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發布腦機接口重大突破 其實也才是剛剛起步
某種程度上,激進的極客形象,才能支撐起資本市場。
2019年7月,馬斯克“腦後插管”的黑科技首次亮相,讓世人驚豔。時隔一年,其腦機接口又有了不小進展。8月29日,在Neuralink美國舊金山總部,借助小豬格特魯德的實時神經元活動演示,馬斯克介紹了該公司的最新進展。
Neuralink由馬斯克於(yu) 2016年創立,主要從(cong) 事“神經織網”技術開發,即電腦與(yu) 人腦融合。而今,腦機接口已可協同AI算法讀取出大腦活動信息,這會(hui) 是緩解抑鬱症、成癮行為(wei) ,幫助解決(jue) 強迫症和治療腦外傷(shang) 的基礎。該設備已於(yu) 7月獲得FDA的突破性設備計劃認證,即將進行人體(ti) 實驗,也或不久就可以進入實際使用。
不過,我認為(wei) 這項技術被輿論誇大了,仿佛幫助失明人重獲光明、腦力指揮機器、人腦聯網、上傳(chuan) 意識等都指日可待。但目前這還隻是一種浪漫想象。
目前不宜對腦機技術過於(yu) 樂(le) 觀
其實,Neuralink這個(ge) 裝置,要稱為(wei) 腦機接口有些勉強。如按此標準,所謂的腦機接口早就有了,那就是人工耳蝸。而從(cong) 人工耳蝸的發展曆史來看,並不支持對腦機接口過於(yu) 樂(le) 觀。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將聲音轉換為(wei) 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ti) 內(nei) 的電極係統恢複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人工耳蝸已臨(lin) 床應用,是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迄今全世界植入者超過36萬(wan) ,而其價(jia) 格在20萬(wan) 元左右。
追溯曆史,早在1790年,意大利人伏特用兩(liang) 根金屬小棒插入自己雙側(ce) 外耳道,在接通電流後,能聽到類似煮沸的聲音。到1930年,有人發現來自貓聽神經區域的電反應具有與(yu) 自然聲音相似的性質。與(yu) 此同時,俄國科學家發現,交流電可以產(chan) 生聽覺,也可以聽懂語言。
1957年2月,巴黎耳科醫師查爾斯·伊裏亞(ya) 斯跨出曆史性第一步,將感應線圈植入患者耳內(nei) ,與(yu) 聽神經連接,通過電磁信號,病人聽到了聲音,並感覺到音調的不同。不過,病人最終對效果很失望,要求取出植入體(ti) 。
1972年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wei) 第一代商品化裝置。1982年澳大利亞(ya) Nucleus22型人工耳蝸,成為(wei) 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直接連接神經,聽到聲音,已成現實。但即便從(cong) 1930年算起,人類也為(wei) 此花了整整50年時間。而且,聲波的信號轉化,是最簡單、最容易的,理論非常成熟。
馬斯克需要技術狂人的形象
相比聲波,光信號、圖像信號的編碼更加複雜,至於(yu) 動作、意識,人類目前的了解更粗淺,連基本的運行機製都沒有成熟的理論,想要模擬,難度是呈指數級增長的。
據曆史經驗,人類所有仿生工程學的飛躍,都是在徹底弄清生理過程的機製後得以達成的。比如,模仿鳥的飛翔,可以造出飛行器,但其基礎是空氣動力學,而且,人類現在也遠做不到比魚、鳥更靈活。
目前,人類腦科學的發展還遠遠不夠,甚至對大腦的運行知之甚少。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腦機連接技術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離人們(men) 的想象,還遠得很。至於(yu) 上傳(chuan) 意識,那還隻能是科幻,畢竟,人類到現在為(wei) 止,對意識的認識,別說科學理論,連哲學層麵都還非常粗淺。
馬斯克在中國是一個(ge) 技術狂人形象。中國人熱愛硬技術,所以,馬斯克在中國的形象極其正麵。但仔細考量他的多項業(ye) 務,卻會(hui) 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東(dong) 西。
特斯拉有很多政府補貼,SpaceX、星鏈需要大量的風險投資。這些生意的本質是麵向投資人、政府的,而且,不管是特斯拉、SpaceX還是星鏈,其實模式還未最終跑通,成敗未定。
正是這種生意的特征,決(jue) 定了人設。馬斯克需要技術狂人的形象,他雖然會(hui) 編程,大學學的卻是經濟。但他在技術上,卻比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更加狂熱。某種程度上,激進的極客形象,才能支撐起資本市場。在評價(jia) 馬斯克今天的腦機實驗時,不能不考量這些因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