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添丁,萬千網友在線“陪產”

發布時間:2022-07-08 11:03: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以下簡稱“江豚”)人工繁養(yang) 又一次傳(chuan) 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生活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的14歲母豚“福久”近日順利產(chan) 下雌性幼豚“F9C22”。

  連日來,中科院水生所通過新華社首次公開江豚分娩全過程監控視頻,權威專(zhuan) 家走進新華社湖北分社5G傳(chuan) 播創新實驗室直播間,通過新華社的社交媒體(ti) 賬號在線解讀,數十家媒體(ti) 同步轉播,吸引大量網民共同見證“國寶添丁”的特殊時刻。

  江豚保護離不開科技支撐,幼豚的誕生,凝結著科研人員多年聚焦人工繁養(yang) 保護工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人工繁養(yang) 是為(wei) 江豚就地、遷地保護積累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術的重要手段,不過,當前江豚科學研究也麵臨(lin) 科研團隊不足、研究設備落後等問題,也須引起重視。

  網友見證,江豚家族再“添丁”

  時而下潛水底、時而探出水麵、時而暢遊水中……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江豚幼豚“F9C22”正在母親(qin) “福久”的陪伴下嬉戲,母女如影隨形、其樂(le) 融融。

  這是“英雄母親(qin) ”“福久”誕下的新寶寶,也是人工繁養(yang) 江豚取得的新成果。

  連日來,中科院水生所通過新華社首次公開江豚分娩全過程監控視頻,引發網民廣泛關(guan) 注。視頻中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待產(chan) 的“福久”都在水中不停遊動,這讓在線“陪產(chan) ”的網民倍感焦急。

  “它幾歲啦,懷孕周期多久呀?”“‘福久’為(wei) 什麽(me) 一直在轉圈?”“江豚生育是一胎一頭嗎?”“江豚產(chan) 子一般都是夏季嗎?”“觀察這麽(me) 久了,怎麽(me) ‘福久’一直是在順時針遊?”“江豚活動範圍一般有多大,受季節影響嗎?”“以後江豚是否可以在長江裏麵自由繁殖?”……目睹“福久”“緊張”分娩,網民們(men) 紛紛在新華每日電訊抖音號上留言,提出疑問、表達關(guan) 切。

  據悉,每年5至8月是江豚繁殖的高峰期,去年8月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通過B超對雌性江豚“福久”進行了體(ti) 檢,確認其已經懷孕1個(ge) 多月,江豚的妊娠期大約為(wei) 12個(ge) 月,因此估算其預產(chan) 期可能在今年6月中下旬。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妊娠以來,“福久”食量穩定增長,每天最大進食量可達3至4公斤,為(wei) 了滿足孕豚妊娠期的營養(yang) 需求,科研人員為(wei) “福久”增加了新鮮的餌料魚,並補充了維生素、礦物元素等營養(yang) 物質。

  6月27日16時,“福久”出現明顯的食欲減退、呼吸間隔變短、漂浮等行為(wei) ,同時訓練員發現其生殖裂區域出現有色液體(ti) 溢出,科研人員隨即啟動24小時監護,並做好了相應預案。當天19時35分許,幼豚尾鰭娩出,經過約2小時的分娩過程,幼豚於(yu) 當晚21時35分左右順利娩出,編號為(wei) “F9C22”。

  郝玉江說,“F9C22”出生後,“福久”表現出很強的母性,一直積極主動跟隨看護,引導“F9C22”深潛水並與(yu) 之伴遊。在“福久”引導下,母女關(guan) 係逐漸建立起來,“F9C22”於(yu) 次日4時30分左右吃到第一口母乳。科研人員經過1周多時間的觀察確認,媽媽“福久”和寶寶“F9C22”目前均身體(ti) 健康。

  “福久”於(yu) 2011年從(cong) 鄱陽湖遷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目前已有14歲,正值壯年。“F9C22”出生後的第三天,科研人員確認其為(wei) 一頭雌性小江豚。這為(wei) 白鱀豚館這個(ge) 江豚人工飼養(yang) 群體(ti) 帶來了新的希望。

