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讓沉寂的文物煥發新生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無論是距今1.5億(yi) 到1.6億(yi) 年前的恐龍化石,亦或以卡若文化為(wei) 原點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以及展示紅色曆史的西藏解放第一村崗托村……這裏可以見到豐(feng) 富多彩的不同時期曆史文化遺跡。
圖為(wei) 卡若遺址攝影:王茜
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副局長洛鬆曲紮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昌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昌都積極開展文物保護、考古調查、文物搶救修複與(yu) 合理利用等工作,讓沉寂的文物煥發新生,以史為(wei) 鑒、啟迪後人,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首先,我們(men) 要完成所轄區域內(nei) 所有基礎文物點的基礎調查工作,更加全麵地掌握好自己有多少家底。我很榮幸參加了全市的4次基礎性專(zhuan) 項調查工作。”洛鬆曲紮說。
圖為(wei) 洛鬆曲紮介紹卡若遺址出土文物攝影:王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近4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維修保護,投資額度大概已經達到了近5億(yi) 元,一大批具有重要曆史文化藝術價(jia) 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洛鬆曲紮說,“在這個(ge) 基礎之上,我們(men) 多方爭(zheng) 取資金對文物館藏單位及其安防消防等進行了改善,有效地保護了可移動文物。”
據洛鬆曲紮介紹,目前,昌都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從(cong) 原來的139處增加到678處,從(cong) 原來的可移動文物數量不清,到現在的35800件(套),所有的可移動文物的登記建檔工作完成,並得到了國家級先進集體(ti) 的榮譽稱號。
除了進行保護,還要做好展示和利用工作,才能讓沉寂的文物煥發新生,告訴我們(men) 曆史長河的真實故事。
洛鬆曲紮表示,“保護首先要做好什麽(me) 呢?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使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得到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審批,這樣,在後續的過程中,投入力度、文物保護力度才能更大地加強。”
截至2021年底,昌都市共有678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在全市豐(feng) 富的文物資源中,革命文物共51處,占全市7.5%。
圖為(wei) 卡若遺址公園複原場景攝影:王茜
洛鬆曲紮談到,西藏自古以來就是偉(wei) 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民族始終與(yu) 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這一點如何證明,文物發揮了很大作用。通過一件件實物、一件件文物、一個(ge) 個(ge) 遺址來展現出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以卡若遺址為(wei) 例,從(cong) 曆史學、人類學、生物學等研究都證明,漢藏等民族同祖同源。所出土的文物也證明了卡若遺址與(yu) 長江、黃河流域文化遺址在文化類型上存在廣泛而又密切的聯係。
“卡若遺址從(cong) 1977年發現之後,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我們(men) 建立了遺址公園,並根據卡若遺址的考古報告,按照三個(ge) 時間先後的順序進行了三組的場景複原,為(wei) 的是向後人更好地展示卡若遺址以及所蘊含的文化。”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數字化已經運用到各行各業(ye) 。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也是如此,洛鬆曲紮介紹道,為(wei) 了讓文物“潮”起來,昌都市投入近百萬(wan) 元的資金,搭建昌都博物館數字化展示平台,豐(feng) 富了館藏文物的展示形態,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了了解、探知文物的渠道,為(wei) 博物館從(cong) “請進來到走出去”提供了技術支撐。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無限魅力。讓文物“活”起來“講述”曆史,將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豐(feng) 厚曆史滋養(yang)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新利平台 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世事觀瀾】國寶走上春晚舞台,何以如此魅力④
將國寶搬上舞台,用文物講述文化,用文化展現文明,以一件漢代古墓出土文物為創作背景的春晚節目《錦繡》,用全新視角展示中華文化,把曆史故事講述得生動活潑又意蘊悠長。[詳細] -
用文物說話,讓曆史發聲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曆史文化的記憶。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締造了祖國悠久的曆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詳細] -
西藏日喀則:全麵夯實文物保護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日喀則市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認真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采取新措施,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