 數字技術,複原重現了當時的華美宮殿,讓觀眾(zhong) 仿佛穿越時空近距離體(ti) 驗200餘(yu) 年前的法國宮廷風情和文化魅力。

  展現拿破侖(lun) 多麵形象

  對於(yu) 很多中國觀眾(zhong) 來說,傳(chuan) 奇人物拿破侖(lun) 的名字並不陌生,他的軍(jun) 事、政治成就更是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而在本次的“遇見拿破侖(lun) :消失的宮殿”展中,一個(ge) 更豐(feng) 富、更立體(ti) 的拿破侖(lun) 形象被介紹給中國觀眾(zhong) ——他學識淵博、精力充沛,是藝術和科學的愛好者,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青年時代的拿破侖(lun) 對於(yu) 文學興(xing) 趣濃厚,他醉心於(yu) 閱讀,喜愛詩歌,曾作為(wei) 業(ye) 餘(yu) 作家,以自己的情感故事為(wei) 素材創作小說;他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對建築、音樂(le) 、繪畫等也充滿熱愛;他鼓勵藝術家開辦展覽,推動裝飾藝術掀起複興(xing) 浪潮,拿破侖(lun) 時代也被譽為(wei) “法國工藝藝術的黃金時代”……

  拿破侖(lun) 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和埃及文化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屬於(yu) 他的“帝政風格”。展覽中的一組約瑟芬皇後的條案和座椅,來自聖克盧宮禦座廳,是“帝政風格”早期家具的典範。條案的四柱為(wei) 埃及風格獅爪人像,正麵裝飾有銅鍍金和青銅鍍金的斯芬克斯、皇冠和棕櫚的紋樣,背麵裝有鏡子。另一件展品“斯芬克斯紅色天鵝絨椅”則體(ti) 現了當時埃及元素的風靡。這件展品為(wei) 鎏金木器,扶手上雕刻有斯芬克斯——人麵獅身、長有翅膀,是專(zhuan) 為(wei) 約瑟芬皇後和拿破侖(lun) 的母親(qin) 在正式場合使用的扶手椅。

  “帝政風格”具有鮮明的拿破侖(lun) 個(ge) 人特色。在這一風格中,來自古希臘神話的美杜莎形象、來自埃及的獅身人麵像和來自古羅馬的赫庫蘭(lan) 尼姆元素可以毫無違和感地裝飾著同一個(ge) 空間,古典藝術所強調的莊重、優(you) 雅和秩序與(yu) 19世紀初期流行的簡潔風格,被有機結合起來。這一風格不僅(jin) 振興(xing) 了法國的裝飾藝術,更對同時代的歐洲和美國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交流中感受文明互鑒

  據介紹,此次參展文物年代久遠,質地比較脆弱,對光線、粉塵以及溫度濕度的變化非常敏感,運輸、儲(chu) 存條件要求高。從(cong) 貼心迅速的通關(guan) 服務,到細致明確的點交查驗,再到為(wei) 文物“量身定製”玻璃展櫃……雙方工作人員精益求精,不僅(jin) 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文物,也為(wei) 了展品能夠以最佳狀態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帶來一場高品質的法國文化盛宴。

  本次展覽的很多展品來自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作為(wei) 一家獨具特色的法國機構,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保管有超過10萬(wan) 件物品,其中許多至今仍用於(yu) 布置和裝點法國的官方建築。這家至今已存續4個(ge) 世紀的機構,為(wei) 中國觀眾(zhong) 提供了了解法國曆史和法國文化的窗口。

  在法國大使白玉堂看來,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不但是法國曆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機構之一,更是連結傳(chuan) 統與(yu) 當代藝術的紐帶。因此,它與(yu) 中國這樣一個(ge) 擁有極為(wei) 豐(feng) 富文化遺產(chan) 與(yu) 現代技藝的國家開展合作,可謂情理之中。“本次展覽既是一場視覺盛宴,也是一場真正的時光旅行。”白玉堂說。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法語翻譯家董強表示,觀眾(zhong) 在欣賞法國家具和裝飾藝術的過程中,自然會(hui) 去思考和品味中法文化之間的異同,進而發現不同文化間有著更深層次的相同追求。讓人們(men) 通過親(qin) 眼所見、所感來對比不同文化的曆史與(yu) 藝術,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體(ti) 現。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