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向高原的未來建言獻策——“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學術研討會”觀點綜述

發布時間:2022-04-26 21:47:00來源: 新利平台

  青藏高原作為(wei) 地球“第三極”,獨特的自然地理與(yu) 曆史變遷孕育了這片土地獨特的社會(hui) 經濟與(yu) 人文環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主持召開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並在2021年親(qin) 臨(lin) 西藏視察指導、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題詞“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親(qin) 自為(wei) 西藏發展把舵定向,多次對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確立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


圖為(wei) 會(hui) 議現場

  麵向未來,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麵臨(lin) 新機遇與(yu) 新挑戰。在此背景下,“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學術研討會(hui) ”於(yu) 4月23至24日在北京召開。國內(nei) 藏學界近20個(ge) 機構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結合田野調查及研究成果,深入、係統分析與(yu) 梳理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生態保護等方麵的機遇與(yu) 挑戰,為(wei) 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一、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機遇與(yu) 挑戰


西藏•墨竹小油菜花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現場 攝影:趙耀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在完成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藍圖已然鋪開。從(cong) 產(chan) 業(ye) 到就業(ye) ,從(cong) 鄉(xiang) 村人居環境到人的精神麵貌,廣闊鄉(xiang) 村正悄然發生巨變,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正在不斷釋放。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紮洛基於(yu) 田野觀察,針對西藏農(nong) 村合作社發展的機遇與(yu) 挑戰提出,要進一步強化製度設計,優(you) 化所有製形態,建立職業(ye) 經理人製度。基於(yu) 強化合作社市場競爭(zheng) 力考慮,應重點扶持能人帶動、市場導向型的合作社;基於(yu) 鞏固脫貧成果考慮,合作社用工應采用市場化招聘為(wei) 主,兼顧扶貧扶弱,繼續實施扶貧專(zhuan) 項貸款捆綁邊緣戶就業(ye) 幫扶政策。確保合作社市場盈利、村民分紅。

  中國社科院亞(ya) 太與(yu) 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南亞(ya) 研究》編輯部主任、研究員邊巴拉姆認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社會(hui) 適應是一個(ge) 長期且複雜的過程,需要長時間跟蹤觀察。搬遷戶屬於(yu) 相對弱勢的群體(ti) ,在社會(hui) 適應和相關(guan) 保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可以改善的領域。

  中央民族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羅莉以尼木藏香為(wei) 例,指出從(cong) 吞達鄉(xiang) 到吞達鎮再到整個(ge) 尼木縣,尼木藏香的保護性發展讓其持續發揮出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不僅(jin) 守護住了優(you) 秀的鄉(xiang) 土文化,同時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繁榮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文旅綜合發展貢獻了力量。


圖為(wei) 桃花節期間的射響箭活動 攝影:王淑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才項多傑認為(wei) ,農(nong) 業(ye) 注重量的投入,考慮提升質的因素較少;內(nei) 生性力量弱,製約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培育;外部市場資源乏力,製約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後勁。建議大力提升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質量,提高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品的附加值,同時注重培養(yang) 農(nong) 村發展內(nei) 生性人才,提高帶動能力。

  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沈茂英分享了岷江上遊旅遊村寨農(nong) 村女性生計能力減貧案例。她表示,旅遊業(ye) 是女性就業(ye) 友好型產(chan) 業(ye) ,借助當地鄉(xiang) 村旅遊發展,部分老人參與(yu) 到旅遊業(ye) 各環節,獲得被社會(hui) 所需要的成就感,在閑暇之餘(yu) 獲得增加收入的機會(hui) ,提升了老人們(men) 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教授杜發春認為(wei) ,我國已實現由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跨越,但是部分涉藏縣因地廣人稀、生態脆弱等障礙,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相對落後。需要進一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實質均等、更好滿足人民發展需要。

