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沈德詠:建議對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立法

何強 發布時間:2020-05-25 09:00:00來源: 新京報

  “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現已成為(wei) 我們(men) 無法回避的社會(hui) 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guan) 部門要對此予以重視,對相關(guan) 問題盡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製。”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hui) 和法製委員會(hui) 主任沈德詠圍繞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等問題,向大會(hui) 提交了提案,建言資政。

  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沈德詠說,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現已成為(wei) 我們(men) 無法回避的社會(hui) 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guan) 部門對相關(guan) 問題盡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製。

  沈德詠曾長期任職於(yu) 最高人民法院,2008年任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2018年3月任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法委主任,2018年6月卸任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他還是十九屆中央委員。

  談理解

  減少患者經濟及道德壓力

  新京報:你怎麽(me) 理解“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這一話題?

  沈德詠: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

  隨著我國社會(hui) 老齡化的迅速到來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率的逐年遞增,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已成為(wei) 一個(ge) 全社會(hui) 亟待重視的問題。臨(lin) 終關(guan) 懷,是指在患者臨(lin) 終前,通過醫學、護理、心理、營養(yang) 、宗教、社會(hui) 支持等方式,消除或減輕其病痛及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讓其內(nei) 心平靜地麵對死亡。尊嚴(yan) 死亡,是指對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尊重其意願,停止延命治療,讓其從(cong) 痛苦中解脫出來。尊嚴(yan) 死亡一般稱之為(wei) 安樂(le) 死,其基本理念是用安寧緩和的方式給患者以臨(lin) 終關(guan) 懷,最大程度地減輕痛苦,讓其自願而有尊嚴(yan) 地離開這個(ge) 世界。

  從(cong) 實際看,某些罹患絕症、瀕臨(lin) 死亡的患者,明知不久於(yu) 人世,仍毫無希望地承受著臨(lin) 終階段的極度痛苦,其家屬目睹親(qin) 人臨(lin) 終前的掙紮,在感情上和經濟上付出巨大代價(jia) ,醫護人員亦不得不進行努力,這一情形完全可以通過施以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方式加以避免。

  所以,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yi) 措施,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標誌,它有利於(yu) 緩解絕症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質量與(yu) 尊嚴(yan) ,減少患者家庭經濟及道德上的壓力,並有助於(yu) 對緊張的社會(hui) 公共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完全順應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口高度老齡化的現實需求。

  談建議

  有關(guan) 部門應盡早組織論證

  新京報:我們(men) 注意到,你近期組織了“安樂(le) 死”網絡調查,是如何開展的?

  沈德詠:為(wei) 了解當前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安樂(le) 死的基本態度,分析、探討安樂(le) 死立法及其實施的民意基礎,我近期組織了一項網絡隨機調查。本次調查通過開放的互聯網進行,對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職業(ye) 等不作限製。同時,為(wei) 避免調查對象局限於(yu) 法律圈,課題組有意識地將問卷向非法律圈投放,以保證調查對象來源的廣泛性。

  調查利用微信公眾(zhong) 號的“投票”功能,通過設置問卷、由訪客填答問題的方式進行。在為(wei) 期10天的調查中,共有1391人參與(yu) 。有關(guan) 統計數據由係統自動采集、生成(對百分比結果采取了四舍五入計算)。

  新京報:公眾(zhong) 對“安樂(le) 死”認知度怎麽(me) 樣?

  沈德詠:從(cong) 統計數據看,約有99.35%的調查對象表示知道“安樂(le) 死”,其中47.41%屬於(yu) “比較了解”,僅(jin) 有不到0.65%的調查對象表示“不知道”。這說明,從(cong) 1986年人民法院判決(jue) 首例安樂(le) 死案件(陝西漢中“王明成、蒲連升故意殺人案”)引發公眾(zhong) 關(guan) 注、討論,曆經了30多年後,“安樂(le) 死”在我國社會(hui) 公眾(zhong) 中已有了非常廣泛的認知度。

  新京報:公眾(zhong) 對“安樂(le) 死”的接受度呢?

