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鞏固拓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效

發布時間:2022-09-30 11:29:00來源: 光明日報

  青海湖,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文成公主入藏時曾經過這裏,留下了動人的傳(chuan) 說;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正是從(cong) 青海湖出發,風靡海內(nei) 外。

  這裏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維係著青藏高原生態安全。

  這裏擁有獨特的高原“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是南北半球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被譽為(wei) “青藏高原基因庫”,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樣性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之一。

  2021年6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來到青海湖仙女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生態是我們(men) 的寶貴資源和財富。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為(wei) 青海湖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擘畫了宏偉(wei) 藍圖,為(wei) 青海湖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在青海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大意義(yi) 。

  今年4月25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批複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誌著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

  1 沙丘變綠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沿著環湖東(dong) 路北行,沿途漫漫沙漠與(yu) 碧藍的青海湖構成一道別樣的風景,這裏曾是青海湖的著名景點——沙島。

  “沙島景區關(guan) 閉已經五年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林業(ye) 站站長石曉宏向調研組介紹,“2017年沙島關(guan) 停以來,我們(men) 全力進行植被恢複,現在沙島內(nei) 林木成活率基本在8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度達60%至70%。”

  沙島是青海湖環湖區成功進行沙化治理的典型案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於(yu) 自然及人為(wei) 因素影響,沙漠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青海湖東(dong) 北區域侵襲,沙漠化麵積逐年擴大,嚴(yan) 重威脅青海湖周邊乃至青海省的生態安全。

  “以前一刮風,看不見天,看不見草,也看不見湖,黃沙漫天,連家門都出不去。”家住青海湖北岸海晏縣三角城鎮的牧民華日多傑至今對遮天蔽日的黃沙記憶猶新。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植物減少,河道斷流,直接導致青海湖湖區水位下降。”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旅遊管理處處長陳德輝說,青海湖不僅(jin) 是維係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也是控製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防沙治沙刻不容緩。

  為(wei) 有效控製沙漠化的擴大和蔓延,20世紀80年代,青海省開始積極探索在高寒旱沙區的固沙造林之路。海晏縣是環青海湖沙區的重點沙化縣,幾十年來,海晏縣采取“以封為(wei) 主,封造結合”的治沙方法,創新固沙方式,調整樹種結構,試驗成功了“沙棘營養(yang) 土坨造林、烏(wu) 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係列適合高寒沙區的先進實用技術,取得積極成效。

  “我們(men) 在自然修複為(wei) 主的基礎上推進人工生態修複工程,通過補種灌木樹種和一些適合在沙區種植的草種,進行生態修複。目前來看,恢複得比較好,達到了當初規劃的遠景目標。”海晏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馬文虎說。

  在環湖地區,通過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ye) 重點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林業(ye) 項目的實施,人工營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圍欄封護和專(zhuan) 人管護下,植被得到自然恢複,林地涵養(yang) 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逐漸發揮出來,青海湖流域沙區的沙化程度逐漸減輕。

  據介紹,青海湖周邊地區現有沙化土地170.7萬(wan) 畝(mu) 、占區域土地總麵積的11.7%。“十三五”以來,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持續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青海湖周邊地區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餘(yu) 萬(wan) 畝(mu) 。

  “沙島已轉變為(wei) 保護區,五年修複,沙島從(cong) 粒粒黃沙變成了株株綠植,近三分之一的沙山已被綠色覆蓋。放眼望去,島內(nei) 複綠顯現,湖水水位上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陳德輝說。

  2 青海湖變大,水環境持續向好

  青海湖長約105公裏,寬約65公裏,湖麵海拔高約3200米。青海湖盆地猶如一個(ge) 巨大的窪地,周圍被南側(ce) 青海南山、北側(ce) 大通山、東(dong) 側(ce) 日月山和野牛山以及西麵相對平坦的布哈河穀底包圍在中間。然而,受氣候、人為(wei) 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青海湖生態一度嚴(yan) 重退化,水位持續下降,麵積持續縮小。

  2002年資料顯示,青海湖水體(ti) 麵積僅(jin) 4183.75平方公裏,且青海湖水位正以平均每年13厘米的速度下降。甚至有專(zhuan) 家斷言:如果任由青海湖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下去,得不到有效治理,40年後,湖區的沙漠化麵積達1300平方公裏,青海湖麵積將進一步縮小,青海湖將在200年後消失……

  在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之後,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和恢複項目,如今已取得積極成效。

  最新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體(ti) 麵積達4625.6平方公裏,10年來增加了近220平方公裏,相當於(yu) 34個(ge) 西湖的麵積。

