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同仁追憶萬瑪才旦:中國電影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導演

發布時間:2023-06-28 15:3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同仁追憶萬(wan) 瑪才旦:中國電影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導演
萬(wan) 瑪才旦兩(liang) 部作品——《草原》與(yu) 《老狗》的展映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萬(wan) 瑪才旦將電影視作一種文化傳(chuan) 遞,他向世界傳(chuan) 遞了中國和藏地的文化,中國電影應出現更多像他這樣具有國際視野的導演。”中國電影基金會(hui) 理事長、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丕民追憶萬(wan) 瑪才旦時說。

  萬(wan) 瑪才旦是中國藏族著名導演、作家,曾執導《靜靜的嘛呢石》《塔洛》《撞死了一隻羊》等獨具藏地風格的電影佳作,被譽為(wei) “中國百年影史藏族母語電影的開創者”。

  5月8日,萬(wan) 瑪才旦因急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3周歲。6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承辦的“故事隻講了一半——萬(wan) 瑪才旦與(yu) 電影史”追思會(hui) 暨作品研討會(hui) 在浙江杭州舉(ju) 行。

萬(wan) 瑪才旦追思會(hui) 暨作品研討會(hui) 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萬(wan) 瑪才旦追思會(hui) 暨作品研討會(hui) 現場。中國美術學院供圖

  參加活動的電影專(zhuan) 家、學者許多都與(yu) 萬(wan) 瑪才旦有過交往。張丕民回憶,與(yu) 青年時期的萬(wan) 瑪才旦相識之初,就被他對西藏這片土地和電影的熱愛所打動。

  他認為(wei) ,萬(wan) 瑪才旦是中國少而可貴的創作者。新一代從(cong) 事電影創作的青年人應向萬(wan) 瑪才旦學習(xi) ,努力將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遞至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遞中國聲音,使中國電影在世界上占據更大的市場。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認為(wei) ,萬(wan) 瑪才旦的作品在呈現藏地民族文化時拒絕風光化、奇觀化、消費化,具有紀實風格,但同時也寬厚豁達,是對藏地文化的世俗化和祛魅化。“他的電影既是民族的,更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除了導演、作家的身份,萬(wan) 瑪才旦於(yu) 三年前結緣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在編教授、博導。他曾不止一次表達過:“這是一份光榮和珍貴的工作。教學使我保持年輕的心態,讓創作充滿活力。我這幾年的一個(ge) 願望就是將自己的所學所想以及經驗傳(chuan) 授給更多年輕的創作者,看到他們(men) 逐漸成長。”

  “中國美術學院百年,大師名家是最耀眼的風景,萬(wan) 瑪才旦是其中之一。”中國美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金一斌提到,萬(wan) 瑪才旦是該校所尊崇的“哲匠”。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談及自己在去年藝術創作研討會(hui) 上與(yu) 萬(wan) 瑪才旦探討了關(guan) 於(yu) “死”的命題。對方提到了著名思想家阿倫(lun) 特的一句話:“時間的遺產(chan) 沒有任何遺言”,因為(wei) 時間的遺產(chan) 不是曆史,不成故事,隻是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萬(wan) 瑪才旦曾出版過一本小說集叫《故事隻講了一半》。這樣的書(shu) 名似乎一語成讖,他熱愛的電影故事也隻講了一半。高世名說,“故事隻講了一半”,是他命運的箴言,更是他敘事的本質。

  現場,萬(wan) 瑪才旦兒(er) 子、青年導演久美成列分享了與(yu) 父親(qin) 的諸多電影往事,談及父親(qin) 對於(yu) 自己及一批藏族電影製作人的影響時,他表示,父親(qin) 對故鄉(xiang) 的思考和熱愛,將長存於(yu) 所有創作中,並在更廣闊的土地上傳(chuan) 承,生生不息。父親(qin) 的創作道路,在他心中還遠沒有結束,不僅(jin) 因為(wei) 那些未完成的電影、劇本、小說,還因父親(qin) 燈塔般的光芒依舊照耀著無數後來者。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