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港澳作家共話文學“鄉情”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立童

  3月29日,中國作家協會(hui) “萬(wan) 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在北京啟幕。歡迎儀(yi) 式後,“光輝歲月,攜手同行”港澳文學暢談會(hui) 與(yu) “文學之夢,海闊天空”港澳作家創作研討會(hui)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ju) 行。來自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43位作家及文化界人士出席會(hui) 議,與(yu) 內(nei) 地知名作家、學者、出版人共話港澳文學的現狀與(yu) 未來。

  暢談會(hui) 伊始,莫言、李洱、歐陽江河3位內(nei) 地作家分別講述了與(yu) 港澳文學結緣的過程。莫言回憶起閱讀金庸小說時如饑似渴的感受,他表示,金庸作品使中國武俠(xia) 小說發揚光大,相關(guan) 影視作品也得以走向繁榮。歐陽江河與(yu) 香港文學結緣始於(yu) 上世紀80年代的報刊《大拇指》,隨後他陸續結識了許子東(dong) 、姚風等作家,由此從(cong) 香港文學中受到豐(feng) 富啟發,在詩歌寫(xie) 作中觸及更廣闊的天地。李洱表示,自己主持的文學批評與(yu) 寫(xie) 作欄目收到了大量來自港澳作家的投稿,他們(men) 獨到的眼光與(yu) 寫(xie) 作視角令他驚歎不已,“他們(men) 的作品觸碰到‘詞與(yu) 物’的內(nei) 在關(guan) 係,在瞬間打開事物的縫隙,露出它的本質”。

  談及港澳文學,多元、包容與(yu) 融合是關(guan) 鍵詞。劇作家何冀平講述自己離開故鄉(xiang) ,前往香港繼續從(cong) 事影視劇創作的經曆。《新龍門客棧》帶她走進香港商業(ye) 電影圈,其後的創作使她練就了戲曲、話劇等“多般武藝”,《德齡與(yu) 慈禧》《明月幾時有》等作品相繼問世。“香港是個(ge) 聚攬人才的地方。來到香港35年,我多了一片天地,也多了一片故土,是內(nei) 地與(yu) 香港兩(liang) 地的文化滋養(yang) 了我的創作。”何冀平說。

  對於(yu) 澳門作家而言,身兼數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寫(xie) 下《愛的進化史》等作品的詩人袁紹珊同時擔任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以《爐石塘的日與(yu) 夜》等作品為(wei) 人熟知的小說家譚健鍬的另一重身份是澳門鏡湖醫院心髒內(nei) 科醫生……澳門作家因熱愛而寫(xie) 作,正如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hui) 副會(hui) 長穆欣欣所言,這樣的創作環境造就了澳門文學短小簡練、日常親(qin) 切的風格,形成了澳門作家“心中有讀者”的創作觀。

  近年來,一些作家、學者也致力於(yu) 發掘港澳文學的獨特性。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許子東(dong) 表示,語言與(yu) “地方”之間存在密切聯係。《繁花》滬語版收視率走高,表明方言寫(xie) 作在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作家葛亮的小說《燕食記》從(cong) 飲食出發,在展現諸如太史菜這類經典菜式和點心外,同時寫(xie) 到許多新派菜係。他坦言,對粵菜的感受,也代表了對嶺南文化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感知。

  情至深處,作家們(men) 不約而同地說起本次活動的主題——回家。香港作家聯會(hui) 常務理事舒非表示,我們(men) 的漢語、我們(men) 的文字本身就是詩,語言和文字使我們(men) 心意相連。自北京移居香港的作家崔文冰為(wei) 同行的香港作家朋友介紹老北京的地標建築,回憶在北京的生活。談及《北鳶》,葛亮深情地表示,家是一個(ge) 非常美好的概念,不論是寫(xie) 作創作的角度,還是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成長角度,家都是我們(men) 一生中的心之所愛。就像一根風箏線,牽引著我們(men) 最深摯的眷戀。

  據悉,此次活動是“作家朋友,歡迎回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作家活動周在今年的首場活動。為(wei) 期3天的活動中,港澳作家通過文學暢談、創作研討、名家對話、文化之旅等一係列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感受文學大家庭溫暖親(qin) 切的氛圍,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共同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