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四川壤塘非遺傳習所:民間傳統藝術煥新顏

發布時間:2020-01-14 11: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清晨的陽光從(cong) 四川阿壩州壤塘縣壤巴拉藏式陶藝傳(chuan) 習(xi) 所的玻璃窗傾(qing) 瀉進屋,為(wei) 室內(nei) 整齊擺放的藏陶製品鍍上一層暖暖的金色。製陶室內(nei) ,22歲的藏族小夥(huo) 索朗崩手持一把小刀,一鉤一劃中,一朵古樸的雪蓮躍然於(yu) 藏陶製成的酥油茶壺上。

 


藏族姑娘製作藏陶。安源 攝

  壤塘縣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之稱,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19項。和壤巴拉藏式陶藝傳(chuan) 習(xi) 所其餘(yu) 80多名同學一樣,索朗崩來自一個(ge) 壤塘普通農(nong) 牧民家庭。經過拉坯、修坯、燒製以及電子商務、藏漢文書(shu) 法、基礎繪畫的學習(xi) ,索朗崩已成為(wei) 壤塘縣首批“90後”藏陶非遺傳(chuan) 承人,作品遠銷日本、美國。

  “剛剛學製陶時我什麽(me) 都不會(hui) ,不是拉不成型就是到處掉陶泥,三個(ge) 月後才做成了第一件比較像樣的作品。”指著堆砌學員廢棄藏陶製品的陶盆,索朗崩說,壤巴拉藏陶的陶土取自陶藝傳(chuan) 習(xi) 所後山,用青稞染成黑色,學員初學階段每天需要製陶超過8個(ge) 小時,直到可以“信手拈來”。


藏族小夥(huo) 製作藏陶。安源 攝

  製陶室的陳列櫃上擺放著“慢、明、定、樂(le) ”四個(ge) 大字,這是壤巴拉藏式陶藝傳(chuan) 習(xi) 所所長求旺為(wei) 學員們(men) 留下的藏陶製作“秘訣”。索朗崩介紹,“慢”是指製陶不能求快,“明”要求學員真正明白自己的作品,“定”意味心不能浮躁,“樂(le) ”則是希望大家從(cong) 製作藏陶中尋找到真正的快樂(le) 。

  “但我們(men) 現在也有煩惱,就是如何讓有千年曆史的藏陶與(yu) 時俱進,在傳(chuan) 承中創新。”索朗崩介紹,他所雕刻的花紋正是在壤塘非遺傳(chuan) 習(xi) 所深圳基地習(xi) 得,今年冬天,不少藏陶老師、學員在壤巴拉藏式陶藝傳(chuan) 習(xi) 所的資助下前往日本、江西景德鎮、西安等地與(yu) 外地陶藝師交流、學習(xi) ,或許能尋找到這個(ge) “答案”。

  近年來,壤塘對散落民間的優(you) 秀文化進行挖掘、整理,成立藏戲、藏藥、梵音古樂(le) 、唐卡、石刻等非遺傳(chuan) 習(xi) 所47個(ge) ,許多逐漸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重新回到農(nong) 牧民身邊,煥發出新的活力。


大家做好的藏陶產(chan) 品。安源 攝

  在藏香製作傳(chuan) 習(xi) 所,藏族女孩麥莫正認真看著老師用開孔犛牛角擠製傳(chuan) 統藏香。“職高畢業(ye) 後我原本可以當老師,但是我還是回到家鄉(xiang) 學習(xi) 藏香,因為(wei) 我喜歡家鄉(xiang) 的花。”麥莫介紹,藏香會(hui) 用到高原杜鵑花、藏紅花、雪蓮花等幾十種鮮花、藥材,每到鮮花盛開的季節,都會(hui) 有一兩(liang) 百個(ge) 女孩一同采集鮮花、藥材。最近大家還開發了藏香的衍生品香包、掛件等,即將在壤塘縣集中展示銷售非遺產(chan) 品的“非遺超市”售賣。

  深冬不是藏茶的製作時節,但還未走近色瑪藏茶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就能聽到朗朗的讀書(shu) 聲。這是附近三個(ge) 鄉(xiang) 的學生放寒假後,在該傳(chuan) 習(xi) 所的老師和返鄉(xiang) 大學生幫助下,免費學習(xi) 漢文、藏文、英語和民間傳(chuan) 統藝術。為(wei) 了保證學生學習(xi) 環境,色瑪藏茶非遺傳(chuan) 習(xi) 所正在修建的房屋還停止了施工。


藏族姑娘們(men) 正在製作藏香。 安源 攝

  “房子不重要,學習(xi) 才重要,沒有文化房子修得再好也沒用。”藏茶非遺傳(chuan) 承人、色瑪藏茶非遺傳(chuan) 習(xi) 所所長俄燈說,雖然該傳(chuan) 習(xi) 所許多房屋還是板房,但大家決(jue) 定為(wei) 正在學習(xi) 的350多名學生提供免費的場地、午飯和書(shu) 本,因為(wei) 他們(men) 是這片土地的未來。

  目前壤塘有18個(ge) 非遺項目在上海、深圳等地成立傳(chuan) 習(xi) 基地,並與(yu) 故宮博物院簽訂唐卡複製研發合同。“傳(chuan) 承民間傳(chuan) 統藝術,就是傳(chuan) 承一筆筆閃耀的寶藏與(yu) 財富。”壤塘縣委副書(shu) 記達爾吉介紹,全縣已有3000餘(yu) 名農(nong) 牧民從(cong) 事非遺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通過學習(xi) 民間技藝,製作文化產(chan) 品,拓寬增收門路,讓文化不僅(jin) “富”涉藏州縣民眾(zhong) 的腦瓜子,更“富”錢袋子。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