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一米線、預約製……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麽(me) ?中國青年報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8%的受訪者表示更加注重個(ge) 人衛生。更勤洗手了、習(xi) 慣戴口罩了、采用分餐製了、不吃“野味”了、遊玩先預約了……多數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仍會(hui) 繼續保持這些習(xi) 慣。
習(xi) 慣需要培養(yang) ,養(yang) 成好習(xi) 慣不容易。多名專(zhuan) 家和受訪者表示,好習(xi) 慣就要保持下去。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衛生常識、生活和社交習(xi) 慣,可上升為(wei) 普適性的行為(wei) 規範、凝聚成現代社會(hui) 的治理智慧,並真正成為(wei) 公民普遍遵從(cong) 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為(wei) 。
防疫要求成自覺行為(wei)
出門戴口罩、不聚集紮堆、社交距離保持1米、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勤洗手、注意消毒……防疫期間,這些原本是硬性的疫情防控要求,正在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為(wei) 和日常生活習(xi) 慣。
【案例1】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張女士養(yang) 成了很多好習(xi) 慣: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帶帆布袋、回家後馬上換洗衣服、家裏定期消毒、常通風等。每隔幾天,她都會(hui) 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購。測完體(ti) 溫進店後,張女士會(hui) 先到顧客較少的貨架選購。“盡量不紮堆,能降低自身感染風險,也是對別人負責。”
【案例2】
在北京市朝陽大悅城一家餐飲店內(nei) ,食客隔位而坐,餐具“公私”分明。“開始使用公筷、公勺時,有點不習(xi) 慣,不過現在已經適應了,分著吃更安全。”在店內(nei) 用餐的黃先生說。
黃先生介紹說,防疫期間,除了減少朋友聚餐,家裏飯桌上還出現了公筷、公勺。“以前隻有來客人時家裏才會(hui) 使用公筷公勺;經過這次疫情,家人吃飯時也會(hui) 實行一菜一筷、一湯一勺。雖然麻煩點,但這種習(xi) 慣會(hui) 堅持下去。”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在影響健康的因素中,有60%與(yu) 生活方式和行為(wei) 有關(guan) 。好的生活習(xi) 慣和行為(wei) 讓人身心更健康。“因為(wei) 疫情,人們(men) 更希望擁有好身體(ti) ,養(yang) 成好習(xi) 慣讓人學會(hui) 珍惜當下的幸福。”華東(dong) 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舒曼表示,體(ti) 驗到好習(xi) 慣帶來的快樂(le) ,會(hui) 讓人產(chan) 生激奮心理,增強自信心,從(cong) 而強化下一次行為(wei) 。在社會(hui) 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wei) “習(xi) 慣強化效應”。
不過,良好衛生習(xi) 慣和生活方式的養(yang) 成是一項長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堅持。
“可以通過多種宣傳(chuan) 渠道,褒揚人們(men) 在防疫期間養(yang) 成的好習(xi) 慣,傳(chuan) 播文明行為(wei) 準則,明示不良行為(wei) 的樣態及後果,特別是要對公共空間裏的文明行為(wei) 規範進行宣傳(chuan) 引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hui) 與(yu) 人口學院教授陸益龍對記者說。
這些壞習(xi) 慣正在扭轉
濫食“野味”、擁擠排隊甚至不排隊、公共場所隨地吐痰、打噴嚏不遮掩口鼻……防疫期間,這些不良習(xi) 慣甚至陋習(xi) 正逐漸扭轉。
【案例1】
廣東(dong) 省深圳市市民潘先生對一些人吃“野味”的陋習(xi) 完全不能理解。“野生動物吃啥長大的都不清楚,誰知道它們(men) 體(ti) 內(nei) 有多少病毒?人工科學飼養(yang) 的動物更好,食品安全有保障。”
“以前不時會(hui) 有客人悄悄詢問是否可以購買(mai) 或者加工野雞、蛇等‘野味’,今年自複工以來完全沒有這種情況。”位於(yu) 四川省遂寧市雲(yun) 盤路的桂苑生態農(nong) 莊經營者張紅軍(jun) 說,防疫期間,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議,大家都主動積極遵照執行。
【案例2】
5月初一個(ge) 周末,在位於(yu) 貴州省貴陽市的築城廣場上,不少市民或在樹蔭下休息,或在散步。市民陳女士輕咳一聲,拿出紙巾,將痰吐在紙巾裏包好後扔進垃圾桶。“隨地吐痰是不文明行為(wei) ,尤其是防疫期間容易傳(chuan) 染病毒,更要注意個(ge) 人衛生和環境衛生。”
