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橫店”變“豎店”,背後幾多行業泡沫

發布時間:2024-04-12 09:47:00來源: 解放日報

  ■曾於(yu) 裏

  微短劇是時下影視行業(ye) 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厲總,你找錯夫人了》《龍年大吉之衣錦還鄉(xiang) 》等微短劇的爆紅,更催生出微短劇的諸多“暴富”神話。

  一時之間,微短劇賽道湧入了大量創作者和投資者。以橫店為(wei) 代表的影視基地出現了大量短劇劇組的身影。橫店原本以拍攝傳(chuan) 統電視劇、電影為(wei) 主。而隨著豎屏微短劇的流行,橫店不再隻服務於(yu) 橫屏內(nei) 容的生產(chan) ,也容納了大量滿足豎屏觀影的內(nei) 容創作,故而有了“橫店”變“豎店”的說法。

  “橫店”變“豎店”,熙熙攘攘,皆為(wei) 利來。但需要厘清的是,微短劇真的如傳(chuan) 說的那麽(me) 賺錢嗎?大量資本和創作者的湧入是理智清醒的嗎?

  這是很多人有意或無意忽略的行業(ye) 內(nei) 幕或行業(ye) 常識:微短劇沒有人們(men) 想象中那麽(me) 賺錢。參與(yu) 《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投資的北京點眾(zhong)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透露,公司短劇業(ye) 務的淨利率不到1%。有業(ye) 內(nei) 人士接受北京日報采訪時表示,某爆款微短劇作品的製作成本在200萬(wan) 元左右,算是行業(ye) 天花板級別投入,最後賺的不到100萬(wan) 元。

  而屢屢傳(chuan) 出的某爆款微短劇“上線當日充值達2000萬(wan) 元”“上線總充值額破億(yi) ”,總給人這樣的感覺:一部投資幾十萬(wan) 元或者一兩(liang) 百萬(wan) 元的微短劇,觀眾(zhong) 的充值額達到幾千萬(wan) 元甚至上億(yi) 元,扣除掉成本,充值額都是賺的。這是極大的誤解。事實上,微短劇成本中製作成本僅(jin) 占到6%—10%,占大頭的是投流成本,占80%—85%。一部充值額突破千萬(wan) 元的微短劇,其投流成本也得上千萬(wan) 元。所謂“投流”,即流量投放的行為(wei) ,通過付費方式進行內(nei) 容推廣,以獲取更多的用戶訪問量、播放量、關(guan) 注量等。

  這就相當於(yu) 一部電影上映之時,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宣發。很多電影有名導演、名演員,宣發上有優(you) 勢,可微短劇的導演與(yu) 演員大多籍籍無名,要讓觀眾(zhong) 看見,就得大量投流。如短視頻平台上的投流,利用大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興(xing) 趣標簽、曆史行為(wei) 等信息,將微短劇精準地推送給可能對其感興(xing) 趣的用戶群體(ti) ,吸引用戶點擊、付費。在微短劇領域,投流已經成為(wei) 一種必備的推廣手段。如果不投流,可能就沒有機會(hui) 讓觀眾(zhong) 看見。所以,誠如業(ye) 內(nei) 人士所言:“行業(ye) 裏,最賺錢的還是具有流量的平台方,其次為(wei) 投流方,即短劇投放流量方,如果製作方不參與(yu) 投資,能賺的錢相當少,幾乎就是‘搬磚錢’。”

  平台方和投流方之外,微短劇行業(ye) 還包括大量的創作者、演員、製作團隊等參與(yu) 方。他們(men) 的收益狀況取決(jue) 於(yu) 微短劇的受歡迎程度。事實上,僅(jin) 有少數優(you) 秀的創作者和作品能脫穎而出,用戶充值額高於(yu) 成本,獲得一定收益,而大多數微短劇的充值額遠低於(yu) 成本,形同“打水漂”。因而,那些一部微短劇賺幾千萬(wan) 元的傳(chuan) 聞大多是謬傳(chuan) 。

  當大量創作者和投資者受片麵宣傳(chuan) 或誤解引導,盲目紮堆進入微短劇行業(ye) 時,就會(hui) 產(chan) 生一係列負麵效應。一是容易造成行業(ye) 泡沫,一旦潮水退去,大量不具備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微短劇製作公司將麵臨(lin) 生存危機,影響行業(ye) 的穩定。二是使得市場競爭(zheng) 變得更為(wei) 激烈,可能導致一些優(you) 秀的創作者因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難以脫穎而出,而一些創作者過於(yu) 追求點擊量和熱度,忽視了對內(nei) 容的深入挖掘和打磨,導致微短劇作品質量下降,低俗、粗俗、媚俗。與(yu) 此同時,由於(yu) 微短劇供過於(yu) 求,有些微短劇方會(hui) 采取一些誤導消費者的行為(wei) ,如過度營銷、誘導消費等,可能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長此以往,沒有足夠的精品內(nei) 容支撐,又滋生各種亂(luan) 收費套路,隻會(hui) 導致用戶對微短劇形式的信任度下降並最終流失,不利於(yu) 行業(ye) 的口碑和長遠發展。

  可見,有必要對“橫店”變“豎店”背後的行業(ye) 泡沫保持清醒的認知。為(wei) 此,要增強行業(ye) 透明度,讓有意向進入行業(ye) 的人能了解真實情況和挑戰。應客觀報道微短劇行業(ye) ,既不誇大其短期利潤前景,也不貶低其長期發展潛力,倡導行業(ye) 內(nei) 的理性投資與(yu) 穩健發展。相關(guan) 管理部門要加大對微短劇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內(nei) 容審核機製,嚴(yan) 格把關(guan) 微短劇作品的質量和內(nei) 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