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開往川西北高原的“超級地鐵”

發布時間:2023-11-29 15:55: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岷江河穀,風帶喜聲。11月28日,中國最大羌族聚居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開通動車,人們(men) 以藏羌風情載歌載舞,彼此歡慶。至此川青鐵路成都至鎮江關(guan) 段,經過12年建設,首次貫通運行。

  銀白色的動車風馳電掣,穿雲(yun) 破霧,如長龍一頭紮進山間。這更像是一條穿越曆史而來,從(cong) 特大城市開往川西北高原的“超級地鐵”!

  隻有深深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才能讀懂這條古道上的詩,嚐出那些酒水裏的甜。且伴隨岷山的風雪和月光,細聽分說。

  羌管悠悠 古道年月

  真是期盼了無數的年月啊!

  “九天開出一成都。”從(cong) 成都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河穀上溯,經鬆潘、若爾蓋過黃河,經甘肅南部抵達青海西寧——這是中國最古老的交通線之一。茂縣史誌編纂中心原主任潘茂筆說,這一線路又被稱為(wei) 茶馬古道鬆茂古路,自古是民族交流、物資流通的重要走廊,南端連接南方絲(si) 綢之路重鎮成都,北端連接河西走廊。

  古道青石,長風浩蕩——遠古大禹傳(chuan) 說在此起源;營盤山遺址上承黃河上遊馬家窯的風采,下啟成都平原三星堆的繁榮;牧人晚歸著牛羊,行旅投宿著商機,黃龍、九寨溝裏,蕩漾起空若無依的水色,雪寶頂、達古冰川上,寂寞了終年不化的春秋。

  濁酒一杯家萬(wan) 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千百年來,白雲(yun) 舒卷,史冊(ce) 更迭,藏羌部落遷徙到了岷江河穀範圍,古老的羌族開始被稱為(wei) 雲(yun) 朵上的民族。

  到了近代,古道依然是峭壁間的狹窄棧道,是激流上的過河溜索。1935年,紅軍(jun) 長征至此全靠雙腳跋涉翻雪山過草地,《阿壩州交通誌》記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茫茫阿壩大地竟沒有一寸公路。

  70多年來,黨(dang) 和政府致力於(yu) 川西北高原的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公路裏程達1.56萬(wan) 公裏,開通航線11條,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條條高速公路加速建成,川青鐵路更實現了“零”的突破。

  首趟動車的藏族列車長用青初出生於(yu) 1997年,來自壤塘大草原。她記得第一次聽說家鄉(xiang) 要修鐵路時,自己還在讀初中。

  “交通發展受製於(yu) 特殊地形啊!原來的路是在狹窄河穀中,單一線路,有時候碰上泥石流,堵車幾天幾夜。”用青初說,“汶川大地震時,阿壩州與(yu) 外界隻有兩(liang) 三條路相連,路斷後好多地方成為(wei) 孤島,不得不迂回千裏,翻過夾金山從(cong) 雅安寶興(xing) 繞出來。媒體(ti) 報道最多的就是如何搶通生命線。”

  那時候的酒,常被旅客在堵車時間飲下,品不出滋味。

  草色青青 生態責任

  隨著中國工程建設能力與(yu) 日俱增,一個(ge) 大膽的布局被提上日程:修建四川成都經阿壩、甘肅南部至青海西寧的鐵路。

  這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蘭(lan) 州、西寧至廣州通道的組成部分,跨過黃河、岷江和青藏高原東(dong) 麓,將西北的蘭(lan) 西城市群和西南的成渝地區相連。正線全長約836公裏,設計時速200公裏,為(wei) 國家I級雙線鐵路。線路選擇上,與(yu) 茶馬古道鬆茂古路大體(ti) 重合。

  “這裏是岷山大熊貓和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共同家園,九寨溝、黃龍等景區近在咫尺,生態保護成為(wei) 建設的首要目標。”設計方中鐵二院該段項目負責人穆亞(ya) 林說,通過主動繞避、深埋隧道等方案,把鐵路施工和運營對地表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為(wei) 給大熊貓“相親(qin) 走廊”土地嶺廊道讓路,設計線路被“掰彎”,增加了20%的建設量,土地嶺之下的榴桐寨隧道埋深甚至達到1000多米,以使列車與(yu) 地表互不影響。