  眼見幼豚順利娩出,網友們(men) 紛紛送上深情祝福。

  “看到我的江西‘小老鄉(xiang) ’‘福久’順利產(chan) 下幼豚,欣喜萬(wan) 分!這不僅(jin) 是‘見證’‘福久’生產(chan) ,更是人類與(yu) 自然‘愛的連接’。”和萬(wan) 千網友一起在線“陪產(chan) ”的長江江豚保護誌願者溫騁寰說,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係統,孕育了豐(feng) 富的生物類群。隨著長江保護法的實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我堅信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發揮一點作用、都積極地行動,長江的未來一定會(hui) 更好,那時我們(men) 就可以在長江、鄱陽湖、洞庭湖看到更多江豚媽媽把寶寶馱在背上浮出水麵的場景了。”

  江豚科研,要“補短板強弱項”

  新生命的誕生總給人以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欣喜之餘(yu) ,一些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也提醒,作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017年的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這一長江水生態係統旗艦物種的種群數量僅(jin) 約101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中科院水生所是國內(nei) 最權威的江豚保護科研機構。多年來,中科院水生所聯合國內(nei) 多家江豚研究和保護機構,針對江豚人工繁養(yang) 進行了持續探索,除新出生的“F9C22”外,目前飼養(yang) 有6頭長江江豚,其中3頭是在人工環境下出生的江豚,包括2020年出生的第一頭第二代江豚“YYC”,為(wei) 了解江豚的基礎生物學和繁殖生理學提供了重要平台。

  記者日前走訪白鱀豚館發現,與(yu) 想象中設備先進的科研單位不同,這裏的設施設備較為(wei) 陳舊。據悉,該館建於(yu) 20世紀90年代,由主養(yang) 廳、繁殖廳、維生係統、實驗樓和標本館等組成,館內(nei) 主要設施設備是建館時日本國際協力事業(ye) 團捐贈的。

  “設備用了30年,隨時有崩潰風險。”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訓練主管王超群說,江豚對人工飼養(yang) 水質要求極高,需不斷進行水循環,目前2個(ge) 飼養(yang) 廳一天要循環換水12次,每次換水1000立方米。長期不間斷運行,館內(nei) 水泵漏水、管道破裂情況時有發生,加之部分配件已停產(chan) 且無替代品,一旦維生係統崩潰,館內(nei) 人工養(yang) 殖的江豚極有可能死亡。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經費緊張帶來的種種問題是當前江豚科研保護遭遇多重困境的一個(ge) 縮影。一些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說,江豚彌足珍貴,江豚保護的各項投入應當與(yu) 江豚的價(jia) 值相匹配。

  一方麵,科研基地不夠多。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說,江豚屬於(yu) 鯨豚類動物,開展鯨豚類研究的機構主要包括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深海所、北部灣大學、安慶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但著重、具體(ti) 研究江豚這一物種的機構並不多。

  在學科建設上,地方水產(chan) 研究院所與(yu) 高校往往側(ce) 重研究某一方麵,未能形成有規模、成體(ti) 係的研究團隊,因而也很難得到深入、有價(jia) 值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江豚的人工繁養(yang) 工作已有初步進展,但離全人工繁養(yang) 仍有較大距離。

  另一方麵,人才梯隊存在一定的青黃不接。郝玉江說,作為(wei) 全國最大江豚研究機構,中科院水生所江豚研究專(zhuan) 職人員僅(jin) 6人,加上研究生、聘用人員也隻有30多人。盡管該所每年都招收數名碩士、博士,但絕大多數研究生畢業(ye) 後很難從(cong) 事江豚研究工作,主要原因是可研究的江豚數量少、研究操作困難、成果難以產(chan) 生重大影響。

  除科研人員外,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的獸(shou) 醫在江豚科研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科研機構,獸(shou) 醫往往作為(wei) 勞務派遣人員聘請,專(zhuan) 業(ye) 程度不高、工作穩定性不強,製約了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

