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830新規”出台即將兩年 相關報告稱 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現象已有所緩解

發布時間:2023-08-21 10:10:00來源: 法治日報

  2021年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嚴(yan) 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830新規”),明確所有網絡遊戲企業(ye) 僅(jin) 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遊戲服務;所有網絡遊戲必須接入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絡遊戲防沉迷實名驗證係統,用戶必須實名注冊(ce) 登錄,網絡遊戲企業(ye) 不得以任何形式(含遊客體(ti) 驗模式)向未實名注冊(ce) 和登錄的用戶提供遊戲服務。

  如今,“830新規”出台即將屆滿兩(liang) 年,網絡遊戲企業(ye) 落實情況如何?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是否得到廣大家長認可?如何更好地推進相關(guan) 工作?帶著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防沉迷”取得積極成效

  “國家‘防沉迷新規’發布後,遊戲行業(ye) 積極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ti) 構建起全球最為(wei) 先進高效的防沉迷係統。有關(guan)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近日在“遊戲再認知論壇”上發言稱,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突出問題已得到進一步解決(jue) 。

  “830新規”實施以來,國內(nei) 遊戲廠商積極響應新規政策,也主動探索上線新防沉迷舉(ju) 措,推動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以騰訊為(wei) 例,根據其今年一季度財報,未成年人在遊戲時長、流水中占比僅(jin) 0.4%和0.7%,較3年前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

  2022年底,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伽馬數據發布《2022中國遊戲產(chan) 業(ye) 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稱:新規作用下,每周遊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nei) 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遊戲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長至75%以上。

  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遊戲產(chan) 業(ye) 報告》中指出,遊戲行業(ye) 未成年人保護相關(guan) 工作成效凸顯——未成年人遊戲總時長、月活躍用戶數、消費流水等數據,同比都有極大幅度減少。

  在相關(guan) 規定基礎上,有遊戲公司推出了更為(wei) 嚴(yan) 格的未成年人防沉迷舉(ju) 措。

  騰訊成為(wei) 行業(ye) 內(nei) 首家禁止12歲以下未成年人消費的企業(ye) 。同時,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防沉迷監管的問題,騰訊加強人臉識別等技術的適度運用,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技術濫用和減少幹擾普通用戶,有針對性篩查疑似未成年人的賬戶,從(cong) 而對其遊戲時長和消費進行限製。

  有媒體(ti) 在六一兒(er) 童節做了20款手遊防沉迷評測,報告顯示,騰訊旗下兩(liang) 款遊戲得分位列前二。

  打擊網遊黑灰產(chan) 業(ye) 鏈

  隨著未成年人防沉迷規定愈發趨嚴(yan) ,不少“幫助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係統監管”的黑灰產(chan) 接連湧現。

  如“租×玩”“虛×租號”等租號平台,內(nei) 置“上號器”一鍵啟動登錄遊戲。還有不少依托電商平台交易的遊戲工作室,采用掃碼登錄、提供賬號密碼的方式進行出租,以低價(jia) 吸引用戶。某電商平台上銷量前十的租號店鋪月銷量都在18萬(wan) 以上。

  此外,瞄準“未成年人想繞過監管玩遊戲”的“商機”,有詐騙團夥(huo) 通過對外發布“低價(jia) 解除防沉迷”“幫助充值買(mai) 皮膚”等廣告,引誘受害人,騙取其遊戲登錄賬號(通常是社交賬號)、密碼及支付密碼,用於(yu) 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此前,南京建鄴警方在江蘇、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搗毀了多個(ge) 通過非法買(mai) 賣個(ge) 人信息進行遊戲賬號非法租賃的犯罪團夥(huo) ,涉案人數達40多人,平台涉案金額過百萬(wan) 元。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教授鄧宏光說,之所以要對涉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的網絡黑灰產(chan) 進行打擊,是因為(wei) 其可能會(hui) 對未成年人,尤其是為(wei) 了保護未成年人而設置的實名製度造成很大的衝(chong) 擊。

  “未成年人防沉迷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如果說中間某一個(ge) 環節將保護係統打破,有可能前麵做的各種努力都白費了,因此對於(yu) 網絡黑灰產(chan) ,不僅(jin) 在民事方麵進行相應的訴訟,在行政以及刑事方麵介入也比較多。”鄧宏光說。

  鄧宏光還提到,作為(wei) 互聯網運營者,平台應當知道遊戲賬號是不能夠向未成年人租賃、交易的,法律上也有相應規定。如果網絡平台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他人利用該平台造成侵權,應該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

