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三十載治沙綠染荒原
資料圖為(wei) 青海省海南州黃沙頭沙漠治理現場。 馬銘言 攝
“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沙磧裏本無春。”唐代邊塞詩人柳中庸的《涼州曲》,堪稱對青海空曠、荒涼、酷寒氣候的真實寫(xie) 照。
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黃河上遊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終年幹旱少雨、氣候寒冷、沙塵較大。該州貴南縣曾常年被風沙裹挾,當地人稱“一張嘴就能吐出沙子味道”。
上世紀七十年代,貴南縣黃沙頭沙漠每年以5米至15米的速度擴展蔓延,每年有3000多畝(mu) 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沙逼人退”不少農(nong) 牧民舉(ju) 家搬遷。
資料圖為(wei) 青海省海南州黃沙頭沙漠治理現場。馬銘言 攝
從(cong) 1996年開始,貴南縣幹部、農(nong) 牧民、軍(jun) 人自備糧草、風餐露宿,在沙漠區域開始萬(wan) 畝(mu) 造林。
時任黃沙頭防沙治沙項目負責人的蔣誌雲(yun) 回憶,4月中旬開始種樹,大家帶上帳篷、炊具,在沙漠裏住一個(ge) 月。“人、馬、騾子、犛牛將樹苗送進沙漠腹地,刮大風時,做飯不敢揭鍋,一揭裏麵全是沙子。”他說。
按照“外圍封育、邊緣治理”的思路,貴南縣對外圍荒漠區實行封禁保護,沿邊流沙區實施工程治沙,連片營造防風阻沙林帶。同時不斷提高種植技術,從(cong) 1996年單一的楊柳插杆,到2007年喬(qiao) 灌草相結合,後又選擇水稻草固沙,增加雨季直播和容器育苗等。
據悉,20多年來,貴南縣累計投資超14.5億(yi) 元,共治理沙漠化麵積178.9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的2.6%增加到現在的14.94%。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貴南縣自然資源局局長索貝表示,多年來,該縣持之以恒動員全民植綠護綠,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步修複,有效遏製黃河流域貴南段的水土流失。
同樣飽經風沙之苦的,還有海南州共和縣沙珠玉鄉(xiang) 。該鄉(xiang) 境內(nei) 是廣闊的幹旱荒漠草原,間有大片沙漠。
“小時候為(wei) 了躲沙子,上學要包著頭巾,把臉遮得嚴(yan) 嚴(yan) 實實的,隻露兩(liang) 個(ge) 眼睛縫看路。”共和縣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久買(mai) 回憶。
由於(yu) 環境惡劣,沙珠玉鄉(xiang) 一度積貧積弱,經過多年與(yu) 風沙抗爭(zheng) ,村民們(men) 在全鄉(xiang) 建成喬(qiao) 木林帶297條、灌木林帶34條,形成較為(wei) 完備的農(nong) 田防護林網和灌溉渠係。
資料圖為(wei) 青海省海南州黃沙頭沙漠治理現場。馬銘言 攝
如今,沙珠玉鄉(xiang) 一座座矮小山坡被修繕成肥沃農(nong) 田,田埂上白楊樹挺立,仿佛防風固沙的哨兵。村民們(men) 種植小麥、蠶豆、枸杞,養(yang) 殖生豬,吃上“生態飯”。
據悉,每年為(wei) 期三月的枸杞采摘季中,該鄉(xiang) 1500多名村民參與(yu) 田間管理、采摘、加工等,平均每人能掙1萬(wan) 多元。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一天能摘30多斤。”下卡力崗村村民才桑卓瑪說,騎電動車來上班隻要15分鍾,既能工作又能照看家人。
驅車駛入該鄉(xiang) 治沙試驗區,近十米高的烏(wu) 柳、沙柳和水沙棘穿插在油菜花、小麥田間掠窗而過,宛如奔跑在風景區的移動靶標。近看,每一塊標牌上都記錄著土地類型、治理年代、造林樹種、造林麵積等治沙信息。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海南州境內(nei)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亦在不斷增加。僅(jin) 共和縣的山澗草叢(cong) 中,就棲息著馬鹿、麝香、猞猁等13種國家級或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沿著高速進入該州,路邊草原牛羊成群,悠閑散步,構成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黃龍”伏貴地 沙退綠洲來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各族人民,通過持續地實踐探索,曆經2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有效保障了黃河上遊生態安全。[詳細] -
龍羊峽北岸的“綠色奇跡”
-
綠色海南,描繪生態大美
“冬季雖然天氣冷,但蔚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豐富的植物仍吸引著我們到戶外鍛煉。”正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晨練的張麗麗說。 [詳細] -
綠意,在黃沙中浸染
陶銳是貴德人,2017年,他到貴南縣參加工作。貴德縣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來了貴南,他才知道這裏與自己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家鄉比較起來,是有多麽的不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