  “近年來青海湖水量持續增多有著多方麵的原因。”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高靜宇介紹,除全球變暖、冰川融化、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大等環境因素影響之外,“青海湖變大”最直接原因是在青海湖流域實施的生態保護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大量曾經荒廢的土地變得綠草如茵,樹木鬱鬱蔥蔥,這使得青海湖區域水土流失的現象減輕,湖水蒸發量持續減小,這從(cong) 客觀上也造成了湖水總量的增加。

  為(wei) 保護青海湖生態,2008年,青海省啟動實施了為(wei) 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綜合治理規劃》,項目總投資達15.67億(yi) 元。2016年以來,青海省又先後安排生態環境專(zhuan) 項資金10.57億(yi) 元,全方位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yu) 基礎研究,相繼實施水、大氣、土壤汙染防治和農(nong) 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70餘(yu) 項。

  同時,青海省注重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上下遊、左右岸、河與(yu) 湖、水質與(yu) 生態、工程與(yu) 科研,係統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項目資金投入,累計安排中央和省級水汙染防治資金6.81億(yi) 元,實施16個(ge) 重點生態治理項目,綜合施策取得明顯成效。

  20年時間,青海湖麵積擴大近300平方公裏,湖岸線更是向外推進300多米。

  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水資源係統的原真性、係統性、完整性得以存續,生態環境整體(ti) 持續向好,流域麵積穩定增加,主要入湖河流哈爾蓋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馬河、沙柳河、倒淌河、甘子河、吉爾孟河8個(ge) 監測斷麵水質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及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麵水質優(you) 良率達到100%。

  3 野生動物增多,生物多樣性有效恢複

  “普氏原羚通道 減速慢行注意避讓”,驅車駛入位於(yu) 青海湖北岸、祁連山南麓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一塊特別的交通警示標牌引人注目。

  “這可是我國首個(ge) 普氏原羚通道、青海省第一個(ge) 單一物種野生動物生命保護通道。”陳德輝解釋,普氏原羚是世界最為(wei) 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艦物種,僅(jin) 分布在青海湖環湖地區。

  剛察縣自然資源局和林業(ye) 草原局副局長晏銀麗(li) 介紹,為(wei) 保護這一瀕危珍稀物種,當地成立聯合巡查小組,每年每月定期開展巡護。保護區內(nei) 還設立野生動物監測站和8個(ge) 監測點,通過衛星傳(chuan) 輸等手段監控疫病,監測到飼料短缺時還可以進行人工投喂。

  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環青海湖區域共15個(ge) 種群的普氏原羚數量從(cong) 最初的300隻恢複到現在的2800多隻。

  保護普氏原羚也成為(wei) 當地牧民群眾(zhong) 的自覺行動,他們(men) 通過主動降低草場圍欄高度等方式為(wei) 普氏原羚提供豐(feng) 富草場和更好生活環境,同時,還自發組成了一支野生動物巡查保護隊,竭盡全力守護普氏原羚。

  哈爾蓋鎮亞(ya) 秀瑪村老黨(dang) 員卓瑪加就是保護隊的一員。今年3月,他還和其他誌願者成功解救了一隻被困的普氏原羚。

  “在巡護時,我們(men) 發現一隻普氏原羚被網圍欄纏住,我們(men) 立刻將它救出,看到它的體(ti) 力逐漸恢複,能夠正常行走,便把它放歸。”卓瑪加說,“小羚羊回歸自然,我們(men) 都很高興(xing) 啊。”

  拍到世界首張普氏原羚照片的野生動物攝影家葛玉修,見證了多年來青海湖生態保護的成效:“普氏原羚以前很難見到,想要拍攝到它,有時需要等待數天,也不一定能遇到,現在卻頻頻出現在鏡頭中,這是青海湖環湖地區生態環境向好的表現。”

  在“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中,魚同樣是關(guan) 鍵一環。青海湖有一種特有的珍稀物種——青海湖裸鯉,當地人稱其為(wei) “湟魚”。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yu) 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湟魚數量銳減,一度瀕臨(lin) 滅絕。

  為(wei) 保護湟魚資源,青海省對青海湖采取了一係列保護措施,通過實施封湖育魚,使青海湖裸鯉資源量逐步恢複。

  “每年6月、7月,是湟魚洄遊的重要時期,它們(men) 會(hui) 在剛察縣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等淡水河流內(nei) 產(chan) 卵,這時候,我們(men) 需要不間斷地巡護,防止因河水斷流導致湟魚擱淺,當地牧民群眾(zhong) 也會(hui) 自發地參與(yu) 進來。”剛察縣農(nong) 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隊長唐育林告訴調研組,他從(cong) 事湟魚保護已經有30個(ge) 年頭了。