  四川民族研究所書(shu) 記、研究員耿靜認為(wei) ,農(nong) 牧區存在部分單親(qin) 母親(qin) 家庭,有單親(qin) 家庭代際傳(chuan) 遞及再陷貧困風險等特點。建議持續完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健全婦聯組織、暢通法律援助等措施,壯大服務力量。同時通過鼓勵婦女創業(ye) 就業(ye) ,出台特色政策惠及學齡兒(er) 童等方式,多措並舉(ju) 幫扶單親(qin) 母親(qin) 家庭。

  二、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


“冬遊西藏•共享第三極”旅遊同業(ye) 赴西藏考察 攝影:趙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了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立意高遠、內(nei) 涵豐(feng) 富、思想深刻,為(wei) 建設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美麗(li) 中國指明了方向。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綠色發展、發展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wei) 代價(jia) ,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青海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孫發平認為(wei) ,青海涉藏州縣統籌好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僅(jin) 對全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在全國範圍內(nei) 也具有示範效應。作為(wei) 最契合地區實際和當前發展階段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必將成為(wei) 青海涉藏州縣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川大學教授羅絨戰堆表示,西藏的產(chan) 業(ye) 結構從(cong) 初級結構直接過渡到“三二一”的高級結構,這在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演進過程中很少見。如果沒有中央財政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可以說,國家財政支持對推進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產(chan) 生了巨大促進作用,避免了市場機製自發運行對環境資源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

  青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杜青華認為(wei) ,青海具備發展清潔能源的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已成為(wei) 全國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議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引導企業(ye) 健康有序發展;努力破解“棄光”困局,不斷提高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拓寬融資渠道,推廣生態光伏模式;注重綠色發展,不斷降低技術性成本;加大地熱及幹熱岩的開發利用。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蔣尉認為(wei) ,西藏位於(yu) 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前沿陣地,也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西藏需立足於(yu) 自身的清潔能源優(you) 勢,在做好生態資源保護的前提下,依托科技進步大力開發利用光伏、水電、地熱等清潔能源,在全國統籌框架下探索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


位於(yu) 瀾滄江西岸的加達村,村民大多為(wei) 納西族。攝影:趙耀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通過分析西藏建設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中所麵臨(lin) 的挑戰,提出加強青藏高原國際生態公共產(chan) 品供給的理論研究、完善青藏高原生態工程的國際國內(nei) 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核算、加強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區域分工協作、有序推動青藏高原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的國際合作等建議。

  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教授陳愛東(dong) 認為(wei) ,西藏作為(wei) 國家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現代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要全麵推進生態保護修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完善森林、濕地、草原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機製,積極發展碳匯經濟,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提質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建設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

  三、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與(yu)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貢覺縣境內(nei) 山坡上的“阿旺綿羊”,其因體(ti) 型較大、肉質肥美、吃過不易上火而著名。攝影:趙耀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是產(chan) 業(ye) 要振興(xing) 。在新的曆史階段,促進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不僅(jin) 有利於(yu)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預防和化解返貧風險,而且對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西藏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久毛措認為(wei) ,在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全麵發展的基礎上,西藏需要充分分析自身特殊區位、自然條件和發展水平等實際,構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內(nei) 容和基本路徑。

  青海師範大學經管學院院長、教授王士勇認為(wei) ,近十年來,青海和西藏藏族民營企業(ye) 數量高速增長。但仍然麵臨(lin) 行業(ye) 集中、經營能力不足等問題,需要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聚焦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加大教育投資提高當地人經營能力等,其中進一步引導農(nong) 牧民積極參與(yu) 市場經濟、提高市場競爭(zheng) 能力是關(guan) 鍵。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黨(dang) 組成員,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巴桑旺堆根據西藏犛牛遺傳(chuan) 資源分布特點和野血犛牛種質資源保護與(yu) 利用價(jia) 值,圍繞“犛牛繁育養(yang) 殖體(ti) 係、犛牛種業(ye) 創新、能繁母牛增量擴繁、牧繁農(nong) 育模式、養(yang) 殖設施裝備、產(chan) 品功能挖掘”等提出了西藏犛牛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思路和方法。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唐亞(ya) 偉(wei) 認為(wei) ,西藏自治區“十大”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工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基地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等項目中,青稞均在列;同時,青稞育種創新研究已構建起核心種質庫,青稞遺傳(chuan) 育種聯合創新團隊初具規模。這些都為(wei) 青稞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浙江大學副研究員李健認為(wei) ,新一代藏族青年開始自覺踐行社會(hui) 創業(ye) 的理念,積極創辦社會(hui) 企業(ye) ,有助於(yu) 促進東(dong) 西部之間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時促進了西藏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和能力的現代化、彌補了政府主導型發展的不足,並為(wei) 西藏青年一代充分發揮才能和個(ge) 人價(jia) 值提供了更廣闊舞台。

