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揣在自己兜裏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必須揣在自己兜裏
如果要在當今世界之中,選擇一個(ge) 和未來世界距離最近的職業(ye) ,科學家怕是最貼切的選項之一。我也正是出於(yu)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於(yu) 科技創新的熱愛,走上了這條探索之路。
我是一名傳(chuan) 統的理工男,就職於(yu)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前不久有幸當選中國宇航學會(hui) 青年科學家俱樂(le) 部首任主席。我所研究的是微係統,大家千萬(wan) 別被專(zhuan) 業(ye) 術語嚇到了,它很有趣,而且對國防建設和國家前沿探索至關(guan) 重要。
幾年前,“微係統”在航天領域並不為(wei) 人熟知,對於(yu) 微係統技術能給發展帶來什麽(me) 契機也沒有什麽(me) 概念。我不斷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微係統是什麽(me) ?”“這技術如何應用在國防科技領域?”
我拿出自己在中科院力學所讀博的專(zhuan) 業(ye) 積累,琢磨出一些比喻講給大家聽——
“什麽(me) 是微係統?它可以隱身,就像哈利波特的‘隱身鬥篷’。”
“可以把一個(ge) 功能複雜的實驗室,做得隻有指甲蓋這麽(me) 大。”
“可以為(wei) 星際旅行提供推進發動機。”
就這樣,我們(men) 每天在毫米、微米、納米之間穿梭,在小結構、微液滴、納器件之間漫步,研究著通往未知前沿的微係統技術。潤物細無聲,在我們(men) 微係統團隊成員的研究推廣下,“微係統”這粒種子漸漸生根發芽。“微係統”三個(ge) 字在我們(men) 206所人心裏由模糊變清晰,發展路線日益明朗,相關(guan) 技術產(chan) 品也多點開花。
“件件工作反映自我,凡經我手必為(wei) 佳作”,這是我的工作信條。我始終認為(wei) ,沒有難與(yu) 不難,隻有肯不肯去做。通常在早上7點30分,我和同事就來到實驗室開始一天的工作,沒有其他業(ye) 務時,淩晨時分離開實驗室。我堅信,前沿技術的探索很難,有時要重複數百次試驗,才能在微觀世界中感知到真理的微光。
2014年,微係統技術作為(wei) 一項重要的前沿級布局技術,納入了“十三五”的發展規劃。作為(wei) 一項麵向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基礎,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作為(wei) 領域內(nei) 的青年專(zhuan) 家立即投入到緊張的論證工作中。在那段時間裏,“5+2”“白+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別人眼中的中秋佳節,在我眼中則是與(yu) 時間賽跑的戰鬥。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必須揣在自己兜裏。微機電器件的工藝不像微電子工藝那樣追求到幾納米的極限,但對於(yu) 可實現的運動功能要求極高。器件表麵需不需要處理,怎麽(me) 進行處理,處理多長時間?這些在器件設計裏不會(hui) 遇到的工藝問題,決(jue) 定了器件功能的實現,而這些問題正是我們(men) 一直尋找的核心關(guan) 鍵。
萬(wan) 丈高樓平地起,我們(men) 一方麵反複實驗與(yu) 測試,一方麵檢索最新的理論支撐。前沿技術的研究對理論基礎要求極高,涉及領域往往是跨學科的內(nei) 容,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查閱最新的技術動態。那段時間,我們(men) 一起與(yu) 專(zhuan) 家溝通,與(yu) 分係統協調,奔走於(yu) 工業(ye) 區每個(ge) 角落,曆經數月,終於(yu) 圓滿完成微係統核心技術的論證工作,由我策劃提出的研究方向成為(wei) 微係統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2019年以來,由於(yu) 課題研究內(nei) 容涉及領域逐漸變廣、前沿技術增多,在論證階段需要與(yu) 不同領域的專(zhuan) 家進行深入溝通。有一次,我們(men) 團隊在進行微流體(ti) 控製核心技術攻關(guan) 時,在一次學術交流會(hui) 期間偶遇領域內(nei) 的權威專(zhuan) 家。無奈這位專(zhuan) 家隻有第二天早飯前的短短10分鍾空當。我就帶著課題組成員,第二天一大早趕到專(zhuan) 家麵前,搶占了這寶貴的10分鍾。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團隊的努力下,部分微係統技術已具備落地應用條件。從(cong) 2016年僅(jin) 有一張小方桌大小的實驗台,到現在搭建起數百平方米的專(zhuan) 業(ye) 實驗室。在航天科工放寬政策、放活主體(ti) 、放開資源的頂層引導下,我和團隊瞄準前沿科學技術,逐步建立了一個(ge) 創新創業(ye) 特區。我相信,當我們(men) 在微觀世界足夠專(zhuan) 注時,就一定能找到探究宏觀世界奧秘的通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