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這十年:溯源中華文明 走進青年生活
時間線動輒上溯至萬(wan) 年千年的考古,變得有意義(yi) 而且越來越有意思了:屏幕上,可以看考古文化類綜藝,三星堆遺址的考古進展甚至要“追番”(網絡流行語,指追一部正在更新的劇——記者注);考古現場變身遺址公園,成為(wei) 年輕人日常遊玩的好去處;麵對考古學界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考古工作者也“卷”了起來,設計海報、開直播……
從(cong) 仰韶村的第一鏟誕生的中國現代考古學,在2021年迎來了百年。與(yu) 曆史相較,考古學很年輕;而對關(guan) 注考古的年輕人來說,在這10年間,中國考古日月換新天。
有一些關(guan) 於(yu) 中華文明來處的秘密在這10年中得到解答: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都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wei) 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wei)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yu) 引領者。
關(guan) 於(yu) 中國考古將走向何處的問題在這10年中看到了方向: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這是文物領域規劃首次上升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項規劃。
考古萌生著蓬勃的生命力,無論是考古工作者還是願意了解考古的公眾(zhong) ,塵封的曆史得到這些年輕目光的關(guan) 注,就有了接續的可能。
三星堆“上新” 沉船“出水” 探源中華文明
2012年以來,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1900餘(yu) 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浙江良渚遺址、陝西石峁遺址、河南二裏頭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發現,進一步勾勒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體(ti) 發展的曆史進程。
位於(yu) 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的三星堆遺址,堪稱這兩(liang) 年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考古“頂流”。從(cong) 2020年10月開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986年發掘的三星堆1號坑和2號坑的區域,開展考古勘探與(yu) 發掘,陸續新發現6座“祭祀坑”,不斷“上新”重要文物。
“十三五”時期,隨著“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啟動,圍繞中國境內(nei) 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guan) 鍵問題,國家文物局策劃、“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16項重大考古項目。
其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啟動實施第五階段研究任務。項目提出了標誌中國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突出特征,打破了西方學術界對“文明標準”的話語壟斷。
我國是海陸兼備的大國,目前已確認241處水下文物點。北礁沉船遺址等5處水下文物,被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10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發展迅猛。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獨立建製,我國從(cong) 此擁有了專(zhuan) 門、獨立的國家級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研究機構。
出生於(yu) 1962年的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勇,是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2001年,他第一次潛下水,成為(wei) 第一個(ge) 在水下摸到“南海Ⅰ號”的考古工作者。如今,“南海Ⅰ號”沉船整體(ti) 打撈和考古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提取各類遺物18萬(wan) 餘(yu) 件(套),為(wei) 了解南宋時期海上絲(si) 綢之路商貿情況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與(yu) 科技“聯姻” 多學科融合
如今,現代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低空拍攝技術、機載激光掃描遙感等,普遍應用於(yu) 考古調查、測繪。
2020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時,索性把實驗室建在了考古工地現場。考古發掘方艙、集成發掘平台、多功能發掘操作係統,助力全麵提取遺存信息;有機實驗室、無機實驗室、應急分析實驗室、文保工作室、微痕應急保護實驗室,確保出土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有效保護。
考古學與(yu) 自然科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進行了深入融合:動植物考古、環境考古、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分析、微痕分析、人類遺骸DNA提取檢測等,得到廣泛應用。
三星堆遺址的本輪發掘,共有30多家單位參與(yu)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說:“不同單位的多學科研究人員,不僅(jin) 參與(yu) 考古發掘,還參與(yu) 多學科研究方案的設定、樣品的采集等。”
水上電阻率成像法、兩(liang) 棲地質雷達、高精度磁法、頻率域電磁法……2017-2018年,這些“黑科技”和考古發掘在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生了碰撞。在那次發掘中,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對超過10萬(wan) 平方米的探測區域進行了掃描成像,探測了古河道的位置,為(wei) “沉銀有利儲(chu) 集區”的劃定提供了有力證據。伴隨著1.2萬(wan) 餘(yu) 件文物出水,史書(shu) 上“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chuan) 說最終得到證實。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 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中國考古正在走出國門。據初步統計,2016-2019年,我國32家各類機構赴國外開展聯合考古項目36項,涉及亞(ya) 洲、非洲、歐洲、美洲等21個(ge) 國家和地區,與(yu) 40餘(yu) 家國外考古機構、博物館、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guan) 係。中外合作考古研究內(nei) 容涵蓋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絲(si) 綢之路相關(guan) 的重要港口遺址考古,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等諸多國際學術前沿領域和熱點問題。
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考古工作專(zhuan) 項規劃》,是對“十四五”時期考古工作的係統謀劃和統籌布局,也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規劃保障和政策支撐。
如今,考古不僅(jin) 是專(zhuan) 業(ye) 人士的工作,更成為(wei) 年輕人關(guan) 心的話題。《中國考古大會(hui) 》《國家寶藏》《閃耀吧!中華文明》等文化類節目,深受年輕觀眾(zhong) 喜愛;考古工地開放日、考古夏令營、考古研學遊等活動更加多樣,考古進課堂、進社區更加普遍。
其中,考古遺址公園將大型古遺址保護利用,融入所在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兼顧文物安全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十三五”期間,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累計接待公眾(zhong) 1.54億(yi) 人次。
2019年申遺成功的良渚古城遺址,自1936年被發現後,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而遺址已經開辟為(wei) 遺址公園。2020年,良渚古城舉(ju) 辦了14期公眾(zhong) 考古,在考古專(zhuan) 家的指導下,普通人可以親(qin) 身到考古現場進行發掘。
盛淑彥是一名85後攝影師,家就住在良渚古城,朋友圈照片全是她拍的良渚“寫(xie) 真”。“以前上大學時,要跟同學們(men) 解釋一大圈,我家在良渚古城,古城在杭州的什麽(me) 位置……現在隻要說良渚,大家就知道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