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效顯著
新利平台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堅持保護、傳(chuan) 承、利用並舉(ju) ,實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全麵加強文物、非遺等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研究,努力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日喀則市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成效顯著。
圖為(wei) 第二屆“桑珠孜有禮”·非遺藝術節 活動主辦方供圖
十年來,日喀則市不斷建立健全文化遺產(chan) 保護機製,從(cong) 市到縣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和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設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率先製定《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並通過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hui) 會(hui) 議批準公布實施。
十年來,日喀則市積極遴選出具有重要曆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jia) 值、亟需保護的項目進行申報,建立健全了四級名錄體(ti) 係。江孜卡墊編織技藝等4項手工技藝成功入選國家文旅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的第一批國家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截至目前,日喀則全市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口頭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項目1項3個(ge) 點(昂仁縣迥巴藏戲、仁布縣江嘎爾藏戲、南木林縣湘巴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名錄項目20項、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4名,自治區級75項、傳(chuan) 承人63名,市級143項、傳(chuan) 承人86名,縣級238餘(yu) 項。民間藏戲隊發展至86支、藝人1800餘(yu) 名。
圖為(wei) 藏香匠人演示傳(chuan) 統藏香製作技藝 攝影:賈華加
十年來,日喀則市持續組織選派非遺傳(chuan) 承人參加國家、西藏自治區舉(ju) 辦的非遺展示展銷及比賽活動,借助“藏博會(hui) ”“自然文化遺產(chan) 日”“珠峰文化旅遊節”等平台,積極宣傳(chuan) 和輸出非遺文化產(chan) 品。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4所學校成功創建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校園示範基地。目前,各級財政投入國家、自治區、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及傳(chuan) 承人補助經費3246.13萬(wan) 元,投入藏戲補助資金2111.5萬(wan) 元,完成了仁布江嘎爾藏戲、紮寺羌姆、旦嘎甲諧、拉孜藏刀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程,出版了《後藏風物》《藏戲之源、藝術天堂》DVD套集和《薩嘎甲諧》《定日洛諧》《強竿踏許》等成果套集,同時製作了《非遺寶庫》VR全景畫冊(ce) 。
據了解,日喀則市將進一步采取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加大對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知識等的宣傳(chuan) 力度,切實提高群眾(zhong) 知曉、關(guan) 心、參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製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才培養(yang) 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傳(chuan) 承人才培養(yang) 工作,建立非遺人才儲(chu) 備庫;加強非遺保護投入力度,為(wei)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日喀則貢獻文化力量。(新利平台 記者/賈華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日喀則:全麵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日喀則市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認真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采取新措施,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詳細] -
【小西圖評】西藏曆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賦能鄉村振興
6月11日是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西藏曆史文脈如何相接相融於現代生活? [詳細] -
【西藏觀察】文化“遺產”也是文化“財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多次強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