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更好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
編者按:近年來,青少年體(ti) 質健康和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問題為(wei) 各方廣泛關(guan) 注。日前,國家體(ti) 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體(ti) 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推進體(ti) 教融合提出了8個(ge) 方麵的具體(ti) 措施。本版今起推出“體(ti) 教融合新觀察”係列報道,就相關(guan) 話題展開探討,敬請關(guan) 注。
在青少年成長中,體(ti) 育應當發揮什麽(me) 作用?從(cong) 麵向全體(ti) 學生的體(ti) 育教育開始,如何搭建起校園體(ti) 育和競技體(ti) 育之間的通路?青少年體(ti) 育技能培養(yang) 、賽事體(ti) 係規劃如何融通體(ti) 育部門和教育部門?
這些多方關(guan) 注的話題,在日前由國家體(ti) 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體(ti) 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從(cong) 幫助學生在體(ti) 育鍛煉中享受樂(le) 趣、增強體(ti) 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到教育、體(ti) 育部門整合學校比賽、U(年齡段)係列比賽;從(cong) 加強體(ti) 育傳(chuan) 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到暢通優(you) 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校園授課的途徑,同時提升體(ti) 育教師的技能培訓……這份文件以係統性解決(jue) 的思路,力促體(ti) 教融合實現“一體(ti) 化設計、一體(ti) 化推進”,用實招破解難題,以新意打開新局。
疏通堵點,資源互補
“貫徹‘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從(cong) 青少年實際需求和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是《意見》製定的原則之一。”國家體(ti) 育總局青少年體(ti) 育司司長王立偉(wei) 表示,近年來,體(ti) 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在青少年體(ti) 育活動、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開展了一係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雙方目標任務缺乏深度匹配、有限資源未能有效融通等問題。在切實疏通體(ti) 教融合的堵點,以思想融合、目標融合、資源融合、措施融合促進體(ti) 教全麵融合方麵,這份文件“有很多幹貨”。
“《意見》明確了國民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競技運動員的陣地作用。特別是新的競賽體(ti) 係搭建起來以後,高水平運動員也可以從(cong) 國民教育體(ti) 係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大亮點。”教育部體(ti) 育衛生與(yu) 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這意味著教育部門要承擔更多責任,但也正體(ti) 現了體(ti) 育回歸教育的宗旨。”此外,把原來分立的各種學生體(ti) 育競賽統一起來,把培養(yang) 競技運動員和麵向全體(ti) 學生的體(ti) 育競賽有機結合起來,以青少年健康成長為(wei) 根基,更好地發揮體(ti) 育的育人功能,也是《意見》重點發力之處。
“在資源優(you) 勢方麵,教育和體(ti) 育部門的互補性很強。”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副主席、中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主席薛彥青說,“這些年來,體(ti) 教融合在不同層麵有了一些嚐試,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大體(ti) 協和中國籃協、中國排協等深入合作,積極打通人才培養(yang) 、選拔的平台。現在,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培養(yang) 的球員已經有人入選了國家男籃。同時,CUBA的水平不斷提高,影響力也走出校園,得到了社會(hui) 的廣泛認可。”
轉變觀念,協調推進
體(ti) 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應當處於(yu) 什麽(me) 樣的位置?這些年來,為(wei) 學生“減負”始終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孩子們(men) 的課業(ye) 負擔是否依然過重,這與(yu) 學生體(ti) 質下滑之間存在什麽(me) 樣的關(guan) 聯?“近年來,青少年體(ti) 質下滑趨勢雖然得到了初步遏製,但仍未實現扭轉,學校體(ti) 育改革迫在眉睫。”王登峰說,學校要真正重視體(ti) 育課,把對體(ti) 育課的認識從(cong) “活動活動就行”,變成一個(ge) 正規課程。