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醫生”把脈高寒濕地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高寒濕地綜合觀測場內(nei) ,工作人員正在下載數據。
南京大學張玉霞博士和研究團隊在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開展昆蟲研究。本版圖片均由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李強 攝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nei) 的牧草種質資源圃。
科考點位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科考任務
開展多種科研觀測工作,對高寒濕地生態係統“把脈問診”
在海拔3600多米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瓦切鎮北部,“紅軍(jun) 過草地紀念碑”屹立在日幹喬(qiao) 大沼澤。遠遠望去,空曠無垠的沼澤地,青草和藍天自成一體(ti)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綜合觀測場的設施隱約可見。
若爾蓋站站長助理胡健,正帶著技術人員在規劃觀測樣地。野外觀測儀(yi) 器設備安裝後,將用於(yu) 長期監測高寒濕地生態係統的自然演變和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常年淹水的濕地觀測場在今年呈現出比較幹旱的狀態,今年就可以作為(wei) 一個(ge) 極端事件年份。”
若爾蓋站是2021年獲批的國家級野外觀測站,今年7月正式揭牌。由西南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簡稱“地理所”)和四川大學共同建設。
野外台站,就像是安裝在大地上的“聽診器”,野外站的科研人員就是“高原醫生”,把脈著生態係統的變化。每年5至10月,是若爾蓋濕地植物的生長季,也是野外科考的最佳時期,高峰時期,若爾蓋站有200多人同時在此開展多種科研觀測工作。
近日,記者跟隨這群“高原醫生”一起對高寒濕地生態係統“把脈問診”。
研究牧草
在保護草場的情況下讓犛牛吃得好長得好
午後的清風拂過,牧草像海浪隨風律動。從(cong) 空中俯瞰若爾蓋站的牧草種質資源圃,100多畝(mu) 的資源圃被分成了若幹區塊,顏色深淺不一。因為(wei) 每個(ge) 區塊內(nei) 種植的牧草種類不同,其顏色、高矮、形狀、產(chan) 量各異。
這裏可以稱得上是青藏高原牧草的“活態博物館”,據若爾蓋站辦公室主任汪輝介紹,青藏高原的植物資源非常豐(feng) 富,占到全國植物資源的三分之一,其中有飼用價(jia) 值的植物有3000種左右。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周青平團隊走過青藏高原各大典型區域,帶回了4000餘(yu) 份牧草種質資源。其中,這裏就種植了800餘(yu) 份,包括披堿草屬、羊茅屬、早熟禾屬等22個(ge) 屬牧草野生種質資源。
團隊的研究生們(men) 正在采集樣本,開展牧草種質資源評價(jia) 工作。老芒麥等牧草生物量大、營養(yang) 豐(feng) 富,在這裏長勢好,拉直起來超過1.3米。取樣時,用樣方框放在牧草根部,統計樣方框中的枝條數量,了解其分蘖能力。取樣後,放入烘箱中烘幹,稱重以測定其幹草產(chan) 量。此外,他們(men) 還要重點關(guan) 注各牧草資源的葉莖比、穗長、株高、種子產(chan) 量等形態特征和生產(chan) 性能。
這裏是國內(nei) 高寒地區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草種質資源圃。他們(men) 以選育高產(chan) 、優(you) 質、早熟的青藏高原適生牧草新品種為(wei) 目標,開展優(you) 良牧草種質資源收集、鑒定、保護、評價(jia) 及創新利用工作,從(cong) 資源到品種,從(cong) 常規技術到高新技術,不斷在牧草育種理論與(yu) 技術方法、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高效培育等方麵實現突破。
通過國家牧草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和若爾蓋站的項目支持,周青平團隊基於(yu) 這片牧草種質資源圃,培育了老芒麥、中華羊茅、燕麥等新品種。周青平團隊培育的品種是目前青藏高原用種的主導品種,推廣效果很好,推廣麵積大,為(wei) 青藏高原生態草牧業(ye) 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
除了研究讓牛羊吃什麽(me) ,西南民族大學副研究員澤讓東(dong) 科還在研究讓犛牛在哪兒(er) 吃,吃多少,怎麽(me) 在保護草場的情況下讓犛牛長得更好。
身形高大的澤讓東(dong) 科就是紅原本地人,在這裏,他搭建起了犛牛放牧補飼試驗平台。所謂補飼,是指除了天然放牧外,每天早晚定時給犛牛補喂飼料。