  “隨著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青海湖生物多樣性快速恢複。青海湖棲息水鳥種類由2017年的92種增加到2021年的97種,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的33.6萬(wan) 餘(yu) 隻增加了69.9%,達到57.1萬(wan) 隻,成為(wei) 中國候鳥繁殖數量多、種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旗艦物種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護;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17年增加33.6%,達10.85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近42倍。”陳德輝介紹。

  4 “天空地一體(ti) 化”,青海湖生態監測體(ti) 係初步建立

  “今年8月,我們(men) 開展了為(wei) 期10天的2022年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濕地監管大數據中心,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告訴調研組。在他身後,電子屏幕被分割成數十個(ge) 窗口,實時監測青海湖生態環境變化。“大數據平台現有視頻監控64個(ge) ,其中地上56個(ge) ,水下8個(ge) ,初步構建了青海湖‘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監測網絡體(ti) 係。”何玉邦說。

  為(wei) 了摸清青海湖地區普氏原羚、黑頸鶴及水鳥的種群數量、種群分布和種群結構,掌握保護區內(nei) 主要植被類型分布、地麵生物量和多樣性分布等,從(cong) 2007年開始,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會(hui) 同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zhuan) 家學者,在環青海湖的24個(ge) 主要鳥類棲息地、15個(ge) 普氏原羚活動區域、28個(ge) 植被調查樣點開展常態化巡護監測,不斷推進監測常態化、規範化、體(ti) 係化建設,定期發布生物多樣性年度監測報告,不斷豐(feng) 富青海湖資源監測成果。

  “青海湖將迎來國家公園時代,我們(men) 將構建起全流域的‘天空地一體(ti) 化’生態監測網絡體(ti) 係,努力把青海湖建設成為(wei) 具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和諧之美的國家公園,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何玉邦說。

  截至目前,青海湖流域設置300個(ge) 各類生態監測站點,建立以生態定位監測綜合站、專(zhuan) 業(ye) 定位監測點、工程跟蹤監測點、專(zhuan) 業(ye) 長觀(監測)站等生態監測站點為(wei) 主,輔以適當流動監測(巡測)站的生態環境監測站點體(ti) 係,實現了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

  5 湖泊型國家公園建設的青海湖經驗

  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後,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等10個(ge) 試點區相繼建立。進入創建階段的青海湖國家公園,將作為(wei) 第一個(ge) 以高原內(nei) 陸湖泊濕地生態係統為(wei) 核心保護對象的國家公園,其保護和管理經驗對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具有示範和借鑒意義(yi) 。

  經驗之一:生態保護優(you) 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多年來,青海省把生態保護作為(wei) 首要任務,持續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先後實施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yu) 修複、退牧還草、自然保護地建設等生態建設項目。經過不斷努力,青海湖蓄水量增加,流域水質保持穩定,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升,生物多樣性資源恢複加快,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經驗之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參與(yu) 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

  青海湖流域涉及3州4縣26個(ge) 鄉(xiang) (鎮)、125個(ge) 行政村。為(wei) 此,青海省不斷推進“機製共建、義(yi) 務共擔、資源共享、實事共辦”的社區共享共治模式,將青海湖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目標與(yu) 流域內(nei) 州縣政府的戰略目標高度融合、加強聯動,共同創建國家公園示範州,加快形成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經驗之三:科技賦能,為(wei) 流域內(nei) 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

  通過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ti) 係建設項目,已初步建立覆蓋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監測站點體(ti) 係、監測與(yu) 評估指標體(ti) 係、生態環境數據服務平台和項目檔案信息化管理係統等,為(wei) 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有效數據技術支撐。同時,不斷提升與(yu)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層次和水平,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重大課題研究,助力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為(wei) 穩步推進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調研組建議,還需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進一步完善:

  ——不斷提升青海湖流域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協同推進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遊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提升青海湖流域生態係統結構完整性和功能穩定性。

  ——持續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共同體(ti) 建設。加強跨區域、跨部門聯動,加強項目資源和資金投入整合,形成建設和保護合力。因地製宜地將社區打造成各類支撐服務節點,引導農(nong) 牧民參與(yu) 保護,以青海湖生態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實現人水相親(qin) 、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推進青海湖綠色發展。強化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合理解決(jue) 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與(yu) 周邊社區、居民的問題,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社區,助推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讓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綠色發展中受益,共享生態保護成果。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萬(wan) 瑪加、王雯靜,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旭東(dong) ,青海師範大學教師劉德銘)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