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喪失導致生態係統功能衰減 集約化生態農業或為治“病”良方
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保障。全球75%農(nong) 作物遺傳(chuan) 多樣性已經喪(sang) 失,亟須在保護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提高農(nong) 田生態係統多功能性等相關(guan) 重大科學問題上開展聯合攻關(guan) 。
“要想從(cong) 源頭上避免此類病毒的大暴發,我們(men) 需要吸取教訓反思人類行為(wei) 。保護自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實現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這是疫情給我們(men) 帶來的重要啟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以下簡稱環保所)所長劉榮樂(le) 對科技日報說,今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COP15)將在中國舉(ju) 辦,大會(hui) 將審議通過新的“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新冠肺炎大流行更讓人類重新思考“生物多樣性與(yu) 生態係統平衡”的關(guan) 係。
充足的物資尤其是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是維持正常生活、穩定社會(hui) 秩序的保障和支撐,保障農(nong) 業(ye) 安全就是保障我們(men) 的飯碗。來自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的一份報告指出,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的保障。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約占全球陸地總麵積40%,20世紀以來,全球75%農(nong) 作物遺傳(chuan) 多樣性已經喪(sang) 失,亟須在保護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提高農(nong) 田生態係統多功能性等相關(guan) 重大科學問題上開展聯合攻關(guan) ,這對落實黨(dang) 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意義(yi) 重大。
生態係統失衡,引發自然災害
“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共同形成複雜的食物網,互相依存彼此製衡。人類本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宿主,為(wei) 何突然遭受感染的厄運,可能與(yu) 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被打破有很大關(guan) 係。”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王慧博士介紹,倫(lun) 敦大學學院Kate Jones研發一種預測傳(chuan) 染病蔓延與(yu) 暴發的模型,模型以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等環境因子為(wei) 因變量,來預測傳(chuan) 染病蔓延與(yu) 暴發的可能高風險區,說明了病毒流行風險與(yu) “環境因子”的密切關(guan) 係。
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張豔軍(jun) 博士舉(ju) 例說,美國有97%的原有蔬菜栽培品種已經消失;印尼有1500個(ge) 地方水稻品種已經消亡,75%水稻品種來自單一的母體(ti) 後代。生物多樣性的喪(sang) 失,導致了生態係統功能的衰減。在中國,農(nong) 作物栽培品種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相當數量的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隻能存活於(yu) 實驗室或種子庫;以鳥類、蛇類、昆蟲、蚯蚓、線蟲和蟻類等為(wei) 代表的生物種群數量正快速縮減。
無數的曆史事實已經證明,不論動植物生物有機體(ti) ,還是自然生態係統,病蟲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態係統失衡的問題,而平衡的生態係統生物間是相生相克的。亞(ya) 馬遜地區森林砍伐僅(jin) 增加4%,瘧疾的發病率就增加了近50%。
王慧認為(wei) ,應用農(nong) 田生態係統方法,推動糧食安全、保障營養(yang) 和可持續集約化農(nong) 業(ye) 的發展,保護動植物免受病蟲侵害產(chan) 生的成本效益,遠高於(yu) 應對全麵暴發的動植物健康緊急情況。動植物病蟲害一旦發生就往往很難根除,管理病蟲害既耗時又昂貴。
兼顧高效與(yu) 綠色,向生態農(nong) 業(ye) 轉型
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是指能夠提供糧食、飼料、燃料和纖維的野生與(yu) 馴養(yang) 動植物,還包括提供生態係統服務、支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大量相關(guan) 生物,它們(men) 維持著土壤質量、為(wei) 植物授粉、淨化水和空氣,對作物與(yu) 牲畜病蟲害有預防和控製作用。但是在全球15億(yi) 公頃農(nong) 業(ye) 種植中,大規模農(nong) 作物單一種植就約占80%。集約化農(nong) 田長期、大麵積、單一種植,造成農(nong) 藥、化肥等高強度投入,嚴(yan) 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土壤質量下降、病蟲草害頻發且逐年加重。