犛牛是青藏高原上的珍貴物種,全世界現有犛牛1760餘(yu) 萬(wan) 頭,四川的犛牛數量達到百萬(wan) 數量級。過去幾十年,青藏高原一直是傳(chuan) 統放牧。重度放牧引起草場退化,近年來各地紛紛推廣補飼或舍飼,以降低草場放牧強度。
“我們(men) 常識上認為(wei) 夏季補飼可以提高草地的生產(chan) 力,但沒有量化的對照研究支撐,因此我們(men) 建立了重度放牧、補飼(輕度放牧)、不放牧的對照試驗平台,研究夏季補飼對草地生態係統的影響,目的是實現草畜平衡,提高草地的生產(chan) 力。”澤讓東(dong) 科說。
每年5月到9月底是草場的生長季。團隊通過對植物多樣性、生物量、群落變化,以及昆蟲節肢動物、土壤等的觀測,對三類草場的生產(chan) 力進行對比。
經過四年的研究,他們(men) 初步發現,補飼情況下的草場生物量多於(yu) 傳(chuan) 統重度放牧,其中犛牛喜食的禾本科和梭草類比例在上升,補飼更利於(yu) 犛牛養(yang) 殖業(ye) 的發展。
研究昆蟲
造了全球最大的開頂增溫裝置
若爾蓋站基地身後,蜿蜒的白河靜靜流淌。河畔一側(ce) ,草地上矗立著6個(ge) 2.5米高的開頂式增溫箱。
這是全球最大的開頂增溫裝置,長、寬各15米,單個(ge) 麵積達到225平方米,箱內(nei) 就是一個(ge) 獨立的生態係統。其中,3個(ge) 周圍以8毫米厚鋼化玻璃,作為(wei) 增溫處理;3個(ge) 僅(jin) 圍鐵絲(si) 網作為(wei) 對照。每個(ge) 開頂箱內(nei) 隱匿在草叢(cong) 中的記錄儀(yi) ,每60分鍾記錄一次地上的30厘米、地表、地下5厘米和地下10厘米的溫濕度。
箱內(nei) ,南京大學的博士後胡小麗(li) 和博士生張玉霞“全副武裝”,帽子、防曬麵罩、防曬臂套穿戴整齊,手持捕蟲網,按照“田”字形路線行走,揮動手臂掃網捕蟲。沫蟬類、實蠅類、食蚜蠅類、葉蜂類、盲蝽類、螟蛾類、大蚊類、虻類等主要昆蟲類群都是她們(men) 捕捉的對象。
別看隻是個(ge) 簡單的動作,每個(ge) 箱內(nei) 要掃96下,每一個(ge) 動作要盡可能保持幅度和力度相同,同時還要減少對植物群落的幹擾。
掃網還要盡可能選擇較為(wei) 晴朗、無風的天氣,在每天的10點到16點進行,這是昆蟲活動最活躍的時段。掃網結束,她們(men) 要統計當中的昆蟲種類和數目,晝夜輪番觀測其大小、體(ti) 溫,觀察其行為(wei) ,結束後放回。
全球變暖已經是不爭(zheng) 的事實,也正深刻影響著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此前有關(guan) 全球變暖對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方麵,很少從(cong) 群落水平探討動物對溫度升高的響應過程,特別是缺少利用控製實驗的研究。
2014年,南京大學教授孫書(shu) 存團隊牽頭在紅原縣境內(nei) 麵積約20公頃的均質樣地內(nei) ,建成了6個(ge) 這樣的大型開頂箱,開展動植物關(guan) 係與(yu) 全球變化生物學研究。
第三年,還是博士生的胡小麗(li) 來到這裏,開始了全球變暖對動植物及其關(guan) 係影響的研究,每年要在這裏待上好幾個(ge) 月,進行采樣和實驗。
分析經年積累的觀測數據,她有一些有趣的發現。“大家普遍認為(wei) 全球變化背景下,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會(hui) 減少,但從(cong) 我們(men) 的研究來看,變化不是這麽(me) 簡單。”胡小麗(li) 說,“研究發現,增溫對不同類群數量影響不同。比如,增溫顯著提高了沫蟬類、盲蝽類的數量,卻顯著降低了螟蛾類、大蚊類的數量。總體(ti) 來講,植物、昆蟲的多樣性在下降。”
此外,隨著氣候變暖,蟲子並不會(hui) “被動等死”,它們(men) 也在主動適應。“比如我們(men) 會(hui) 擔心蟲子減少了,以蟲子為(wei) 食的蜘蛛就會(hui) 受到限製。而事實上,蜘蛛會(hui) 通過調節自己的捕食行為(wei) 逐漸適應增溫誘導的新的資源環境。可能過去傾(qing) 向於(yu) 取食大蟲子的蜘蛛,因為(wei) 大蟲子數量的減少,轉而取食小蟲子。”
胡小麗(li) 說,幾十上百種動植物構成的複雜食物網,其本身還會(hui) 發生什麽(me) 變化,還能不能穩定存續,還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
研究土和葉
模擬未來氣候變化
烈日下,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員田大栓正和學生一起為(wei) 植物葉片“做體(ti) 檢”。他小心翼翼地將樣地裏一株草的葉片放進便攜式光合儀(yi) 前端的葉室,屏幕上實時出現它的光合速率、蒸騰速率等指標。
這是若爾蓋站的高寒草甸與(yu) 全球變化試驗平台。它由西南民族大學和中科院地理所共建。在這裏,草原被分成了若幹樣地,有的地表上架設了鋼架,懸掛著輻射紅外線的燈管,實現對地表約1.5度—2.5度的增溫,模擬未來氣候變暖的場景。有的地表上架設了一係列的遮雨棚,改變樣方內(nei) 接收的降雨量,來研究生態係統裏的植物、微生物的各個(ge) 過程對降雨量改變的響應。
