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成殺生?自然環境承受不起這些“福報”
近日,在廣西百色,有人在水庫放生數條“清道夫”的事件引發熱議。據報道,14日,當事人已到案並承認錯誤,將全力配合相關(guan) 部門進行挽救。
為(wei) 求“福報”,卻辦成了壞事。到底是放生還是殺生?不科學的放生對生態環境危害有多大?
放生“清道夫”、毒蛇……
一張疑似一名放生者的朋友圈信息在網上熱傳(chuan) :之所以在中秋節當天選擇“清道夫”放生,是因為(wei) 在菜市場聽說“這個(ge) 漂亮,放生最好”。
“清道夫”原本是作為(wei) 觀賞魚和工具魚引入我國,又叫吸盤魚、垃圾魚、琵琶魚。它們(men) 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藻類,所以被稱為(wei) “清道夫”。
然而,“清道夫”不僅(jin) 能清理水族箱上的青苔,還具有很強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作為(wei) 外來物種,它在國內(nei) 幾乎沒有天敵。而且“清道夫”有食卵特性,所到之處,魚卵難以存活,可能會(hui) 導致周圍魚類急劇減少,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資料圖:圖為(wei) 今年5月底到8月初,青海湟魚洄遊產(chan) 卵 馬銘言攝
環保專(zhuan) 家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放生地澄碧河水庫總庫容達到11.5億(yi) 立方米,想要全部捕殺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可利用有限的手段如拋網、垂釣等方式進行控製。
除了放生“清道夫”,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中,還能見到放生毒蛇的迷惑行為(wei) ......
2019年6月,湖北省神農(nong) 架林區紅坪鎮及國家公園橋洞溝境內(nei) 出現大量毒蛇,並咬傷(shang) 當地村民萬(wan) 某,最終萬(wan) 某醫治無效死亡。
經林區森林公安局偵(zhen) 破,放生者嶽某、董某認為(wei) 放生毒蛇可以獲得“福報”,所以不顧社會(hui) 公共安全而恣意放生毒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放生以求“福報”的傳(chuan) 統自古有之,但事實上這是一項專(zhuan) 業(ye) 行為(wei) ,對物種種群、檢疫隔離都有嚴(yan) 格要求,隨意放生會(hui) 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惡劣影響。
早在160多年前,一位莊園主曾飄洋過海,在澳大利亞(ya) 的維多利亞(ya) 州放生了幾隻穴兔。在澳大利亞(ya) ,沒有天敵,但有溫暖的冬天,穴兔安心地生存下來,在廣袤的澳洲大陸上迅速繁殖。它們(men) 歡快地躍過當地人建起的防兔籬笆,在草地裏打下洞穴。
但當地的兔耳袋狸卻被排擠,成為(wei) 瀕危物種。當地政府采取保護措施後,數目才有所增長。
而如今,求“福報”的放生者很多,了解物種特點和科學知識的卻很少。
例如,據媒體(ti) 報道,天津市野生動植物救護馴養(yang) 繁殖中心的農(nong) 藝員曾見過,有人從(cong) 小販手裏買(mai) 來夜鷹,沒有檢疫隔離,也沒有補充營養(yang) ,就學著影視劇裏主人公的樣子,頂著大太陽,將夜鷹扔向天空。
本是攀禽、在黃昏和夜晚才活動的夜鷹還沒搞清楚情況,就重重地摔了下來。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綠色發展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環境法委員會(hui) (IUCN WCEL)委員周晉峰向中新網表示,根據基金會(hui) 的調查,有不少人看到民間放生活動有利可圖,於(yu) 是捕捉野生動物,販賣給景點、遊客等做放生之用。
他說,不科學的放生活動還有可能導致人獸(shou) 共染病的傳(chuan) 播,“人們(men) 在捕捉、運輸、買(mai) 賣的過程中,很可能將器具上的一些病菌傳(chuan) 染給動物。這些動物帶著病菌,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活動,會(hui) 感染當地生物種群,造成傷(shang) 病和死亡。”
無論是本地生存的還是外來被放生的動物,對於(yu) 生態環境而言,這些不科學的放生活動已經成為(wei)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資料圖:圖為(wei) 一群白鷺在空中翩翩飛舞 薛美麗(li) 攝
減少幹擾就是對自然最好的“福報”
中新網了解到,個(ge) 人或組織未經批準,無論是國家重點保護還是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擅自捕捉、買(mai) 賣、放生野生動物都是違法違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提出,禁止違法獵捕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依法取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發的狩獵證,並且服從(cong) 獵捕量限額管理。
此外,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明確提出: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chan) 損害或者危害生態係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現在的放生已經變成了放死,簡直是一場殺戮,是對我們(men) 綠水青山的破壞。”周晉峰說,自然環境保護的重點在於(yu) 恢複,而非幹擾,“對於(yu) 自然來說,隨意將生物引入到某個(ge) 環境中和隨地丟(diu) 棄垃圾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會(hui) 破壞生態。”
他認為(wei) ,在自然園區、棲息地等適時、少量地放入本地生物種群才是恢複自然環境、保護生態係統的科學方法,“一定要進行嚴(yan) 謹、科學地評估之後,再進行投放。”
資料圖:圖為(wei) 今年8月興(xing) 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放飛救助的兩(liang) 隻蒼鷺 宋傳(chuan) 軍(jun) 攝
而如果想要通過放生求得“福報”,周晉峰建議可以換一種方式:“學習(xi)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傳(chuan) 播正確的環保理念,在我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中開展鄰裏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 即減少對自然的侵擾和對野生動物的幹擾。”他表示,這有利於(yu) 可持續發展,也可以達到求“福報”的目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生態攝影作品獲愛匈克三國巡回國際攝影大賽銀牌
16日,記者從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獲悉,日前,第1屆愛匈克三國巡回國際攝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簽約攝影師郝進芳的作品《難分勝負》脫穎而出。[詳細] -
晴空一鶴排雲上
這是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鴛鴦花海濕地中的黑頸鶴(2022年6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從“人鶴爭地”到“人鶴共生”的變化,近年來在黑頸鶴種群的越冬地、繁衍地成為普遍場景。[詳細] -
“青海這十年”自然資源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
9月14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青海這十年”自然資源專場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自然資源副總督察羅保衛等相關負責同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