  此外,研究保障存在不足也讓人擔憂。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說,江豚研究由於(yu) 較為(wei) “小眾(zhong) ”,很難爭(zheng) 取到較多的項目支持。諸如人工繁養(yang) 等江豚研究的基礎課題需要長期投入才能取得成果,但相關(guan) 支持持續性並不強。同時,由於(yu) 當前江豚保護涉及林業(ye) 、農(nong) 業(ye) 等不同係統,不同渠道之間的項目、經費難以打通使用,造成研究保障的結構性失衡。

  趁熱打鐵,係統提升保護力

  令人振奮的是,隨著“共抓大保護”深入人心以及“十年禁漁”落地落實,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正發生轉折性變化,江豚保護措施、機製正不斷完善。

  在湖北武漢,當地啟動“江豚回歸江城”計劃,由武漢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聯合中科院水生所共同成立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江豚繁育和科教設施升級;在安徽安慶,當地於(yu)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從(cong) 立法角度加強江豚保護;在江西九江,當地積極在濱江臨(lin) 湖的湖口縣推動建設集保護、科研、繁育為(wei) 一體(ti) 的國家級長江江豚科研基地。

  一係列舉(ju) 措正產(chan) 生看得見的效果。在武漢,長江城區江段多次出現江豚蹤影,引起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市民的關(guan) 注;在荊州,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群體(ti) 不斷擴大,成為(wei) 江豚遷地保護典範;在漢江潛江段,近30年來第一次出現了江豚的身影。而在湖南嶽陽、江蘇南京等地,江豚身影同樣頻頻出現,引發公眾(zhong) 關(guan) 注和熱議。

  一些受訪專(zhuan) 家說,打鐵還需趁熱,當前亟待加大對江豚保護研究團隊的扶持力度,擴大江豚保護研究隊伍,係統提升江豚保護能力。

  一方麵,要布局江豚研究團隊體(ti) 係,分門別類開展專(zhuan) 業(ye) 化研究。楊光說,有必要在江豚保護重點區域布局多個(ge) 江豚研究機構,通過科學分工,擴大地方水產(chan) 研究院所、高校、江豚保護管理區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互動,特別是加大各單位間基礎類、監測類、修複類等不同研究成果和數據的共享,合力提升江豚保護科學研究的整體(ti) 水平。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與(yu) 生物圈國家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王丁認為(wei) ,可充分改善各江豚研究保護技術平台的設備和設施條件,為(wei) 進一步突破江豚保護的重要基礎理論和關(guan) 鍵技術瓶頸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條件。

  此外,還需要加快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構築避免物種滅絕的屏障。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hui) 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hui) 會(hui) 長李彥亮認為(wei) ,要加強江豚遺傳(chuan) 資源的保護,開展物種基因收集、保存、擴繁,推進江豚的基因研究,建立完備的江豚譜係樣本庫和遺傳(chuan) 基因信息庫,利用國內(nei) 生物科技企業(ye) 和研究機構成熟的基因技術和先進的設施設備建立江豚離體(ti) 細胞及冷凍精子庫。

  李彥亮說,必要時,可以借助水族館等人工水體(ti) 的先進設備和精細護理技術、團隊,建立江豚遷地群體(ti) ,在進行科普教育的同時為(wei) 科研院校開展科研活動和培養(yang) 科研人才提供基地和人力、物力支撐。

  更為(wei) 重要的是,應積極加強江豚保護科普宣教,不斷提升公眾(zhong) 保護意識。武漢市農(nong) 業(ye) 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王文高說,可適應數字化時代變革,打造“數字江豚”線上線下平台,研發“數字江豚”產(chan) 品,吸引市民參與(yu) 和互動。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hui) 建議,大力加強江豚保護進課堂,通過江豚知識特色課程和組織學生參與(yu) 江豚巡護,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培養(yang) 江豚保護意識。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