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非遺青年說:農具上桌上牆 年輕視角“活化”百年手藝
竹編奧運火炬落地燈、竹編耳環、竹編茶具保護套……顛覆傳(chuan) 統農(nong) 具竹編之後,甘肅天水市秦州區關(guan) 峽村手藝人迎來更多訂單。關(guan) 峽竹編第四代傳(chuan) 人張照傑說,在堅守傳(chuan) 統手藝基礎上,還在不斷研發創新現代工藝竹編,讓農(nong) 村老物件變身藝術品。
“90後”張照傑出生於(yu) 一個(ge) “竹編世家”,兒(er) 時的玩具是竹子的各類產(chan) 品,閑餘(yu) 時間便幫家人砍竹子、泡竹篾、曬竹絲(si) 。由於(yu) 耳濡目染,他在竹編上表現出了一定天分。他說,“我從(cong) 小沒係統學過,但上手非常快,幾歲的時候就能編一些小玩意兒(er) 。”
張照傑現是甘肅省天水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關(guan) 峽竹雕縣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正式傳(chuan) 承之路開始於(yu) 2018年。他坦言,自己從(cong) 小對竹編感興(xing) 趣,又逢近年來政府大力支持非遺發展,且父親(qin) 在村裏創辦竹編合作社,幫助不少老年人增加收入,“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yi) ,想用年輕人的新理念、新視角把它做得更好。”
關(guan) 峽村盛產(chan) 竹子,有得天獨厚的竹編優(you) 勢。張照傑小時候,關(guan) 峽村老人們(men) 個(ge) 個(ge) 會(hui) 做竹編,編製農(nong) 業(ye) 用具銷往隴東(dong) 南地區,竹編是當地人們(men) 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隨著社會(hui) 發展,外出務工取代了手工活計,學這門手藝的人慢慢變少,麵臨(lin) 失傳(chuan) 窘境。
連日來,由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策劃的“甘肅非遺青年說”欄目陸續推出,旨在全景展示甘肅非遺青年傳(chuan) 承人氣象,傳(chuan) 遞甘肅非遺的“青年聲音”。
張照傑回村第一件事,是打破傳(chuan) 統竹編概念,引入現代化編織工藝,將竹背簍、竹篩子、竹簸箕等農(nong) 具改良成香爐、香包、茶具、花器等日用竹編和工藝竹編,日漸受到城市年輕客戶的喜歡,消費者也拓展至全國各地,通過電商將這些山貨送出了大山。
“竹編分為(wei) 平麵竹編和立體(ti) 竹編,後者難度稍大,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要穿插各種技法,如編、插、穿、削、鎖、釘、紮、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變化多樣。”張照傑以一件“網紅產(chan) 品”火炬造型落地燈為(wei) 例說,從(cong) 選材到製作完成,他耗費了近200個(ge) 小時。
張照傑最得意的竹編之一是改良後的竹篩。竹篩工序複雜,多達20道,采用山核桃樹皮包邊,工藝具有唯一性,和全國其他地方都不同,“結實耐用且更顯古樸,既可以上桌盛放東(dong) 西,又可以上牆用作裝飾。還有老人用來寄托鄉(xiang) 愁,或者給孩子普及農(nong) 耕文化,非常實用。”
“除了保留傳(chuan) 統竹編技藝中的精髓,我大部分作品會(hui) 往藝術品方向發展,由實用型轉向觀賞型。”接下來,張照傑還打算創新竹編畫,融入當地特色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大地灣文化等,致力於(yu) 讓竹編融入更多的生活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
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為進一步擴大知名度,文創中心編排“銅奔馬”說唱單曲、舞蹈,積極與網友互動,並進一步開發出微縮掛件等產品。[詳細] -
甘肅技能大師工作室:參加比賽是提高技能最好的方法
“無論是帶徒弟,還是教學生,我始終都鼓勵他們多去參加比賽。”酒鋼集團焊接首席技師聶允堂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參加比賽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比賽中,認識到與別人的差距,學習他們的長處。[詳細] -
甘肅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術創新,一線才是最大的舞台
“技術創新,一線才是最大的舞台。”陳忠祥從一名操作機械設備的“門外漢”,成為全國鐵路係統的橋隧專家,他花費近40年時間。如今62歲的他雖退居二線,但仍然懷揣匠心,潛心鑽研鐵路橋隧專業知識。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