  西藏大學財經學院院長貢秋紮西認為(wei) ,人力資源依然是生產(chan) 或增長中最積極主動的因素。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教育目標任務全麵完成,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1年,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加快發展。量的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jue) ,當前緊要的問題是質的提升。

  四、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加快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讓廣大農(nong) 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讓農(nong) 村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是新時期一項重大任務。


日出時分拉魯濕地升騰起的薄霧。攝影:趙耀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丁賽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西藏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中心城市和農(nong) 牧區縣份之間表現突出。西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ti) 較低,應繼續關(guan) 注西藏縣域的不均衡程度,以經濟發展帶動縣域財政收入能力提升,並對縣域協調發展統籌考慮,力爭(zheng) 盡快實現縣域協調發展。

  甘肅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楊勇認為(wei) ,推動甘肅涉藏州縣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要把加強思想文化建設作為(wei) 先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主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wei) 著力重點,文旅融合作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重要支撐,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全國、全省經濟文化發展新格局。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瓊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西藏市場化就業(ye) 中非經濟因素影響力顯著下降,人力資本正成為(wei) 影響就業(ye) 包括就業(ye) 機會(hui) 獲得、薪酬回報的決(jue) 定性因素,因此,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培育西藏本地勞動力的市場參與(yu) 能力是關(guan) 鍵。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對提高西藏勞動力收入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時,數據分析顯示,吸納更多人口進入西藏工作和消費,也有利於(yu) 本地勞動力就業(ye) 和收入水平提高。

  西藏社科院農(nong) 經所副所長、研究員徐武達認為(wei) ,西藏全麵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要以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結構的有序開放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鄉(xiang) 村規劃管理體(ti) 係,推動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聯通化,建立健全人才和科技下鄉(xiang) 機製,促進城鄉(xiang) 金融體(ti) 係、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五、富民強邊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的獼猴桃種植基地 攝影:李元梅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大力實施強邊固邊、興(xing) 邊富民戰略,今天的西藏已全麵開啟邊境地區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雪域兒(er) 女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雲(yun) 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楊明洪認為(wei) ,西藏的現代化走的是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又因西藏地處喜馬拉雅地區,麵向南亞(ya) 、中亞(ya) ,為(wei) 這些地區尤其是喜馬拉雅地區中希望走現代化道路的國家和區域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西藏民族大學南亞(ya) 研究中心教授狄方耀認為(wei) ,西藏邊境地區具有線長麵廣、民族多樣、地理及周邊環境複雜等特點。而邊境鄉(xiang) 在自然環境、傳(chuan) 統文化、經濟水平、基礎設施等方麵存在差異,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施策的靈活政策,做好差異化的發展方案設計。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藏學室主任、研究員王劍鋒從(cong) 國際政治新格局層麵,對西藏邊境線存在的發展滯後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梳理了中央對西藏的興(xing) 邊富民政策,並結合實地調研,提出建設邊境小鎮等建議。

  延安大學講師徐寧認為(wei) ,西藏邊境地區旅遊資源富集,形成了中尼、中印等邊境旅遊目的地。通過區域視角研究邊境旅遊共同體(ti) 建設,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了基礎地理區位。(新利平台 記者/歐帆 周晶 李元梅 許娜)

(責編: 姚浩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