應當聚焦“教會(hui) 、勤練、常賽”,以此建立起校園體(ti) 育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在學校這個(ge) 麵向人人的體(ti) 係中,應該讓人人都能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都有機會(hui) 成為(wei) 包括體(ti) 育在內(nei) 的各類專(zhuan) 業(ye) 人才。”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ti) 魄”。體(ti) 育是撬動素質教育的重要杠杆,理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為(wei) 積極的作用。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有25名清華大學學生代表各省區市隊參賽並取得多項優(you) 異成績,這正是體(ti) 教融合結出的碩果。清華大學體(ti) 育部主任劉波表示,“無體(ti) 育,不清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從(cong) 體(ti) 育課不及格、不會(hui) 遊泳不能畢業(ye) ,到各類競賽蓬勃開展、校園運動隊奪得全國比賽冠軍(jun) ,清華大學始終強調體(ti) 育的育人功能,堅持普及和提高並重。
另一方麵,作為(wei) 中國競技體(ti) 育重要的人才搖籃,傳(chuan) 統的體(ti) 校培養(yang) 模式也麵臨(lin) 挑戰,有待深化改革。自2004年開始,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區一級體(ti) 校就取消了“三集中”(住、學、訓集中)辦學模式,采用了更為(wei) 合理、更受歡迎的“一集中”(學生放學後集中訓練)。“體(ti) 校學生的身份首先是學生,然後才是運動員,平衡好學習(xi) 與(yu) 訓練的關(guan) 係至關(guan) 重要。”上海市體(ti) 育局原副局長郭蓓說,“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文化學習(xi) 、影響他們(men) 的發展為(wei) 代價(jia) 去拿金牌。”
從(cong) 強健體(ti) 格到塑造人格,從(cong) 掌握運動技能到有機會(hui) 成為(wei) 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體(ti) 育在青少年成長中的多元價(jia) 值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時代的發展也要求體(ti) 教融合向縱深推進,轉變觀念、匯聚合力,正是《意見》的指向。
破除藩籬,整合賽事
長期以來,體(ti) 育和教育係統在賽事等方麵有著各自獨立的發展路徑,彼此不兼容、不互通,成為(wei) 體(ti) 教融合的掣肘。針對這一難點,《意見》明確提出,“義(yi) 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生體(ti) 育賽事由教育、體(ti) 育部門共同組織,擬定賽事計劃,統一注冊(ce) 資格”,有力破除了兩(liang) 個(ge) 係統賽事間的藩籬。合並全國青年運動會(hui) 和全國學生運動會(hui) ,改為(wei) 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hui) ,也是《意見》的具體(ti) 舉(ju) 措之一。
王立偉(wei) 說:“今後,義(yi) 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生體(ti) 育賽事由教育、體(ti) 育部門共同組織,擬定賽事計劃,統一注冊(ce) 資格。不會(hui) 再出現參加一個(ge) 係統的比賽就不被允許參加另一個(ge) 係統比賽這種情況。”王登峰表示,“青運會(hui) 90%的參賽選手都是普通學校的學生,與(yu) 學生運動會(hui) 合並有天然基礎。其中的設項問題,可以用合理分組的辦法解決(jue) ,比如設置校園組、半職業(ye) 組或職業(ye) 組。學校還沒有開展或者開展較少的項目可以單獨設組,這對學校培養(yang) 高水平運動員也將發揮引領作用。”
將培養(yang) 競技運動員和麵向所有學生的青少年賽事進行整合,將打開一片廣闊天地。“大體(ti) 協、中體(ti) 協舉(ju) 辦的賽事已經涉及71個(ge) 體(ti) 育項目。”薛彥青說,接下來就要抓住機遇,全方位加強和各個(ge) 單項體(ti) 育協會(hui) 的合作。“青少年賽事體(ti) 係打通之後,要更注重發揮賽事的育人功能。學生群體(ti) 基數龐大,讓體(ti) 育伴隨孩子健康快樂(le) 成長,在此基礎上,也一定會(hui) 湧現更多競技體(ti) 育的好苗子。”
體(ti) 教深度融合、有機融合,關(guan) 乎青少年健康成長,關(guan) 乎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更關(guan) 乎一個(ge) 民族的未來。《意見》的發布,為(wei)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全麵發展創造了新的環境和格局,體(ti) 育與(yu) 教育之間的橋梁正在紮實搭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科院為什麽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一位研究員給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個題目,驗證一個學術假說。這位研究生進行了兩組嚴謹的實驗,卻沒有得到假說預測的結果。[詳細] -
我國中小學校將迎來“全麵放權”
學生考試分數不好、中高考升學率下降,最先影響的,就是學校或相關教師的評價。其他諸如教師升遷、經費使用、績效工資等等自主權不夠,日常活動煩瑣繁重等。[詳細] -
體育課不該“燃燒自己照亮語數外”
體育課留作業不僅是局部改革,可以說是對過往隻注重文化課而忽視體育鍛煉的糾偏,畢竟老一套教育模式的隱患已經顯現出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