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沒了,但我們還有一雙手!”——四川“9·5”瀘定地震災區見聞
8日,四川“9·5”瀘定地震救援進入第四天。連日來,記者奔走於(yu) 災區各個(ge) 安置點和救援現場,時時被普通人身上迸發出的人性光芒鼓舞和感染。
“家沒了,但我們(men) 還有一雙手!”7日中午,站在地震重災區石棉縣草科藏族鄉(xiang) 政府辦公樓前的空地上,已經兩(liang) 晚沒合眼的大田灣村村民李有琴正站在兩(liang) 口巨型大鍋前,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和救援隊伍張羅午飯,她一邊攪動紅燒肉鍋裏的大勺一邊對記者說。
9月7日,在石棉縣草科鄉(xiang) 政府,李有琴(左一)與(yu) 鄉(xiang) 親(qin) 一起備菜。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李有琴的家在距草科鄉(xiang) 政府20多分鍾步行路程的塔穀灣。這位能幹的大姐在場鎮上開著一家生意不錯的餐館。5日的地震震碎了餐館的玻璃,也震垮了她鄉(xiang) 下的房子,壓死了家裏十來頭豬、十多隻雞和看家護院的小狗。
地震發生時,李有琴正巧在縣城辦事,地震後草科鄉(xiang) 通訊中斷,她焦急等待了一夜後,6日淩晨5點,自告奮勇當起救援隊伍的向導,帶著救援隊伍徒步前往草科鄉(xiang) 。走了8個(ge) 小時,終於(yu) 抵達。
滿目瘡痍的家園讓她的淚水奪眶而出,但李有琴沒有留給自己太多時間去悲傷(shang) 。安頓好受傷(shang) 的父親(qin) 和母親(qin) 後,她和幾個(ge) 年輕人從(cong) 餐館裏搶出之前存下的食材,在鄉(xiang) 政府支起了大鍋,為(wei) 前來救援的隊伍燒起熱菜熱飯。
“這些救援隊員走了那麽(me) 遠的路,晚上隻能躺在壩子裏睡,我看得心疼!”她說。“國家派了這些隊伍來救援我們(men) ,我們(men) 不能就幹坐著,也要爭(zheng) 氣做點事情。”
這是9月8日拍攝的石棉縣機械誌願者搶險隊。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午飯時間,4歲的小不點兒(er) 雨靈正手捧碗筷,自己大口大口地吃著飯。她的爸爸文平在旁邊忙著搬運剛剛由直升機運來的物資。她的奶奶則在大鍋前不停地給救援人員添飯。“再來一勺,吃飽了才有力氣爬山。”老人不停地叮囑小夥(huo) 子們(men) 。
草科鄉(xiang) 政府附近的“神龍溫泉”安置點,幾位老人坐在一起聊著天。見到記者,立刻圍上來。“其實我們(men) 身體(ti) 都好,農(nong) 村人吃得苦,不要擔心,不要擔心。”79歲的老大爺雷光富連連說。他家的房子是20多年前蓋下的石頭房,在地震中完全垮塌。老人家裏還有5畝(mu) 地,種著藥材。“房子沒有了,地還在。隻要有雙手就不會(hui) 餓肚皮。”他說。
地震發生後,草科鄉(xiang) 交通中斷,物資無法第一時間運抵,鄉(xiang) 政府把僅(jin) 有的救災物資全部優(you) 先保障給了老人和孩子。
6日上午,記者在石棉縣新民鄉(xiang) 渡口跟隨搶險救災的民兵隊伍登上了一艘大渡河上的運砂船,前往王崗坪彝族藏族鄉(xiang) 。地震後這艘船承擔起運送救援力量和物資的重任。當天自發前來幫忙的群眾(zhong) 排成兩(liang) 排,不一會(hui) 兒(er) ,一箱箱物資就堆滿了甲板。
9月8日,石棉縣機械誌願者搶險隊隊員在通往草科鄉(xiang) 路上清理落石。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去指揮部嗎?”船一靠岸,一輛微型小麵包車裏探出一個(ge) 腦袋。司機名叫薑忠,55歲,是王崗坪鄉(xiang) 挖角村的村民。地震搖裂了他家的房子,一家四口當晚就睡在車裏。6日一早,得知水路有救援物資進來,他把老婆孩子安頓在安置點,開著車就來了這個(ge) 臨(lin) 時“碼頭”。忙碌一上午,已經忘了拉回往返了多少趟。“那麽(me) 多人都來幫我們(men) ,我們(men) 怎麽(me) 好意思自己閑著?”
連日來,從(cong) 新民鄉(xiang) 到王崗坪鄉(xiang) ,再到草科鄉(xiang) ……記者所到之處,見到無數與(yu) 專(zhuan) 業(ye) 救援隊伍並肩戰鬥的“鄉(xiang) 勇”。他們(men) 有的主動請戰,帶領消防救援人員挺進草科;他們(men) 有的勇當開路先鋒,義(yi) 無反顧奔向塌方點。
今年29歲的王繼剛是石棉縣的一名挖機駕駛員,地震後他第一時間參加了由3台挖機、3台裝載機和2台拖車組成的誌願者隊伍。9月6日,這支“敢死隊”迎著不斷的飛石,沿著S211省道從(cong) 新棉街道禮約村一直搶修到桃壩隧道。7日,他們(men) 繼續從(cong) 桃壩隧道往大崗山隧道開進。這段道路是塌方最為(wei) 嚴(yan) 重的路段之一。先期抵達的四川路橋的搶險隊挖機大小不夠,誌願者隊伍中的一台挖機立刻派上用場。當日,他們(men) 就靠這台挖機慢慢向前推進,6個(ge) 人輪流上機操作,人歇機不停,最終搶通了道路。
9月8日,王繼剛在幫清理道路落石的隊員觀察山上落石。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7日黃昏,經過各方力量密切配合,石棉縣通往草科鄉(xiang) 的道路終於(yu) 搶通,救援物資陸續進入。但是這支“敢死隊”絲(si) 毫不敢鬆懈,8日仍在盯守一處落石密集的路段,負責隨時清理。8日記者在大田隧道附近見到他們(men) 時,山坡上仍有落石滾下。一旦再次斷道,他們(men) 就會(hui) 立刻清運。
“不管多麽(me) 危險,我們(men) 也要保證道路暢通,守護自己的家園,是男人就得擔當。”他們(men) 的身後大渡河奔流,這群男人堅強得如石頭,如青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瀘定震區高校甘孜職業學院恢複線上教學
12日,位於四川瀘定地震災區的甘孜職業學院恢複線上教學,該校2021級900餘名學生與老師們在“雲端”相聚,開啟新學期第一課。[詳細] -
六勇士挺進海螺溝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
“9·5”瀘定地震發生後,四川省冶勘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緊急派出兩批共24人攜帶無人機等設備,第一時間趕赴瀘定地震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詳細] -
照片背後的故事丨除了“汶川哥哥”,我們在瀘定地震災區還看到……
9月5日中午,一陣急促的地震警報拉響,我下意識地趕緊跑下樓,緊接著聽說瀘定地震了。第一批去前方的分社記者即刻出發,我也時刻準備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