  沈德詠:調查數據顯示,約有82.82%的調查對象對安樂(le) 死持基本讚同態度,明確反對安樂(le) 死的僅(jin) 占4.31%。這說明安樂(le) 死(尊嚴(yan) 死亡)目前在我國已具有了較深厚的民意基礎。

  新京報:調查顯示,實施“安樂(le) 死”的障礙因素有哪些?

  沈德詠:統計數據顯示,在對實施“安樂(le) 死”的最大障礙因素的認識上,各有55.93%和34.21%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倫(lun) 理道德”和“法律”方麵,兩(liang) 者合計已占到90%以上。可見,這兩(liang) 方麵已成為(wei) 我國實施“安樂(le) 死”的最主要障礙。此外,也有少量調查對象認為(wei) “經濟”(2.22%)和“醫療技術”(2.73%)等方麵的因素也會(hui) 阻礙到“安樂(le) 死”的實施。

  新京報:對於(yu) 民眾(zhong) 的認知,你認為(wei) 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沈德詠:“安樂(le) 死”在我國已經有廣泛的認知度,但在知悉人員中,多數人(51.98%)對“安樂(le) 死”僅(jin) 是“聽說過”,對其內(nei) 涵、性質及實施方式等具體(ti) 情況“比較了解”的人數尚未過半。這一狀況表明,在我國推進“安樂(le) 死”立法及實施工作,有必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對人民群眾(zhong) 開展生死觀教育,積極宣傳(chuan) “安樂(le) 死”相關(guan) 知識,引導人們(men) 樹立健康的生死觀,全麵正確地認識“安樂(le) 死”,從(cong) 而進一步築牢民意基礎。

  我建議有關(guan) 部門采取課題聯合攻關(guan) 的形式,組織醫學、法學、社會(hui) 學等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和相關(guan) 實務部門人員,對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全麵了解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基本認知、態度立場,研究相關(guan) 工作開展的現實條件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為(wei) 下一步科學決(jue) 策提供參考。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wei) ,搶救絕症患者是孝道的體(ti) 現。你怎麽(me) 看?

  沈德詠:這需要重視教育宣傳(chuan) 。由於(yu) 受到傳(chuan) 統諱死文化的影響,死亡觀教育在我國普及工作相對薄弱,覆蓋率較低,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死亡持有否定、回避態度,認為(wei) 搶救絕症患者是孝道的體(ti) 現而忽視患者臨(lin) 終關(guan) 懷的需求和意願,同時也是導致醫患關(guan) 係緊張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建議相關(guan) 部門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積極對社會(hui) 公眾(zhong) 及醫護人員開展死亡觀的教育和宣傳(chuan) ,引導人們(men) 樹立健康的生死觀,包括在大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中適當增設死亡觀方麵的課程,利用各類媒介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普及死亡觀教育,呼籲公眾(zhong) 通過參與(yu) 遺體(ti) 告別儀(yi) 式等進行體(ti) 驗教育,推動醫學界和醫務人員更加重視患者的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

  新京報:在立法上,是否應該有所體(ti) 現?

  沈德詠:無論是臨(lin) 終關(guan) 懷還是尊嚴(yan) 死亡,都離不開法律的規範和治理。網絡調查顯示,已有84.26%的調查對象認為(wei) 我國目前有必要對安樂(le) 死(尊嚴(yan) 死亡)問題進行立法,這說明適時推進相關(guan) 立法工作,社會(hui) 公眾(zhong) 已經形成了較高程度的共識。

  事實上,我國理論界對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的立法呼籲,至今已持續了三十餘(yu) 年。在司法實踐中,全國各地已先後有數十起涉安樂(le) 死案件被起訴、審判,人民法院的每一次有罪判決(jue) 都引發了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討論。

  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現已成為(wei) 我們(men) 無法回避的社會(hui) 問題、法律議題,建議有關(guan) 部門對此能予以重視,對相關(guan) 問題盡早組織研究、論證,並適時予以立法規製。

  臨(lin) 終關(guan) 懷和尊嚴(yan) 死亡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yi) 措施,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標誌,它有利於(yu) 緩解絕症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質量與(yu) 尊嚴(yan) ,減少患者家庭經濟及道德上的壓力,並有助於(yu) 對緊張的社會(hui) 公共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沈德詠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