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楊殿林研究員談到,集約化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平衡失調已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主要限製因素。當農(nong) 作物、家畜遭受越來越嚴(yan) 重的病蟲害危害,農(nong) 藥、獸(shou) 藥也就越施越多,病蟲抗藥性增加了,農(nong) 藥在滅殺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消滅了天敵,不僅(jin) 如此,農(nong) 藥的過量施用還給農(nong) 民、消費者和環境造成危害。構建健康的農(nong) 田生態係統是保障農(nong) 業(ye) 綠色、安全、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最根本有效的策略。
楊殿林表示,目前,全世界農(nong) 業(ye) 都在努力向生態農(nong) 業(ye) 轉型,如何兼顧高效與(yu) 綠色是關(guan) 鍵問題。亟待開展我國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監測,在東(dong) 北、西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遊等代表性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開展集約化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普查,監測和摸清我國主要農(nong) 田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動態變化,為(wei) 下一步集約化農(nong) 田係統的改造升級提供基線數據。
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ti)
“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的使命不僅(jin) 僅(jin) 要養(yang) 活快速增加的世界人口,還需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升生態係統質量、穩定性。健康的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原則上應該包括4個(ge) 層級的多樣性,即生物遺傳(chuan) 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作物/非農(nong) 生境多樣性和農(nong) 業(ye) 景觀多樣性。”環保所生物多樣性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趙建寧認為(wei) ,健康的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首先要能夠供給人類足夠的糧食、蔬菜、水果、纖維等農(nong) 產(chan) 品;其次要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係統生態平衡;再次要能夠發揮水土涵養(yang) 、固碳減排、調節氣候的作用;最後能夠提供農(nong) 業(ye) 觀光、農(nong) 業(ye) 科教等文化服務。
“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仍是核心,但不再是唯一目標,必須發揮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服務的綜合功能,體(ti) 現出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的均衡發展,實現集約化農(nong) 田的可持續利用。”趙建寧說,提升農(nong) 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已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FAO)確認為(wei) 集約化農(nong) 田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有前途的解決(jue) 方案。“針對農(nong) 田、農(nong) 場、景觀、區域不同尺度,研發條帶化輪間作、生態斑塊、生態廊道、喬(qiao) 灌草立體(ti) 生態網構建技術和自然半自然斑塊生態修複技術,為(wei) 構建集約化生態農(nong) 田係統儲(chu) 備技術與(yu) 模式。”
楊殿林說:“集約化生態農(nong) 田係統主要元素應該包括,在景觀尺度甚至區域尺度上,自然半自然生境,如林地、草地、水域等非作物生境應該保有一定的比例,並且要聯通成網,並鑲嵌於(yu) 農(nong) 田景觀中;在農(nong) 場尺度上,要采用輪間套作種植多種作物,建立成網的喬(qiao) 灌草立體(ti) 植被和生態溝渠,在坡地、近水域建設植被緩衝(chong) 帶;在田塊尺度上,田邊保有足夠寬度的花草帶,田內(nei) 設有供甲蟲、鳥類等小動物棲息的非作物斑塊,為(wei) 鳥類、傳(chuan) 粉者、害蟲天敵等野生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覓食場所。”
“生態農(nong) 業(ye) 既是科學、也是實踐、更是管理,需要一邊研究一邊實踐,在實踐中完善理論,提出集約化生態農(nong) 田構建方法和生態係統管理的政策建議以及相關(guan) 技術標準和規範,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指導我國集約化生態農(nong) 田係統的建設實踐與(yu) 管理。”劉榮樂(le) 表示,人們(men) 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ti) 係統的認識還很不足,其中的科學原理和過程機製、關(guan) 鍵的治理技術都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我國生態脆弱區覆蓋了75%的貧困區,多分布在江河源頭地區和內(nei) 陸地區,長期麵臨(lin) 貧困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如何將“山水林田湖草”和生態文明建設與(yu) 民生問題的解決(jue) 相協調也存在很大挑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