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科技財神”徐為領:讓“蔬菜之王”紮根黃河故道

吳長鋒 發布時間:2020-10-29 19:18:00來源: 科技日報

  在北京的新發地農(nong) 貿批發市場,每天都有來自安徽蕭縣10噸左右的蘆筍新鮮上市。剛從(cong) 地裏起運來的蘆筍品質高、包裝考究,很快就被早已等候多時的老客戶一搶而空。同樣的一幕,也在上海、合肥、鄭州甚至澳洲等地的農(nong) 貿市場上演。

  能在黃河故道的沙土地上高效種植“蔬菜之王”,蕭縣十裏八鄉(xiang) 的種植戶們(men) 在享受蘆筍帶來的可觀收益的同時,心裏最感激的,就是他們(men) 心目中的“科技財神”——2019年被評為(wei) 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ge) 人的蕭縣科技特派員徐為(wei) 領,當地都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徐老師”。

  打造反季節綠蘆筍生產(chan) 基地

  蘆筍是高效的經濟作物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含有豐(feng) 富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具有抗疲勞、增強體(ti) 力的營養(yang) 功效,食用、藥用價(jia) 值較高,市場潛力巨大。

  可是,蘆筍怎麽(me) 種?種什麽(me) 品種?在上海闖蕩多年趙中夫一個(ge) 偶然機會(hui) 決(jue) 定回家鄉(xiang) 發展蘆筍產(chan) 業(ye) ,雖然早年曾從(cong) 事過農(nong) 業(ye) 開發,卻對種植蘆筍一籌莫展。這時,縣科技局委派的種植業(ye) 科技特派員小組長徐為(wei) 領來到了他身邊,兩(liang) 人一拍即合,一起謀劃起綠蘆筍在當地種植的“大事情”來。

  “蕭縣地處黃河故道,多為(wei) 沙質土壤,又是南北氣候過渡帶,應該能夠種植出高品質的蘆筍。”在徐為(wei) 領的鼓勵和幫助下,2016年8月,趙中夫在家鄉(xiang) 創辦起了安徽永富農(nong) 業(ye) 開發公司。

  對於(yu) 在基層農(nong) 技推廣戰線上已默默工作了36年的徐為(wei) 領來說,引領創辦好永富公司,已然成為(wei) 自己必須幹好的“分內(nei) 事”。他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影響,四處找項目、引資金,使該公司在短期內(nei) 建設設施蘆筍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200餘(yu) 畝(mu) ,建成日光溫室生產(chan) 大棚100多棟,連棟日光溫室大棚100畝(mu) 。利用現代農(nong) 業(ye) 設施、集成栽培新技術栽培的綠蘆筍,當年栽種當年就獲得了5000元每畝(mu) 的收益。

  通過徐為(wei) 領的內(nei) 引外聯,如今永富公司已成為(wei) 集現代農(nong) 業(ye) 研發、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生產(chan) 、加工、銷售、倉(cang) 儲(chu) 、運輸,新品種選育,新品種集成新技術試驗、示範、培訓、推廣於(yu) 一體(ti) 的高科技現代化農(nong) 業(ye) 企業(ye) ,同時也是遠近知名的反季節綠色綠蘆筍生產(chan) 基地。

  脫貧致富的“綠色希望”

  “蘆筍投資少,收益期長,一次種植可采收15年,近年來蘆筍銷售價(jia) 格穩中有升,反季節大棚蘆筍,第一年畝(mu) 均效益0.8萬(wan) 元至1萬(wan) 元,第二年1至2萬(wan) 元,第三年盛產(chan) 期畝(mu) 均效益2萬(wan) 元以上,可形成5000萬(wan) 元左右總產(chan) 值。”在徐為(wei) 領看來,一顆顆翠綠的蘆筍,不啻為(wei) 能夠引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的“綠色希望”。

  為(wei) 了指導當地農(nong) 戶種好蘆筍,徐為(wei) 領四處奔波多方內(nei) 引外聯,依托安徽永富農(nong) 業(ye) 開發公司的種植實踐,梳理出一套適合當地蘆筍高效種植的技術體(ti) 係。在他的努力下,先後引來省級專(zhuan) 家1名,市級專(zhuan) 家4名。中國蘆筍研究中心、北京農(nong) 林科學院蘆筍研究所、國家食用豆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合肥綜合試驗站、安徽省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院園藝所、作物所等農(nong) 業(ye) 科研單位,都在蕭縣掛牌設立了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安徽永富農(nong) 業(ye) 開發公司也成為(wei) 了省市縣三級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實踐、實訓基地。

  在徐為(wei) 領的指導和帶領下,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已在全線鄉(xiang) 鎮建立起從(cong) 事設施栽培蘆筍合作社16家,家庭農(nong) 場28家,種植大戶50餘(yu) 個(ge) ,蘆筍種植麵積已超過2200畝(mu) ,帶動貧困戶就業(ye) 200餘(yu) 戶,人均年增收5000至1萬(wan) 元,蘆筍產(chan) 業(ye) 創直接經濟效益3000萬(wan) 元以上,已成為(wei) 當地特色農(nong) 業(ye) 的新亮點。

  農(nong) 技推廣不搞形式

  作為(wei) 縣裏種植業(ye) 科技特派員小組長,徐為(wei) 領帶領著96名縣農(nong) 業(ye) 技術指導員、40名縣級科技特派員。別人看,科技特派員的工作繁雜、繁重,每天早出晚歸,經常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工作,工作到深夜一兩(liang) 點是家常便飯。

  徐為(wei) 領常對組裏的科技特派員講,農(nong) 技推廣不是搞形式,走過場,圖熱鬧,而是通過做好這項工作,使科技特派員施展真本領,在農(nong) 村經濟發展中唱主角、唱大戲。要達到讓農(nong) 民群眾(zhong) “學有師傅在身邊,幹有榜樣在眼前”。

  幾年來,他負責培訓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900餘(yu) 人,指導職業(ye) 農(nong) 民創辦農(nong) 業(ye) 新型經營主體(ti) 128個(ge) ;舉(ju) 辦農(nong) 業(ye) 技術各類技術培訓班68場次,培訓技術骨幹600人次;指導創辦農(nong) 業(ye) 新型經營主體(ti) 扶貧工廠18個(ge) ,指導建立特色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10個(ge) ,帶動貧困戶280餘(yu) 戶全部脫貧摘帽……

  “農(nong) 民盼望致富,科技推廣幹不好,我心裏過不去!”。在徐為(wei) 領看來,用科技助推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不下一番繡花的功夫是不可行的。在當地種植蘆筍取得可觀效益的基礎上,徐為(wei) 領又研究引進一個(ge) 生產(chan) 周期短、高效、當年投資當年收益的蘆筍套種羊肚菌產(chan) 業(ye) ,生育期50天,畝(mu) 效益在1.5萬(wan) 元以上。通過今年的引種示範,已獲成功,有望明年在全縣範圍內(nei) 推廣。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