陳女士說,如今社區、街上提示人們(men) 注意衛生的公益標語更多了,一些不文明行為(wei) 大為(wei) 減少。“現在大家坐公交車都會(hui) 排隊,而且相互留出一定距離;打噴嚏都會(hui) 遮住口鼻,或者用衣袖捂住。”
“要實現人們(men) 從(cong) 不能吃、不敢吃到不願吃‘野味’的轉變,需從(cong) 法治和道德等方麵入手,多管齊下,把禁食‘野味’變為(wei) 一種新倫(lun) 理、新民俗。”北京林業(ye) 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對記者表示。
楊朝霞建議,應一步修改現有法律法規,健全和完善禁食野生動物的製度規則和立法體(ti) 係。可對野生動物進行類型化管理。對基於(yu) 保護目的和野外種群恢複的人工繁育動物,必須禁食;對有繁育技術但還不穩定的人工繁育動物,要加強規範和監管,特別要加大對以養(yang) 殖為(wei) 名行非法獵捕、購買(mai) 之實的“洗白”行為(wei) 的打擊和懲處;對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人工繁育動物,可按“農(nong) 業(ye) 動物”管理,能進入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目錄的,由畜牧法進行調整。要加強道德建設,將濫食“野味”行為(wei) 納入社會(hui) 誠信體(ti) 係。
為(wei) 防止一些陋習(xi) 出現反複,陸益龍建議通過地方立法形式,加大對嚴(yan) 重危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行為(wei) 的行政處罰力度和處罰概率。
好習(xi) 慣需要大力嗬護
線上消費受追捧,到醫院、景區、博物館先預約,綠色出行更受重視……防疫期間,很多生活習(xi) 慣、消費習(xi) 慣更為(wei) 普及,為(wei) 新業(ye) 態發展帶來新機遇。
【案例1】
社區居民通過“微信群接龍”團購豬肉、手工餛飩、肉夾饃、涼皮等,並定時免費配送到小區,這是快餐企業(ye) 西少爺的新探索。“這項業(ye) 務已擴大到北京150個(ge) 社區。”西少爺創始人孟兵對記者表示,下一步將聯合企業(ye) 推出半熟芝士、小龍蝦等產(chan) 品團購,讓社區業(ye) 務與(yu) 居民產(chan) 生更好互動。
湖北潛江的小龍蝦、湖北秭歸的臍橙、雲(yun) 南的沃柑、海南的鳳梨、馬來西亞(ya) 的榴蓮、盧旺達的辣醬……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南太平莊北巷的李女士,如今習(xi) 慣了在一家在線生鮮App上下單,“最快半小時就送到小區門口,很方便。”
像李女士這樣短時間內(nei) 就習(xi) 慣“雲(yun) 下單”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疫情令生鮮市場滲透率加速進化。”盒馬鮮生市場運營總經理胡秋根對記者表示,盒馬將通過增開門店、加強基地直采和“盒馬村”建設,讓更多消費者愛上線上消費。
【案例2】
廣東(dong) 省廣州市市民陳沁上周末提前預約了去海珠湖觀鳥。陳沁說,海珠湖每天實時限流1000人。“遊客少了,不僅(jin) 遊玩體(ti) 驗更舒適,鳥也不會(hui) 因為(wei) 人太多而不敢出來了。”
“現在到我們(men) 醫院看病,大多數患者會(hui) 先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上預約掛號、選擇醫生、自主繳費,這有利於(yu) 患者分時段就診,減少人群聚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院長彭陟燚介紹說,防疫期間,醫院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zhong) 號,大力推行非急診預約掛號、預約檢查,醫患都點讚。
【案例3】
“找車存車都很方便,天氣暖和了,騎行回家吹著微風,心情特別好!”湖北省武漢市民曹佳如今很少打的、坐公交,而是喜歡騎共享單車出行。
哈囉單車武漢區域主管楊龍對記者說:“疫情防控早期,共享單車是很多武漢人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現在公共交通恢複了,大家綠色出行、安全出行的習(xi) 慣還在延續。”按照規劃,哈囉下一步將在全國持續迭代和升級兩(liang) 輪出行業(ye) 務的服務模式和場景,分擔城市公共交通壓力。
“疫情加快了‘雲(yun) 買(mai) 菜’、直播帶貨等新經濟業(ye) 態崛起,讓人們(men) 的線上消費習(xi) 慣更加固定,這與(yu) 2003年SARS期間網購快速發展類似。”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對記者說。
曹磊表示,新經濟業(ye) 態的長遠發展,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監管部門既要給予扶持又要加強監管;電商平台要建立起一套有效運營體(ti) 係,加強對商家、主播、貨品質量、售後服務的管控。
“預約製反映了人們(men) 行為(wei) 習(xi) 慣和消費行為(wei) 的轉變,既保證了社會(hui) 效益,又增強了經濟效益,應給予大力關(guan) 注和嗬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對記者表示。
魏翔建議,為(wei) 確保預約製持續下去,供給方需進行相應改進和調整,通過技術手段提前使消費者、遊客更好獲取相關(guan) 信息及變動情況。還應對預約者進行有效激勵,越早預約的能得到更優(you) 惠價(jia) 格、更多服務、更好選項,未預約者將支付更高價(jia) 格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