  “鐵路進山後是約130公裏的隧道群,山腹裏穿行的感受就像坐地鐵。隧道內(nei) 動車時速170公裏,海拔每秒向上爬升1米,像坐超長的電梯。”在用青初的帶領下,中國鐵路成都局川青鐵路藏族“格桑花”乘務班組為(wei) 旅客送去周到服務。旅客們(men) 在體(ti) 驗“超級地鐵”的同時,頭頂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許一隻大熊貓正悠哉悠哉地滾過。

  為(wei) 消納隧道挖掘形成的洞渣,建設者努力將其資源化再利用。在茂縣疊溪古鎮,利用38萬(wan) 立方米洞渣,建成了紀念“蠶陵重鎮”的蠶陵廣場;高川、躍龍門隧道群,共利用了160萬(wan) 立方米洞渣。這些都大大減輕了棄渣場的環境負擔。

  為(wei) 進一步減輕運營對生態的影響,鐵路部門不斷對沿線功能進行優(you) 化,歸並減少了貨運站,一條更為(wei) 寧靜、更為(wei) 生態的鐵路,悄然與(yu) 自然為(wei) 伴。

  車至龍門山南側(ce) 的德陽綿竹,旅客們(men) 停留駐足,那一杯劍南的春色,想來足以沁人心脾。

  赤心烈烈 科技創新

  川青鐵路要從(cong) 海拔500米的三星堆站攀升至近3000米的黃龍九寨站,遭遇的建設挑戰前所未有。

  從(cong) 空中俯瞰,線路需穿過龍門山、岷山、西秦嶺等山脈,跨越涪江、岷江、嘉陵江三大水係,其中有曾發生過8.0級汶川大地震的龍門山斷裂帶,複雜地質、高地溫、高突湧水、高有毒氣體(ti) ……攔路虎輪番襲來:

  在躍龍門隧道,掌子麵氣溫最高48攝氏度,站10分鍾就渾身汗濕,有的建設者長出連背的濕疹,每天120噸冰,不停往掌子麵送;在榴桐寨隧道,因為(wei) 洞群效應,已固化的橢圓形隧洞一夜之間變成正圓形,又得重頭來。“簡直是豆腐裏打洞!”中鐵十二局參建項目負責人王誌剛感慨。

  為(wei) 打掉工程建設路上的攔路虎,中國工程院、西南交大、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科研院校、參建單位協同攻關(guan)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主持的相關(guan) 工法,能夠提前揭示未開鑿岩石內(nei) 的水壓環境,經過躍龍門隧道的實踐,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榮獲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對高地溫和高有毒有害氣體(ti) ,在多方研究下,建設者對礦山通風設備“反其道而行之”,改抽風為(wei) 送風,設計出主風路、分支風道,以3.4米半徑的主風機大力灌送新風,從(cong) 結構上改變了隧道空氣環境。創造性提出“以風定產(chan) ”,有多少新風,定多少掘進量,將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貫穿在施工建設之中。

  人生能有多少個(ge) 十二年可以奉獻!慶功烈酒,半是驅寒,半是思鄉(xiang) 。

  果香陣陣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當鐵路隧道還在掘進中,就已為(wei) 沿線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茂縣縣城旁,個(ge) 大飄香的“大羌脆”蘋果就像串在枝頭上的糖葫蘆,這是九頂山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的豐(feng) 收景象。負責人張偉(wei) 全介紹,他們(men) 看好茂縣的發展前景,流轉了200畝(mu) 土地用於(yu) 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推動農(nong) 旅結合。

  “茂縣融入成都的一小時生活圈,給周末經濟製造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冬天可以滑雪,夏天可以避暑,一年四季可以仰望星空。”張偉(wei) 全說。而在海拔2503米的鬆潘縣鎮江關(guan) 鎮,當地正謀劃著擴大特色雪山梨的種植規模。

  回族姑娘蘭(lan) 夢雨是回到茂縣發展的大學生,她坦言,如果沒有動車的預期,她很難下定決(jue) 心回家就業(ye) 。“畢竟交通是發展的第一要素,動車通了,各類人才將會(hui) 更多地進入山裏,改變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頭腦。”蘭(lan) 夢雨說,如今她從(cong) 事人社工作,越發感受到,各種發展要素正在向茂縣聚集。

  不久的將來,川青鐵路將修至海拔2977米的黃龍九寨站和海拔3156米的黃勝關(guan) 站,從(cong) 成都到九寨溝黃龍等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將實現動車直達,這必將推動川西北高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jun) 過後盡開顏。壯懷的美酒,期待著更美的功業(ye) !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