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資訊

“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多吉占堆 邊巴次仁 王沁鷗 發布時間:2020-05-18 08:39:00來源: 新華社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棲息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鳥(5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48歲的拉巴次仁人稱“犛司令”,全稱“犛牛司令”。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8年的他,有幾年在登山季為(wei) 登山隊聯係當地犛牛隊運輸物資,因此得名“犛司令”。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2)“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棲息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岩羊(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上珠峰全靠犛牛運輸物資,“犛司令”也有著犛牛一樣的好腳力。他現在是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日管理分局珠峰大本營管理站的站長,日常工作是在珠峰地區巡邏,保護野生動物,監督當地村民遵守垃圾管理、濕地保護等環保規定。巡邏路線上常遇到車走不了的陡峭砂石坡,體(ti) 格壯碩的“犛司令”三兩(liang) 步就爬上去了。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3)“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拉巴次仁駕駛巡護車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巡邏(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冬天,珠峰登山大本營的雪能有膝蓋深,車走不了我們(men) 就徒步去。”他說,自己最長的徒步紀錄是8小時,是在位於(yu) 珠峰東(dong) 坡的絨轄溝。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4)“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沙棘林和濕地(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犛司令”的老家在西藏日喀則市城區內(nei) ,卻因為(wei) 自己“太喜歡動物”,所以跑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珠峰山區工作。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5)“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沙棘林和濕地(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20世紀90年代初,他還與(yu) 偷獵分子麵對麵過。“那時候大家沒什麽(me) 環保意識。”“犛司令”說,有的人覺得野生動物就跟自家牲畜一樣,看到就能殺了吃,或者販賣皮毛,所以那時“動物見人都躲著走”。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6)“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村莊與(yu) 濕地(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1994年,珠峰保護區升級成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覆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ge) 縣,總麵積近3.4萬(wan) 平方公裏。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7)“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棲息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岩羊(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之後,“犛司令”走村串戶向珠峰腳下的村民講解什麽(me) 是國家級保護動物,濫殺保護動物會(hui) 受到什麽(me) 懲罰,野生動物少了對生態係統有什麽(me) 破壞等。

   漸漸地,情況有了改變。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8)“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棲息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岩羊(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10多年前,我在珠峰大本營見到過一次雪豹。”他說。後來,西藏珠峰雪豹保護中心在保護區內(nei) 設置的紅外相機也幾次拍到雪豹,“犛司令”看著高興(xing) :“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我原來還懷疑已經滅絕,現在不擔心了。”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9)“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正在巡邏(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其它動物的數量也增多了。”他說,每次巡邏他都會(hui) 按保護區的規定,把所見動物數量和分布情況悉心整理成表格,也在心中漸漸形成了一份珠峰地區野生動物的分布圖:藏野驢在加措鄉(xiang) 、崗嘎鎮和克瑪鄉(xiang) 比較多;曲當鄉(xiang) 、絨轄鄉(xiang) 海拔低,能見到獼猴。“岩羊嘛,到處都很多。”他說,在珠峰登山大本營附近還有一頭“相熟”的岩羊朋友,它的角很特別,一眼就能認出,有時還會(hui) 跟它打招呼,巡邏車經過時它也不會(hui) 躲。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0)“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的濕地(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動物們(men) 知道現在人類不會(hui) 傷(shang) 害它們(men) 了。”“犛司令”笑著說,幾天前,他和管理站的同事們(men) 還救助了一隻摔傷(shang) 的岩羊,把它送到一名管護隊員家中養(yang) 傷(shang) 。當地村民們(men) 發現了傷(shang) 亡的野生動物,也會(hui) 主動向管理站報告。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1)“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的濕地(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根據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數據,珠峰保護區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491種,其中雪豹數量在190隻至270隻之間;高等植物2550種;森林麵積550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wei) 14.85%。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2)“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拉巴次仁準備駕駛巡護車去巡邏(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而像珠峰大本營一樣的管理站,珠峰保護區內(nei) 共有20個(ge) ,平均每個(ge) 管護站配備10名管護隊員。僅(jin) 在定日縣,就有80多名這樣的隊員,他們(men) 大多數都是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每人每年增收約3萬(wan) 元。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3)“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這是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日管理分局珠峰大本營管理站站長拉巴次仁(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除了保護野生動物,“犛司令”和同事們(men) 還是珠峰大本營區域的垃圾管理員。

   珠峰遊客大本營旁設立了垃圾轉運站,登山者、遊客和當地村民等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全部運輸至此,並建立台賬,之後轉運至定日縣城統一處理。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4)“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巡邏路上遇到車走不了的地方,拉巴次仁和同事就徒步攀爬,進行巡邏(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今年,“犛司令”在登山大本營還發現了垃圾處理的新設施:“登山者產(chan) 生的汙水、餐廚垃圾和排泄物,就地無害化處理,水資源還能循環利用,這樣從(cong) 登山營地轉運下來的垃圾就少了很多。”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5)“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拉巴次仁駕駛巡護車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巡邏(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各級財政已投入超1.3億(yi) 元,用於(yu) 珠峰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珠峰保護區將在定日縣投建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和汙水處理廠,建設空氣監測站,對核心區實施全天候空氣質量監測。對此,“犛司令”充滿期待。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6)“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沙棘林(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天氣轉暖,高海拔山區中也能見到大片綠色。走在巡邏路上,“犛司令”的眼睛一刻不停地在山坡和河穀裏掃視。再過一個(ge) 月左右,岩羊的繁殖季就將到來,那是他最喜愛的動物,但狼在那時也會(hui) 活躍起來。

(2020珠峰高程測量·圖文互動)(17)“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峰生態之變
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沙棘林(5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我們(men) 肯定不會(hui) 因為(wei) 偏愛岩羊,就去特意保護它的幼崽,這樣對狼不公平。”他說,從(cong) 管犛牛的“司令”到野生動物的朋友,“這麽(me) 多年,我們(men) 已經學會(hui) 了尊重自然法則。”

   珠峰腳下,牧民的犛牛隊伍在清脆的鈴聲中漸行漸遠,山坡上岩羊群閑庭信步。人、動物、山,和諧共生。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