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提升職教適應性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2022-11-03 16:43: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職業(ye) 教育發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於(yu) 國家發展戰略,連日來,各職業(ye) 院校師生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後,天津渤海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魏炳舉(ju) 帶領全校師生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思考如何培養(yang) 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完善校企合作機製。“作為(wei) 全國首家魯班工坊建設單位,我們(men) 在深化職業(ye) 教育國際化方麵一直積極發揮示範作用。”魏炳舉(ju) 說,“我們(men) 將牢記實幹興(xing) 邦的理念,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連日來,寧夏職業(ye) 技術學院舉(ju) 辦了一係列座談會(hui) 、主題班會(hui) 和主題黨(dang) 日活動,全麵覆蓋師生群體(ti) 。藝術設計學院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馬學禮表示,要熟讀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準確領會(hui) 和把握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義(yi) ,牢固樹立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理想信念,做文明守紀,吃苦耐勞,勇於(yu) 擔責的新時代好青年。

  10月25日,湖南化工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陳超為(wei) 學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商學院的全體(ti) 教職工,以及部分學生黨(dang) 員代表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他提出,要把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作為(wei) 學校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迅速掀起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更好開展學習(xi) 宣傳(chuan)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係列活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要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做好在全體(ti) 學生中的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理論闡釋工作。

  這幾天,在革命老區貴州遵義(yi) ,遵義(yi) 市職業(ye) 技術學校通過行政會(hui) 等形式,深刻領悟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作為(wei) 一名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將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貫徹到教學工作中,講好每節課,立足自身崗位積極作為(wei) ,繼續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培養(yang) 技能強、素質優(you) 、能擔當的技能型人才。”學校教師範小煜說。

  《母親(qin) 的呼喚》《石榴花開望籽熟》《紅色輕騎兵》……一首首充滿愛國情懷、展現中華民族精神風采的歌曲正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藝術職業(ye) 學院排練。這些歌曲的作曲者王曉紅是該校教務科研處處長、古箏新箏研究中心主任。她與(yu) 師生一起,深入學習(xi) 研究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融會(hui) 貫通、落到實處。“用文化藝術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用文藝作品增強精神力量。”王曉紅動情地說。

  作為(wei) 長期從(cong) 事測繪和地理信息專(zhuan) 業(ye) 教學與(yu) 科研工作的教師,雲(yun) 南省昆明冶金高等專(zhuan) 科學校測繪學院院長呂翠華在深入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後表示:“作為(wei) 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確新時期的曆史使命,在開展專(zhuan) 業(ye) 教學的同時,積極探索育人模式、途徑和方法,為(wei) 社會(hui) 輸送更多高素質測繪技術技能人才,辦出社會(hui) 滿意、家長滿意和師生滿意的測繪職業(ye) 教育,為(wei) 雲(yun) 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提供測繪人才支持。”

  陝西省延安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符甜餘(yu) 是醫學係康複治療技術專(zhuan) 業(ye) 2022級學生,在參加了一係列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活動後,她深深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所感召,更加堅定了要成為(wei) 醫療領域時代新人的信念。“作為(wei)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我要迎難而上,努力以高標準、嚴(yan) 要求不斷鞭策自己,努力開拓創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符甜餘(yu) 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