  一些遊戲公司也推出相應對策,如設置“黑產(chan) 實名舉(ju) 報”渠道,一鍵點擊即可進行舉(ju) 報。針對第三方租售號平台上線限時、限設備、限遊戲的“升級版人臉識別”功能,隻向疑似由黑灰產(chan) 代過人臉的高風險賬號開啟。用戶必須在規定時間內(nei) ,在首次觸發人臉的設備和遊戲內(nei) 完成人臉識別,否則賬號就會(hui) 受到限製。

  人臉識別的應用將不少號稱代過人臉的黑灰產(chan) 直接屏蔽在外,但對於(yu) 是否可以複製經驗擴大人臉識別的適用範圍,尚存爭(zheng) 議。那麽(me) ,人臉識別等技術應用和對個(ge) 人信息的保護邊界在哪裏呢?

  “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不能僅(jin) 僅(jin) 放在未保遊戲行業(ye) 維度來看,而應該從(cong) 更高層麵包括數據安全、個(ge) 人信息保護以及對未保整體(ti) 框架上去考慮這個(ge) 問題。即便要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也一定是有限度的,應堅持最小必要原則。”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主任朱芸陽說,近期發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中就明確提出,隻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並采取嚴(yan) 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

  她建議,可以繼續把“個(ge) 人姓名+身份證號”二要素作為(wei) 一個(ge) 基礎,在適當的情況之下,輔助人臉識別技術,在發現疑難問題或者可疑情況時,允許遊戲方進行人臉識別,逐漸解決(jue) 個(ge) 人信息保護和未成年人保護之間的矛盾。

  多方協力形成長效治理

  “孩子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不怎麽(me) 管他,他就一直打遊戲”“我查消費流水才發現她用我的手機充值,氣得我把她打了一頓”……

  在騰訊遊戲未成年人守護營地服務熱線接線平台,不時會(hui) 有家長打來電話抱怨孩子用自己的賬號繞過監管登錄遊戲,不僅(jin) 長時間打遊戲,而且還進行了充值。

  16歲男生羅某玩遊戲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大概從(cong) 3年前開始,他就陸續往遊戲中充值。他的賬號是用住在隔壁的姨爺爺的身份信息注冊(ce) 的。係統顯示,羅某賬號通過了4次人臉識別,每次彈出人臉認證時,他就會(hui) 讓姨爺爺幫忙認證通過。

  還有一名13歲女孩用父親(qin) 賬號和付款方式在某款遊戲中充值,父親(qin) 核對交易流水後發現。在和接線員的投訴電話中,女孩父親(qin) 似乎還在氣頭上,直言“當即就把她揍了一頓”。接線員進一步詢問得知,女孩是二孩家庭的姐姐,有了弟弟之後父母有時缺乏對女孩的關(guan) 注,而手機遊戲就成了女孩情感轉移的一種選擇。

  一名接線員告訴記者,她處理過的家長投訴孩子玩遊戲、充值的電話有很多,其中不少事例中的未成年人通過套用成年人賬號、騙成年人說給對方“拍個(ge) 照”指導對方變換表情等方式越過人臉識別障礙,從(cong) 而順利進入遊戲。而大部分事例背後都暴露出家長對孩子“缺少陪伴”“缺乏管束”“動輒打罵”等問題。

  對此,受訪專(zhuan) 家均表示,家庭監護缺失問題,是導致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不能僅(jin) 依靠遊戲平台。近日,廣東(dong) 消委會(hui) 也麵向廣大家長發出消費提示,提醒家長強化教育引導、加強未成年人遊戲行動監督,妥善保管手機和支付密碼,履行監護責任。

  北京立方(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喻誌蘊認為(wei) ,未成年人保護應該是社會(hui) 、家庭、平台三方共治的一個(ge) 係統工程。遊戲平台防沉迷是一個(ge) 重要課題,但平台不是唯一主體(ti)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在我自身實踐接觸到的未成年人事例中,我感覺到沉迷網絡遊戲隻是孩子使用網絡遇到的問題之一。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在於(yu) 家庭監護的不當,或者說是家庭監護的缺失。”

  據朱芸陽介紹,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通過在智能終端產(chan) 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危害或者可能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家庭教育促進法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ge) 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ti) 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wei) 教育未成年人養(yang) 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xi) 慣。

  朱芸陽建議,在維持現有的未成年人防沉迷係統的基礎上,依照法律規定和企業(ye) 創新不斷完善技術手段。堅持多方共治,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壓實家庭、社會(hui) 責任。遊戲行業(ye) 應該推出更多對孩子有益的遊戲,例如一些國家用遊戲方式幫助孩子模擬場景,告訴孩子如何樹立網絡安全觀、提高網絡素養(yang) 等。(孫天驕)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