為(wei) 何要做這些工作,還得從(cong) 全球變化說起。持續加劇的全球變化,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氣候變暖、降雨格局改變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著,影響著生態係統碳循環的各個(ge) 過程以及碳匯的能力。而青藏高原是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這裏具有較高的氣候敏感性,同時其本身也是影響全球碳匯功能的重要地區。
為(wei) 了研究高寒濕地生態係統碳匯能力對全球變化如何響應,2014年,若爾蓋站站長、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牛書(shu) 麗(li) 團隊,在這裏建立了一係列的模擬氣候變化的控製實驗。
這是一場精密的探索。他們(men) 就像醫生,拿著“聽診器”,捕捉生態係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對各個(ge) 碳循環過程及其精細組分,他們(men) 都進行了連續監測。采集的數據細化到了植物呼出多少二氧化碳,土壤中微生物呼出多少二氧化碳等;這些二氧化碳進入土壤後有多少會(hui) 被固持,以什麽(me) 樣的形式存在,如何穩定持久地固持。回答這些問題,對於(yu) 研究全球變化背景下高寒草甸生態係統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yi) 。
牛書(shu) 麗(li) 團隊的研究發現,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若爾蓋高寒草甸生態係統的淨碳吸收具有很大的變異性,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釋放的變異也較大。預計在將來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高寒草甸生態係統的碳匯能力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結合全球大數據,發現生態係統碳收支響應全球變暖的方向和幅度會(hui) 受到背景環境水分條件的影響。氣候變暖普遍會(hui) 降低幹旱地區的生態係統淨碳吸收能力,但是在濕潤地區的影響卻表現為(wei) 促進作用,這些初步研究結果還有待於(yu) 將來研究進一步證實。
牛書(shu) 麗(li) 說,目前生態係統響應全球變化的規律和機理等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深入研究。
距若爾蓋站半小時車程的瓦切鎮日幹喬(qiao) 大沼澤高寒濕地綜合觀測場,中科院地理所助理研究員潘軍(jun) 曉正帶著學生安裝新的“聽診器”。
這是一個(ge) 組合了多種增溫方式的實驗場。實驗處理分別是空白對照、地上增溫、地下土壤全剖麵增溫、生態係統增溫,每個(ge) 處理4個(ge) 重複。每個(ge) 處理為(wei) 3米直徑的圓形樣方。地上增溫采用紅外輻射器加熱,通過鋼架固定懸掛輻射紅外線的燈管進行自上而下的加熱;地下土壤全剖麵增溫采用垂直埋入0—100厘米的20根等距加熱電纜,並結合水平埋在表層10厘米深度的兩(liang) 圈加熱電纜對表層0—10厘米土壤補充增溫,預計增溫是2攝氏度。
“我們(men) 對地下水位、土壤溫濕度、溫室氣體(ti) 、植物物候期等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可以實時傳(chuan) 輸到北京,在室內(nei) 進行觀察和數據分析,大大縮短了野外工作時間,提高了科研效率。”潘軍(jun) 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揭牌
四川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於近日揭牌,四川再添一重要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詳細] -
從提出創建到創建方案獲批的32個月——若爾蓋國家公園是如何“成型”的?
從2019年9月提出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到2022年5月獲批,曆時32個月。這段曆程裏,若爾蓋國家公園從四川一省創建,轉變為攜手甘肅共同創建,再到如今方案獲批,其中經曆了怎樣的過程?[詳細] -
走進若爾蓋濕地:黃河上遊生態保護文章這樣做!
“若爾蓋濕地是黑頸鶴東部種群最重要的繁殖地,也是大量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一旦被破壞,鳥類遷徙途中就沒有休息和補充食物的地方了。”索郎奪爾基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